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7 期 腦科學日報

2019年1月15日

科 學 時 訊

1,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新成員,大牛何川2019年第一篇!

來源:iNature

真核細胞mRNA轉錄本中常見化學修飾的示意圖

在最近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研究中,Arango和他的同事發現N4-乙醯胞苷(Ac4C)是N-乙醯轉移酶10(NAT 10)催化的一種新的mRNA修飾,它提高了mRNA的穩定性並提高了翻譯效率。

閱讀鏈接: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新成員,大牛何川2019年第一篇!(另附何川2018年終大盤點)

2,賀永課題組與合作者在NeuroImage發表中國兒童標準腦結構發育圖譜

來源:北師大腦與認知科學

中國兒童標準腦圖譜集(6到12歲年齡範圍,T1加權像模板,T2加權像模板和腦組織分割圖譜)。

2019年1月6日,國際著名神經影像學雜誌NeuroImage在線發表了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課題組及合作者的研究論文「Unbiased age-specific structural brain atlases forChinese pediatric population」。

該文章採用328例6至12歲中國兒童的高質量磁共振腦影像數據,繪製出精細年齡分段下的「中國兒童標準腦結構發育圖譜」,為研究我國兒童群體的正常腦發育和異常腦發育(如自閉症、兒童多動症等)提供了重要基礎性工具(Zhao, et al., 2019)。

閱讀鏈接:

賀永課題組與合作者在NeuroImage發表中國兒童標準腦結構發育圖譜

3,Brain: 跨研究、跨模態一致的神經退行疾病大腦網路定位

來源:功能磁共振

圖 跨模態跨研究的大腦網路定位

本篇文章2018年發表在雜誌Brain上:Network localization of heterogeneous neuroimaging findings,文章關注的核心問題:神經影像的跨模態跨研究結果的重複性危機是否存在一致的解釋方法。結果表明,網路定位可能有助於調節研究中的異質神經影像結果,提高將腦癥狀或疾病與神經解剖聯繫起來的能力。

閱讀鏈接:

Brain: 跨研究、跨模態一致的神經退行疾病大腦網路定位

4,組內成員的評價對團體創造力有怎樣的影響?

來源: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前額葉皮層的腦-腦間活動同步性

我院郝寧教授課題組試圖探究不同類型的任務評價(積極評價、無評價 vs. 消極評價 )對團體創造表現的影響及背後的腦-腦間互動神經機制,同時檢驗「延遲評價」這一規則對於積極評價的適宜性。結果表明只有積極評價組的團體認知聚焦性有了顯著提升。這可能意味著,當積極評價發生時,其他成員會傾向於積極加工、借鑒和結合目標個體的想法;而當消極評價發生時,其他成員雖然同樣會傾向於加工目標的想法,但是,其初衷可能是為了避免報告出與其類似的想法,進而避免他人的消極評價。本研究已在線發表於Neuropsychologia 雜誌(SCI, 5-Year IF: 3.325)。

閱讀鏈接:

科學研究|組內成員的評價對團體創造力有怎樣的影響?

5,日本發現恢復記憶「神」葯,但不是你想的那種「神奇」

來源:康健新視野

在最近的研究中,日本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叫組胺的物質改善了人們的長期記憶測試得分(長期記憶是指記住48小時以前的事情),還可以暫時延長小鼠的記憶時間——比正常時間長了25天。闡明組胺在記憶中的作用,可能有助於緩解記憶障礙的癥狀,如阿茲海默病和其他類型的痴呆症。

因此,東京大學的池谷裕二(Yuji Ikegaya)教授和講師Hiroshi Nomura博士領導研究團隊開展了更進一步的研究,其中包括日本北海道大學和京都大學的合作者。

服用該藥物後,原本記憶力差的受試者可以正確識別出更多圖片,而且原本難以回憶的圖片現在對所有受試者來說都更容易識別。然而,對於原本具有良好記憶的受試者,使用這種藥物卻降低了測試分數。

閱讀鏈接:

日本發現恢復記憶「神」葯,但不是你想的那種「神奇」

6,年幼的孩子入學更易患多動症?!

來源:青青溪水旁

一項哈佛醫學院研究表明:在美國,以9月1日為入學截止日的州,8月份出生的兒童多動症幾率比9月出生兒童高出30%。而不是以9月1日入學截止的州,這兩個月出生的兒童,ADHD的幾率則沒有這樣的差別。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我們需要謹慎判斷孩子是否有多動症。到底是由於孩子年齡尚小,導致其注意力不集中;還是真的因為孩子大腦中的神經化學遞質失衡導致其多動症,是家長需要斟酌的。

閱讀鏈接:

年幼的孩子入學更易患多動症?!

7,兒童教育要符合早期記憶特徵

來源:青青溪水旁

根據最新的腦科普研究,父母們對孩子的學習和記憶要有個正確的認識,記憶是學習的基礎,而5歲以前孩子的記憶與外在刺激之間的曲線是平緩的。所以沒有必要過份強調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時過早的啟蒙教育反而得不償失。

閱讀鏈接:

兒童教育要符合早期記憶特徵

閱 讀 分 享

痴呆已成為全球重要死因之一,近1/4的患者在中國!

來源: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The Lancet Neurology新年第一刊上發表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其他痴呆疾病負擔研究,這是首個由GB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發表的全球痴呆患病率、死亡率以及痴呆疾病負擔狀況研究。

  • 全球痴呆患病人數飛速增長
  • 痴呆成為全球第五大死因
  • 中國痴呆患病人數接近全球痴呆患病人數的1/4
  • 預防、治療、關懷的全方位干預

閱讀鏈接:

痴呆已成為全球重要死因之一,近1/4的患者在中國!

資 源 分 享

1,當pubmed界面沒有doi,右上角沒有原文來源,我們該怎麼辦?

來源:GMIEsholar

本文是一篇關於pubmed檢索的文章,主要針對pubmed界面沒有doi,右上角無原文來源,底部linkout-more resources里也無法連接到有效鏈接的一種解決方法(文末另附上八大常用免費文獻傳遞網站)。

詳情鏈接:

當pubmed界面沒有doi,右上角沒有原文來源,我們該怎麼辦?

2,小實驗,大學問:漫談對照實驗的設計

來源:知乎

一般地,常見的對照實驗可以簡單粗略地分為四大類:陽性對照,陰性對照,相互對照,和自身對照。(本文的末尾還將介紹除這常見的四種以外的對照實驗。然而,請不要死記硬背,也無需強硬地為某一種特定的對照進行歸類。)

一、陽性對照

陽性對照具有質控的意義。也就是說,有了陽性對照,當實驗失敗時,就有助於我們一步一步地排查問題。更重要地,陽性對照還有支持陰性結果的功能。

二、陰性對照

陰性對照同樣具有質控意義。相應地,陰性對照最重要的意義,是支持實驗處理組中所獲得的陽性結果。陰性對照有許許多多的形式,需要根據具體的實驗目的來設計。

三、相互對照

相互對照是指一個實驗內,各組之間互為對照,或者具有相同處理條件的實驗之間,相互形成對照。簡而言之,相互對照有「組間對照」及「實驗間對照」兩種形式。

四、自身對照

自身對照是指對照組即為處理組樣品的本身,這是一種比較處理前後指標變化的方法,通常所獲得的數據是配對型的(一前一後)或者時間序貫型的(處理後不同時間點)。

五、其他對照實驗類型

還有一類對照,演繹對照是指所施予的處理、刺激或者條件,與實驗組具有兼容性或者排斥性的對照,而根據科學假說的邏輯進行演繹,會對應地得到與實驗組相近或者不同的結果。此外,還有用於質量控制和數據標準化的內對照及外對照。

詳情鏈接:

小實驗,大學問:漫談對照實驗的設計

審校:Simon

題圖:攝圖網

前 文 閱 讀

1,腦科學日報|真菌感染腦部導致痴呆症? Cell:基底外側杏仁核是快速逃逸的必要條件; 嗅覺為什麼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

2,腦科學日報|Neuron: 94歲諾獎得主解析抑鬱神經環路機制; 胖子容易大腦萎縮?萬人研究顯示肥胖又一危害!。



Brainnews腦科學社群

添加管理員微信:brainnews_01,申請免費加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