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轩爸聊到如何教导小朋友认识「坏人」这个话题,轩爸提议用「绘本」的方式来告诉宝宝~

我可是很行动派的,隔天马上到网路书店查询,刚好看到博客来在107/2/28前购买,4本有728元的优惠,今日一看(3/9)稍微涨价变成822元,贵了93元,但还是比单本便宜!

「教导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套书」分别是你不可以欺负我(252元)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221元)你不可以随便摸我!(182元)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225元)

4本共880元,和我当时买的差了152元了(小确幸^^)!不过,价钱其次,要怎么开始说故事呢!?

以下部分是撷取博客来的书籍介绍,试阅可以看连结: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0080

你不可以欺负我 -当别人欺负你时,你是不是有勇气说“不”?

  「你的态度决定别人怎么对待你!安迪个性温和,家里只有他一个小孩,虽然他有很多玩具,却没有玩伴。因为担心失去朋友,即使隔壁邻居比利总是指使他,甚至把他的东西占为己有,他就是无法拒绝比利的不当要求。温和的小孩、瘦弱的小孩、弱势的小孩,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就只有被欺负的份,只能忍受别人不当的对待?」

      妈咪安: 遥想校园时光,其实这些「霸凌」或「以大欺小」的情况还蛮多的,如高年级生欺负低年级生,各班级里有几个团体,冷落一些较为内向或特殊的孩子。曾有妈咪分享,小朋友会带糖果给同学吃~有讨好同学的举动,其实这些想一想也是很正常的,谁不希望自己可以融入大团体里,在人群中相处的优游自在呢!家长除了教育小朋友不必为了讨好同学、或怕被欺负而不合理的示弱外,家长应协助教导小朋如何分辨哪些是「真心」的好朋友,以及若被不合理的对待如何诉诸大人从中协调帮忙。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有愉快的童年,不被别人欺负,当然也绝不欺负他人。

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 -当孩子被欺负孩子、父母、旁人可以怎么做?

  「霸凌的方式可以是肢体的、言语的、人际关系的。面对不当的对待,最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要有适度的反应,拒绝施暴者进一步的行为。故事中的猴妈妈教小猴子适度坚定的告诉猎豹他不喜欢那样被对待,教会孩子对不喜欢或让自己不舒服的嘲笑戏弄时说不,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开始。」

         妈咪安:这本是目前轩宝拿来阅读的书,一岁半的他被绘本里很逼真、色彩很丰富的画风吸引,拿著绘本边指边喊「大象」、「猴子」,妈妈在这个阶段教导他认识「大」和「小」,尚未教导「欺负」这两个字的涵义,不过,最近一直灌输轩宝即将当哥哥的概念「弟弟即将出生啰,要照顾弟弟阿,不可以欺负他喔!!」

你不可以随便摸我! -教孩子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侵害

  「在这本书中,作者透过妈妈和孩子的晚安对话,以一问一答和实际举例的方式,很具体的教给了孩子避免遭受性侵害的方法。关于父母们面对孩子遭遇不当的行为对待时,应该如何处理,作者也在书中提供了一些处理原则,是一本很好的参考工具书。」

        妈咪安:这本书很重要,网路有流传著可以用小男生、小女生的卡通图片教导小朋友,图片有著色的地方称为「隐私」部位,是绝对不能让他人碰触的,绘本里也有提到,像爸妈因为要帮忙换尿布、或洗澡会碰到私密的部位,那是因为年纪小,尚无能力的关系,但倘若让小朋友不适,仍要试著勇敢表达「不行」。

  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 -如果在路上遇到坏人了,该怎么办呢?观察周遭环境学习应变问题

        用轻松诙谐的故事,带出「如何避免遇到坏人」、「遇到坏人该怎么处理」等对孩子而言比较严肃的问题。就让蕾娜和她的同学们来告诉小朋友如何要小心陌生人吧!

        妈咪安:在不是很肯定的记忆里,小学时是否有推广每位小朋友随身携带哨子!?在顽皮的宝宝年纪,如轩宝,在他有力气拉开拉门后,常常自己跑出家门,跑到隔壁幼儿园玩溜滑梯,那是家长下班接小朋友的时间,人车很多很危险,虽然都会跟著,但是随著肚子越来越大,发现已经跟不上臭弟的脚程了,我都眼神指挥老爸帮忙。轩宝也有次被我发现从后门跑出去,原来是看到猫咪追猫去,一路拐来拐去,跑到小巷子里去,我是一瞥见他的后脚跟踏出了门槛就立即跟了出去的,一边跟著一边喊著不要追猫,苦苦相逼,猫咪只会吓到一直跑,不过宝宝似乎没听懂,甚至趴在地上要摸躲到机车下的猫。这一次真的有吓到,若一时不察小朋友的行踪,是非常危险的!!

--------------------------------------------------------

另外,我也在脸书的「小树苗内心成长营」看到一则不错的文章【如何教小孩保护自己?】,提到了孩子危险观念的分龄教育,可以参考一下!!(请看下一篇:如何教导孩子保护自己?有关危险观念的分龄教育)这篇文章真是不错!!是邱心理师写的!!

文章来源: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育儿生活 1月号 NO.308 采访撰文/邱平咨询/联合心理咨商所心理师邱惠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