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個農民出身的皇帝來說,或許從情感上對科舉考試來選拔自己的屬下,是更有期待之意的,是更應該尊重知識的,是在學問面前更應該講究公平的。但對於一個不同尋常的朱元璋來說,可就不是這樣的。在其做皇帝的年頭,有一次會試,高中的舉子們竟然都是南方人,竟沒有一個北方的舉子高中。這在考生界可算是炸了鍋,甚至都上書到了皇帝本人眼前。

  經過嚴格的調查,事實上,還真是主考官沒有徇私,南方舉子的卷子確實比北方要強不少。就在這樣的證據面前,朱元璋還是選擇此次考試成績不算,重新開考,這也算情有可原。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第二次的會試錄取結果是——高中的都是北方人!這儼然已是歷史上最奇葩的一次科舉考試,錄取結果竟是完全相反,這不免讓人頓生疑問,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其一,這完全是朱元璋爲了平衡南北雙方的矛盾。第一次會試,北方學子心中早已是怒氣沖天,感覺受到了朝廷的冷落,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恐怕早已蔓延到了北方各地,他們對朝廷的衝擊是巨大的。爲了安撫此次對北方學子造成的心理上的創傷,朱元璋是要有所表示的。要表示,作爲皇帝就不是表現一星半點就可以了,必須得有個大動靜,這樣來個截然相反的錄取結果,豈不是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呢!

  其二,這恰好是一次絕佳的開展一次消滅掉一部分對手的下手機會。作爲一個政治敏感性極強的君王來說,是絕對不會放過這麼一次偶然上天安排的機會的。因爲朱元璋可以說成第一次會試是某些人的失誤或者是徇私舞弊造就的,這樣就給了朱元璋排除異己的口實,而後面一些朝臣入獄的結果就恰恰反映出這一點。所以說,這次會試成績的極大變動,其中是有很濃厚的政治博弈的需求的。

  其三,這恰恰是朱元璋性格的貼切體現。擅長震懾的朱元璋能夠通過此件事情,達到兩重震懾效果。一方面,對學子們的震懾。自科舉產生以來,在大一統的時候,南北才子之爭早已歷來以久。通過這次變動,嚴厲打擊了學子們的鬥爭心態,可不僅僅是南方學子,而是整個南北方全部的學子。

  因此此舉他是向世人宣佈,誰再因爲南北錄取而鬧事,大家都跟着倒黴,不管成績如何,我可以讓你們誰都中不了,以後都別跟着瞎起鬨。一方面,是對自己下屬中沒有大局觀念的人的一種嚴厲震懾。別光想着那點業務,你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凡事要替朕考慮,要站在朝廷的角度去思考所遇到的問題,成績事小,南北穩定,大家臣服纔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