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在附近有博物館正在免費開放,你有錢有時間有完全的自主性可以決定進去參觀,你也選擇了不進去,這個心理障礙是什麼?

為什麼有過一次不好的經歷,就會不願意再去另一個博物館中嘗試?(像看電影,看過爛片,你下次還會買票進電影院;看過不好的展覽,下次就算免費也不去看了?)在考慮利益所得之外,為什麼不會因為好奇、尋找感動等內心需求而進入博物館?是沒有這種需求,還是這種需求不能被博物館滿足?不去博物館是不是出於一種劃分去博物館的他人和自己的心理?如果是的話,在劃分什麼?為什麼?博物館參觀有沒有可能形成一種全民的文化習慣?博物館到底是讓人融合在一起,還是加劇了階層的分化?


觀眾意欲進入博物館,必須要和博物館環境發生關係,而博物館環境基本是由博物館物構成的,它是非文本的,這種非文本性及其衍生的規則,在博物館建築的隔絕下形成了一個異託邦(異託邦這一概念來源於福柯,限於篇幅不詳述,可以看做是一種扭曲規則了的社會空間),其環境和規則異於其他社會空間。如果能夠認同這種差異並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當然現在博物館也會儘可能的幫助觀眾適應這一差異,例如我國文博界的「三貼近」等等),就可以和博物館環境發生關係,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愛去博物館」,反之,就是「不愛去博物館」。
難得碰到和專業有些相關的問題。怒答。

一、博物館的現狀與功用

博物館是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過文物行政部門審核、相關行政部門批准許可取得法人資格,向社會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1]

「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國際博協2007年定義)

我國目前有大小(截止到2012年)有3866家博物館備案的博物館。其中有綜合性的博物館,如國家博物館、浙江博物館;也有專業性的博物館,如電影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有國家性的博物館,也有頗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更有流動科技館等以其尖端性與可活動性,為固定地點的博物館展示的補充和外拓提供可能。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軌跡和文化歷史在博物館中展呈,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個性在博物館中體現,城市的豐富而寶貴的文物在博物館中典藏」。[2]

總體而言,博物館具有滿足人們瞭解歷史文化的需要,啟發遊客的興趣,可供旅遊休閑,豐富羣眾文化生活的作用。目前,我國多數博物館自身屬於行政文化管理體系下的具有文化事業性質的文化組織,但其作為羣眾文化活動場所的功用,很多時候得不到正確的實施。一些博物館僅靠政府財政支持建設,經費不足、人員空缺,而博物館的事業和"產業"的雙重屬性容易造成管理的職能交叉與缺失的並存,使得它應有的效用得不到合理的發揮。不少博物館由於管理經營不到位,門可羅雀。

當前,綜合或地域型博物館往往由各級政府出資建立,帶有地方特色和綜合性。但有不少博物館疏於管理與開發,不能恰當地利用文化資源。且在此類博物館的管理中,博物館工作人員多注重保護,而忽視了必要的開發和宣傳工作,使得博物館對遊客的吸引力不夠。這裡,我們要注意到,博物館一類的文化事業組織具有社會服務性,非營業性,非政府性,但「文化事業組織所承擔的具體行政行為允許進行有償服務」。

而出於博物館的公益性,前期的投入大,民間的私人博物館的規模和影響力較為不足。雖說,寧海的「十里紅妝」博物館算是其中翹楚。從目前資料看,館長何曉道也算是個研究和經營的能手。(這個如果贊的多,有機會再談。估計沒機會了= =)

二、為什麼博物館吸引不了人?

博物館目的和功能定位。

歐美國家認為,現代博物館的宗旨是3E:educate,entertain,enrich。(根據評論補充,也有說4E的。)但我們參觀很多中國的博物館時,並沒有體會到博物館作用的發揮。反而要在前面加個self,自學,自嗨和自我充電。國內博物館多定位於教育,收藏和研究,尤重收藏。比如我們雖然是專業相關,但在大學期間從來沒被安排去過當地的博物館。更別說普通民眾。

但正如巫鴻在《美術史十議》所倡議的,研究者應該去親自參觀、尋訪真品,因為這是複製品和圖片所不能替代的全方位的體驗。很可惜, 有些時候,我們去博物館參觀到的也不過是複製品,並非真跡,實在遺憾。

普通民眾的消極心理

總體來說,便是相對應的無心,無趣,無力。或者說,沒想到,沒意思,沒辦法。

無心,指的是在普通民眾在意識中,並未將博物館作為日常休閑的去處之選。無趣是指一些博物館的展覽對民眾的需求無法滿足。而無力則是,民眾知識水平和財力不足以去成更好的博物館,或者去了得不到精神上的滿足的緣故。

交互的不足。為什麼說,我要在前面國內博物館的功能前加個self,成自學,自嗨和自我充電呢?

本題中, @螺旋真理 所說,觀眾進入博物館需要進行的自我調整,也恰恰指出了當前博物館存在的問題。至少從目前來看,我對於博物館的遊客體驗,是非常糟糕的。

博物館要吸引人,要注重特色化。比如飛機博物館(北京)展出退役的飛機能吸引軍事迷們的眼球,且比圖片展示更有真實感和體驗感。又如電影博物館結合了聲光電的藝術化展品表達,既符合展覽館自身的特色,也為博物館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專業化對於一個專門型的博物館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博物館特殊的教育意義所要求的。泛而不精、多而冗雜的展覽內容會使一個博物館的專業性被掩埋。

地域化則是對區域性綜合類博物館的必然要求。比如溫州博物館會集中展現從東甌國建國到現代溫州的漫長歷史圖景。地域化的博物館也本應作為城市文化的負載和活動基地。

這三點是博物館的部分特性,是本應吸引遊客的地方,同時也對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注重遊客體驗是體現這些要求的必然,也是將博物館作為休閑旅遊場所的必然。

我們需要的是參與感,是對展品更全方位的體驗。

一是展品展示方式的多感官參與感。比如地質博物館展出從遠古到現代的地質變化以及各種地質成分的岩石等展品時,全透明玻璃的地板下放著微縮地質模型展品,又比如電影博物館的聲光電綜合展示電影製作技術和歷史。(特別推薦!)

二是活動帶來的參與感。廈門的博餅民俗博物館並不侷限於文字和圖像的展示,其特色在於遊客全程參與博餅這個非遺保護民俗項目中來,使遊客得到新奇的體驗;隨遊戲贈送的小禮品雖然數量不多,也並不貴重,卻能讓遊客玩得更加盡興。這些都是值得借鑒學習的案例。此外,譬如模擬考古,親子探險活動等,也有著不同的樂趣。

三是展品本身的魅力體現。博物館的參觀者並非全是專業人士。這時,就需要人工/機器導遊的講解詞陪伴左右。但這講解詞一定要足夠生動形象有內涵,這也需要更廣泛的研究打底。

問題是,現在好多博物館都冷冰冰地擺在哪兒呢。工作人員也一副要去不去的樣子。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了,哼昂?


不感興趣,昏昏欲睡。

一是家裡住的偏遠,以前去博物館要好幾個小時。

二是小學中學課堂上沒有提供類似的機緣,沒老師或大人帶著講解,同學也不感興趣。

三是博物館太單一,沒有我感興趣的動漫,科幻,女優題材。
沒有時間門票又貴僅有的博物館離家還挺遠裡邊那點東西不值得一看可以說就是聯合學校騙小學生家長門票錢的
博物館參觀的全民化有可能。在小學。如果參考自願性的話,我認為,沒可能。就好像網路的全民性化目前都不能達到,(雖然有硬體,教育等客觀原因),而博物館,相對於網路,其必要性似乎沒那麼強。那麼當然全民化在目前很難達到了。至於原因,我以為,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任何事物(除了動物性以外)似乎都不能在自願的前提下達到全民普及,達到全民普及,絕對有被迫性的一面,比如網路普及,必須承認一部分人使用網路是由於他必須使用網路來獲得某些必要信息,比如身份信息聯網等。而他從網路中獲得的其他有利的事物,比如便捷性,並不是他使用網路呢主要原因。至於博物館,就更是了。姑且不論是不是真的所有人進博物館都有收穫,即使都有,又有多少人會根本不在乎這些收穫呢。所以,我認為,在完全自願的前提下,任何事物(即使是有明顯好處的)的全民普及都很難達到。博物館尤甚。
美食愛好者不是各個都愛逛菜市場的,愛自己做飯喫的也往往不愛下館子。朋友去不去博物館,也是這個道理。

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不可能強求所有人都能認同一個價值取向或一個文化觀點。

我就是一個不喜歡去博物館的人,來北京這麼久沒有去過天安門沒有去過故宮沒有去過長城,因為我討厭人多的地方,而且覺得那些地方沒有一點意思。

就別問為什麼沒意思明明XX和XX那麼好看那麼有趣了,這是世界觀的問題,我還覺得這世界上沒任何有意義的東西呢,這種事情根本討論不下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