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說,國家正在對50%的合資股比開展調查。中國汽車業,感覺到了嗎!?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魯迅,曾在筆下勾勒了一個生活在新舊社會過渡時期的人物孔乙己,他樸實善良卻迂腐頑固,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其命運遭遇,真是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同樣,「新常態」下的中國汽車業,雖然還處在好的時運,但對某些大型國有汽車企業過度依賴合資公司,自主品牌事業發展滯後,民眾和政府對此,也可謂怒其不爭。

而今,中國政府可能要對汽車國有企業「賴以生存」的,旗下合資公司股比,進行放開,給中國車企在迎來真正的暴風雪之前,打開其實非常脆弱的溫室的大門。

發改委主任徐紹史

「政府正在調查提高50%股比限制的事項。」徐紹史,中國發展改革委員會(發改委)主任,日前在中國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自1994年,中國就對進入中國的外資公司強制執行一項規定,即在中國市場運作,必須有與中國國內公司的合資企業來運營。1995年,中國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保護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本土企業。一段時期,合資合作對中國汽車工業也為稅收就業等做出很大貢獻。

隨著中國加入WTO,這項限制在大多數行業,已經逐步放開。但汽車行業,卻一直堅守到現在,消磨了中國本土國有汽車企業的發展動力和競爭鬥志,似乎說不過去。

因此,這是繼2014年中國大幅縮減限制類條目,中國政府高層官員(來自發改委)對股比限制的最新態度!

有海外媒體認為,中國政府之所以再次調查,去除國外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合資公司的股比限制,主要是因為之前保護國有企業免於激烈的競爭,以及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受到了指責批評。

今年6月,中國最早的國有汽車企業——一汽集團下屬一汽股份實質性違約,驚動了中國資本市場和汽車產業,給國有汽車企業發展敲響警鐘(還是喪鐘呢?)。

究其根源則是,兩家自主品牌事業發展,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這,讓中國管理當局反思!

雖然一汽旗下自主品牌曾為中國實力最強,亦擁有中國車企最好的研發能力和人才隊伍,但在與大眾汽車集團和豐田汽車合資後,近年其自主事業卻淪為「雞肋」,陷入投入越大,發展越差,虧損越多的怪圈。甚至曝出偷自家合資公司技術,讓人啼笑皆非。

當中紀委開展央企巡視時,一汽最大合資公司一汽-大眾,成為了貪腐「重災區」。諷刺的是,大眾汽車在同一時期,也希望獲得合資公司更多份額的股份(現在因排放醜聞擱置)。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東風汽車公司身上,東風日產作為東風最大合資板塊也陷落了。

中國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集團,雖然財務報表和整體業績非常穩健靚麗,相比兩個老大哥緋聞較少,但其對於上汽大眾和上海通用卻是極為依賴的,而自主品牌連年虧損,銷量不振,巨額的投入卻換來少得可憐的產出。

地處首都北京,擁有最好政治資源的北汽集團,過去幾年經營慘淡,多虧北京現代和北京賓士,交替著快速發展成為「現金牛」,其整體業績纔不至於非常難看。去年,北汽自主品牌巨虧數十億元人民幣。可見,其對合資的依賴程度之嚴重······憑藉豪華品牌寶馬貢獻利潤的華晨汽車,也如此。

另一方面,上述企業自主品牌發展,則一定度上需要倚靠合資外方的技術施捨,之前搞的合資自主也是不倫不類。

相比之下,筆者認為,長安汽車和廣汽集團的自主品牌發展可圈可點,但不可否認,這兩家企業利潤,也主要分別依靠與福特和豐田、本田的合資公司。

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算起,中國汽車業走過合資的歷程,已經超過30年,但卻並未取得同為亞洲國家日本和韓國汽車工業取得的成績,其國家雖小,但是誕生了豐田、本田,以及現代起亞這樣的世界級企業。有人會說時代不同,那麼,看看一度令人擔憂的家電和電子行業。

中國市場雖大,真正貼自己LOGO的「純」中國品牌汽車企業,沒有一家能達到100萬輛,更不用說海外市場。反倒是貼著大眾、通用LOGO的,動輒年銷超過300萬輛,佔其全球銷量超過三分之一。

對於放開合資股比,讓外資企業控制他們自己在全球最大市場的運營,「汽車瘋子」李書福是堅定的支持者,他認為,這將會鼓勵競爭,也符合消費者利益。

但作為汽車製造商,尤其是國有汽車製造商代表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則是反對者,2014年,該協會警告稱,如果同意讓外資汽車製造商,在與國內夥伴的合作中更加獨立,中國汽車品牌可能「被扼殺在搖籃裏」。

這一點筆者覺得頗為可笑,看看長安、吉利、長城、奇瑞、比亞迪和廣汽傳祺等中國品牌,它們磕絆前行,又豈是外資品牌能夠迅速扼殺的?!

諷刺的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領導,恰好是由國有汽車上市公司高層調任。

單純的造一件東西,非常簡單。中國現在就是全球製造業中心。但是,製造什麼?如何製造?卻不是製造者說了算。

例如:蘋果手機多在中國組裝,但不過是組裝罷了。其研發、設計都不在中國,主要的利潤也不在中國。這是因為製造太簡單,流水線的工人從復動作就是了,我們會,別人也會,比如越南人、印度人、泰國人,但研發卻是少數人才能做到的。

筆者還清晰記得,四年前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就曾激動地炮轟過汽車合資:「中國汽車的市場容量最大;各級政府對汽車業的關注也最多,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是拚命地招商引資。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卻連一個能夠在世界上汽車方面有競爭力的汽車品牌都沒有,多少年了!多少年了!」

他痛陳道:「我們汽車界很多人,小日子過得很好,合資合資再合資,就是像吸鴉片一樣吸了一口戒不掉了。」

這之後,捷豹路虎來了,DS來了,克萊斯勒又進宮了,南北大眾也續約了······

對已經保護了30多年的國有合資企業,是時候讓其丟掉「股比」的學步車,甩開膀子走路了。否則,國有汽車公司可能就像有些本事的孔乙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來源:汽車K線,撰文:陳楚)

文字為【汽車K線】(微信號:autoKline)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