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經驗總結。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與之緊密融合,形成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因此,中醫藥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如儒學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所宣揚的仁義道德對古代醫德的形成有著較大影響。傳統文化對中醫的性質定義為「仁術」,仁者愛人,除疾保命即是行仁施愛所以醫學便是仁術。梁·楊泉認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認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因此,古人論及中醫藥學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時,則曰:「儒不必醫,醫必須儒。」

《古今醫統》提出:「儒識禮儀,醫知損益,禮儀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損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與醫豈可輕哉?儒與醫豈可分哉?」又如道家關於生命和精氣神以及養生理論的闡述為中醫學所借鑒;體現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陰陽五行學說,構成了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認識論基礎,從而產生了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特點的完整的理論體系等。以上無不形象地闡明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藥學得以繼承和發展的基礎、土壤;中醫藥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醫藥學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出來的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其在具有豐富的本專業知識與內容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與中國傳統文化領域內的其他科學存在著廣泛的聯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