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新文化運動就是中國的文藝復興。至於說非要找個「文藝復興」一樣的詞,那肯定找不到。不然為何叫專有名詞?


文藝復興運動的主旨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借著恢復古典希臘羅馬文化的旗幟反神權。而中國的神權從來沒有凌駕於皇權之上。宗教鬧的過份了,朝廷自然滅僧滅道,度諜都得是朝廷頒發。

後來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是受西方啟蒙運動的影響展開的,西方是反封建王權,中國是反皇權文化,皇權思想,所以反孔教反文言文。這個是要在中國建立新的文化標準,而不是復興古代文化。

現在我們中小學提倡學國學,古詩詞閱讀理解課程比例增大,漢服時裝被人關注,算是有點古文化復興的味道,但氛圍還差點,沒那麼轟轟烈烈。


文藝復興的本質是新興資產階級披著復興的皮傳播新文化,中國古代(確定不說近代?)的社會階級很穩定,士農工商四級自秦朝始穩穩佔據社會主流(明朝以來城市化迅猛發展,出現了城市平民,和工商業者可以合稱市民階層),三教九流不過是對其更為細緻的劃分。所以說,第一點是沒有出現先進的社會階級(至少說沒有形成強有力的階級)

第二點,階級的基礎是生產關係、生產力之類的經濟基礎。中國古代雖然在大明中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很弱小,不成氣候。小農經濟一直佔據主導地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所以說沒有產生先進階級的經濟基礎

第三點,封建勢力無比強大,無法撼動。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強大,導致先進的階級沒有生存空間

第四點,思想層面,中國儒釋道思想影響力大,尤其是儒家思想(不同時期有所不同),古代儒家思想和資本主義思想有很多衝突,所以不被允許存在

第五點,還是思想,觀念方面,通常認為,西方人的思想開放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要原因。西方和中國很大的區別是,商品經濟發達,尤其是地理大發現後,大小弗朗基向歐洲傳遞世界各地文明,以及西方傳教士、商人,都在傳播文化,無形之中促進了西方文明進一步發展,關廟開化。

第六點,歷史機遇,西方的政治分裂導致東羅馬帝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加上宗教剝削不得人心,尤其是宗教改革運動(當然,那時候東羅馬帝國已經滅亡,但教廷依舊有影響力)成為了思想變革的導火索,可以說是窮則思變,歐洲人需要一種新的思想代替舊的(反觀中國,第四點講到的),然後另一個機遇,地理大發現引起的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從經濟層面架空了舊地主、舊貴族階級,給了新興資產階級可乘之機(中國如第一、二點所說,舊統治階級力量一直很強);還有其他的機遇,比如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基礎本就又比較先進的民主性,恰恰又在歐洲;以及中世紀託馬斯·阿奎那之流引發的君權神聖思潮,將世俗權解放,成為一個助力;還有財富帶給歐洲的逐利精神……應該還有挺多,暫時就想到了這幾個。

大概就想到了這些。

注意,我說的是中國古代,請別用近代來懟我(順便一提,我看好幾個回答都講的是近代史)


復興的前提是衰落、中斷;中國沒有這個前提,何來複興呢

倒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有點文藝復興的意味


農業文明的特點就是因循守舊,毫無創新。

文藝復興看似是對古希臘軸心時代的重複,實際上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深度覺醒。只有海洋文明纔可能產生這種覺醒。


科舉制導致中國的精英階級都在政府,又在集權社會的情況下,民間當然也就不會有思想啟蒙的土壤了,就是有也會在第一時間被政府扼殺,比如說重農抑商在春秋戰國時期還行,但在明末就有點不對了

另外王莽不是被稱為穿越者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