去歐洲全是教堂??(神廟)看不明白?不存在的~我已經把教堂從希臘—希臘化—羅馬—拜占庭—中世紀—文藝復興各個時期的演變標準梳理出來了~請叫我導遊小知,布鞋。那麼第一站咱們就去參觀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吧!請看好每幅圖中紅色圈出來的地方哦!!

1??多立安風格—帕特農神廟

早期希臘人最早用木頭建神廟,公元前600年開始換成了石頭仿造,木頭立柱換成石頭圓柱,承載著大梁,頂頭略細中間略粗,像有彈性一般承載著屋檐。後期的建築都是從這樣簡樸的斯巴達風格發展起來的~

2??愛奧尼亞風格雅典衛城

其實優雅輕鬆的衛城和帕特農神廟的區別在於柱子~它的圓柱不那麼粗壯,而是像細長的竹竿,柱頭也開始有了漩渦的花紋~有沒有漩渦紋是兩者的明顯區別哦~

3??希臘化時期科林斯柱頭

請注意「希臘時期」和「希臘化時期」不是同一時期,希臘化指的是亞歷山大帝國統治時期,亞歷山大把希臘文化推及到了整個地中海沿岸甚至埃及等東方國家。這個時期帝國遼闊,全是軍功打下的天下啊~圖案當然更加美飾,以富有的商業城市「科林斯」命名的柱式風格更滿足大家喜好華美的輝煌富麗印象。

4??和絃般的羅馬圓形大劇場

羅馬帝國統一後,在希臘風格基礎上羅馬人自己的風格自然會發展日趨成熟,羅馬圓形大劇場則是集大成的最佳建築。請結合圖,我指給你看這座四層建築是如何像和絃般結合在一起。底層是多立安風格的變形—保留了間板和三槽板;第二層是愛奧尼亞式(請放大看柱頭的漩渦紋);第三四層是科林斯式柱。而柱子之間的拱門也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可是希臘建築沒有的喲~沒錯,羅馬人發明瞭拱!

5??拱的發明—羅馬萬神廟

要知道把一塊塊楔形石頭拼成拱形可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至少希臘人沒做到。一旦get了這個技能,你就可以人有多大膽,就建多高頂。早期的基督教把這座禮拜堂改成穹頂,頂上的小口完全可以接收充足的光線,試想籠罩在這樣的蒼穹之下,好像巨大的蒼穹在你頭頂盤旋,感受從未有的神聖靜穆~

6??大家開始做禮拜啦—巴西利卡風格教堂

歷史上總有比你能打的人,血多肉厚的羅馬人也會被打到君士坦丁堡,不過正是在這裡,君士坦丁大帝確立了基督教會的權力,大家開始集體做禮拜啦~不像以前雅典神廟,祭祀只需要一個小神龕,人也不會擠進室內,大家都在室外活luǒ動bēn,現在需要集體禮拜了,室內就需要能容納多人的大空間。上圖的聖阿波利奈爾教堂就是專門集會用的,然而怎麼裝飾教堂就成了一個爭論不休的大問題。經過一番激烈討論,裝修效果圖如下??

金光閃閃的耶穌好像在牆上俯視著我們...沒錯,身處東方的東羅馬帝國混雜了原來的希臘風再加一點點浮誇裝飾的東方圖案化,硬是把教堂內部鑲嵌了滿滿的宏偉圖案,好像在告訴你看啊~我們超有威力!神聖基督罩著你!然鵝大家都知道後來的故事,打東邊兒又來了一羣突厥人,咱們也不能罩太久,還是回了歐洲大陸,只不過再回老家,老家新來的可就不止一窩人了,甚至好幾窩....

7??戰鬥的黑暗世紀—諾曼底風教堂

我可不是在畫叉叉詛咒哈,圖上的三維標記是為了幫大家理解新來的諾曼底人到了英國後建起的一種「耳式」教堂。在原有教堂橫添一筆像兩邊長了耳朵一樣的「十字」教堂,聳立在剛從異教生活方式轉變過來的農民、武士的土地上,似乎表明這就是戰鬥教會的信念—在人間跟黑暗勢力戰鬥,直到最後審判日的勝利黎明到來。所以這個時期的教堂都修得像戰鬥的堡壘一般。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產生了,想要建起插入雲霄的拱頂,巨大的石頭是無法承受的。於是建築師們發明瞭「肋」,像肋骨一樣支撐起頂和牆面,再填滿就可以了??

8??哥特建築代表—巴黎聖母院

也許未從這個角度俯瞰過巴黎聖母院,也就沒能發現它成為哥特建築代表的經典之處。只有「肋」還不足以構成哥特建築的革新,原因是,我們如果用羅馬式的半圓穹拱橫跨在兩根柱子之間,那拱頂就只能受限於一個高度,不能再高啦~建築師們想要再陡峭些的想法就像女生想要更高的高跟鞋一樣。問題總是難不住一顆愛美之心,他們在外面創用了「飛扶垛」,跨過側廊屋頂從外邊去支撐建築的壓力。就好像自行車輪軸一樣纖細而平均地分配了整個車的重量,到此,一座哥特式教堂的工程部分完成啦!

剩下還是那個老問題~搞裝修...還記得拜占庭的大耶穌嗎...此時的基督教會早以取得「戰鬥的勝利」,肋式拱頂和扶垛讓我們可以把黑黢黢的石頭牆全部拆掉,為了模擬天國降臨人間的奇幻景象,全部換成彩繪的玻璃窗,沉浸在奇觀中的信徒們在這裡??,領會超乎現實的精神王國的奧祕...

9??文藝復興—復興的是?

在義大利人心裡,文藝復興這回事永遠指向「恢弘的羅馬」,上文那麼長一段中間時間時代(the time between )只是他們不想承認的一段傷心史,也就是我們說的「黑暗的中世紀」哈哈哈。他們責備哥特人把羅馬帝國搞垮了,所以才說中間這段時期的藝術叫「哥特式」。然鵝被統治久了反應也有點遲緩,哥特人統治到哥特建築的產生中間差了七百多年,這種「還是義大利最屌」的自信也是沒誰了。其中最屌的,大概沒有一個城市可以超過佛羅倫薩。這座富有的商業城市出了喬託和但丁,也是建築藝術最先創新的地方??

年輕的佛羅倫薩建築領袖布魯內萊斯基在古典和哥特式建築的基礎上改變了這座小教堂??。它既不像神廟又不像哥特教堂,他輕巧玲瓏地把柱子、壁柱和拱結合起來,沒有高窗戶細長柱,只有白色牆壁被灰色的壁柱分開,體現「柱式」結構(所有建築按柱子的比例設計),他用這種方式向古典主義追求的比例致敬。

如果進入內堂,你更會發現牆上眾多的壁柱和拱只是為了明顯地表達出建築的內部形狀。這樣簡潔美麗的小教堂,就像一隻灰白色小象般靜靜站落在那裡,等待當時人們的禮拜。

古典建築走了幾個世紀,才走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樣子。人們從木頭到石頭,從平頂到拱頂,從沒有窗戶的石牆到迷幻瑰麗的玻璃窗,再到可愛的「小灰象」,一點點小改變在建築史上都是無比偉大的進步。今天的歐洲教堂參觀就到這裡,看完文章再抬頭看教堂,你能找到區分它們的標誌了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