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君,讓文遇見有趣的靈魂

近期最紅的動物是什麼?答案非“”莫屬。在豬年即將到來之際,這種動物乘着小豬佩奇的東風,毫無懸念地佔據了熱搜榜的頭條。

河姆渡文化豬紋黑陶鉢

人與豬之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豬骨,經學者鑑定已經屬於家豬。腦補一下原始人圍着火堆喫排骨的情景,那時的豬肉怎麼喫?好喫嗎?

舞陽賈湖遺址出土家豬骨骼

與豬共處了這麼多年,人類創造了許多與豬有關的文物。

這些古代的“佩奇”們,體格或大或小,長相或寫實或抽象,有的生活幸福,有的境遇悲慘……

西晉青瓷豬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座來自西晉的青瓷豬圈,裏面被一頭豬擠得滿滿當當,似乎連轉身的餘地都沒有了。這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養豬的時尚。北朝農書《齊民要術》中提到,養豬時“圈不厭小,圈小,肥疾”,豬圈小了,豬反而長得快。

長得快也許是因爲缺乏運動

從絕對尺寸來說,生活在青瓷豬圈裏的青瓷豬或許不算太大,但養出一個豬圈裏只能住下一頭的大肥豬,是所有養豬人的夢想。

東晉葉臘石豬形手握,南京博物院藏

有大豬就會有小豬。這兩件象徵着財富的東晉葉臘石豬形手握是當時流行的喪葬用具。兩隻小豬表情溫順,滿面笑容,會乖乖地趴在你手裏,讓你盡享肥豬(ròu)在手的安心與踏實。

長得一點也不像豬但確實和豬有關的文物,當屬玉豬龍。它的頭部肥首大耳、吻部前突,還能看出豬的樣子,然而更加吸睛的,難道不是那蜷曲似龍的身體嗎?

紅山文化玉豬龍,遼寧省博物館藏

其實長相酷似小豬佩奇的文物也是有的,比如說:

遺憾的是,這件收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青銅器並不是豬,而是貘。看來小豬佩奇要改名爲小貘佩奇了。

要說豬文物裏,真正長得像佩奇的豬還要數1959年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唐代聯珠豬頭紋錦上的這一隻:

不禁腦補一個唐代設計師魂穿到英國參與製作《小豬佩奇》的故事……

擁有了豬的下一步是什麼?

魏晉時期宰豬圖壁畫磚

這塊出土於嘉峪關新城壁畫墓的壁畫磚,形象地再現了殺豬的場景。伏在案上的豬,眼裏充滿了驚恐和痛苦;殺豬的人卻不管那麼多,也許他心裏正在想着晚上的豬肉大餐呢。

與趴在案板上待宰的豬相比,正在哺乳的陶豬,心中一定充滿了幸福。豬媽媽是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壯成長啊!至於長大以後的小豬們是不是還會變成人類的盤中餐……先不管那麼多了!

隋代哺乳陶豬,張盛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說到豬的家庭,就不得不提三件同屬於先秦時期的豬形青銅器了。

商代豬形尊,湖南省博物館藏

西周初期豬形尊,山西博物院藏

青銅豕卣,上海博物館藏

這三件器物雖然收藏地各不相同,但三件器物放在一起,像不像是幸福快樂的一家?

再加一個,正好湊成豬爸爸、豬媽媽、佩奇和喬治

如果豬文物們真的建立家庭,估計傢俱中少不了這些豬形的收納盒

戰國豬形酒具盒,荊州博物館藏

梳洗停當的豬媽媽想要出去逛街的話,會是什麼造型呢?這件彩繪的豬首人身俑,或許會給你答案:

彩繪豬首人身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從新石器時代的陶豬,到各類豬形器物、與豬相關的紋飾,豬一直都是生活富裕、吉祥安康的象徵。

豬文物們或惟妙惟肖、或憨態可掬,圈裏的豬崽子,自然是喫得越多越好。

屏幕前的你,年夜飯的餐桌上,可要記得剋制呀。

撰文 |東門之雲

編輯 |馬晨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