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熱議《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

作者:廣電時評兩會報道組 江勇 鄭長華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傳統文化都是在我們血脈中所流淌的民族文化。”

“文化傳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關鍵是我們以怎樣的手段去突破。”

“我最喜歡的文化類節目是《國家寶藏》,它把知識與娛樂、歷史與現實結合得很到位。”

……

近年來,一大批優質文化類節目在熒屏上不斷湧現,並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在剛剛過去的春節,《中國詩詞大會4》《經典詠流傳2》《喝彩中華2》等文化類節目也表現搶眼,不論是節目本身的內容創新,還是多維傳播上的影響力,它們都成為春節期間的一道道“文化大餐”。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話題。

堅持價值引領,輸送真善美

在文化類節目熱潮之下,以價值為堅守的文化類節目蔚然成風,營造了風清氣朗的熒屏空間。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在文藝界三組聯組會議上發言時提到,社會主義的文藝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用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用高質量、高品位的文藝作品,向人民羣眾輸送真善美,給社會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文化類節目清流,“流淌”進兩會現場 社會 第1張

全國政協委員呂逸濤在聯組會議上發言

“無論是《中國詩詞大會》對古詩詞之美的重新展現,《朗讀者》對於中國文化精神的進一步挖掘,還是最近剛剛結束的《國家寶藏》第二季利用傳世國寶為載體,挖掘背後的愛國精神、工匠精神、仁愛精神、自強精神、科技精神……”在呂逸濤看來,這些節目能在播出後取得非常好的影響和口碑,在於都將價值引領放在了創作首位。

文化類節目清流,“流淌”進兩會現場 社會 第2張

全國政協委員王黎光接受《廣電時評》採訪

內容創新,文化類節目再起航

從詩詞、書信到文博,從朗讀、講述到演繹等,文化類節目正在用不同題材和不同形式在傳統文化的寶庫中深掘。在文化節目類型日漸豐富的當下,內容創新成為下一步突圍的重要方向。

3月6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輯徐滔在北京團組會議中提到,故宮在過去一年成了新網紅,文創收入達到了15億元。助力故宮文化影響力生成,北京衛視推出的節目《上新了•故宮》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檔節目採用文創聯動的模式,將文創產品的創意、設計過程全方位展現出來,在展示故宮文物歷史和價值的基礎上,將故宮文化轉化為實體。”

文化類節目清流,“流淌”進兩會現場 社會 第3張

全國人大代表徐滔

“我最喜歡的文化類節目是《國家寶藏》,它把知識與娛樂、歷史與現實結合得很到位。融入了音樂劇、舞劇、民族器樂劇等藝術手法,《國家寶藏》做到了多層次創新”。在全國政協委員、演員張光北看來,節目所有的創新都歸於一個方向——寓教於樂。

文化類節目清流,“流淌”進兩會現場 社會 第4張

全國政協委員張光北

傳播助力傳統文化“出圈”

“在過去一段時間裏,很多大眾對傳統文化有‘偏見’,認為其比較呆板,甚至比較落伍。”王黎光認為,進入21世紀後,大眾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之發生轉變的還有傳播語境和語言表達方式,基於這些維度的考量,在新時代傳播傳統文化,就不能侷限在“保守”的方式上。

王黎光認為,《經典詠流傳》恰恰是將古詩詞配上現代人們喜聞樂見的音樂旋律,才最終達到溫故知新地回顧詩詞的目的。“文化傳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關鍵是我們以怎樣的手段去突破它。”王黎光還提到,傳統的臉譜、生僻字等在抖音等短視頻APP上“收割”了一票粉絲,原因便在於這些內容以片段的方式、局部的方式,與受眾加以連接,從而慢慢形成了一個大部頭的完整作品。

文化類節目清流,“流淌”進兩會現場 社會 第5張

全國政協委員鞏漢林接受《廣電時評》採訪

文化節目火熱之外,“新技術的革新”也成為各位代表委員們關心的問題,4K、5G、AI等新技術在節目中的應用也引發頻頻熱議。

據呂逸濤介紹,新春伊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次通過5G平臺傳輸了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深圳分會場和長春分會場的直播,為電視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觀看體驗。在呂逸濤看來,新時代技術的革新為文藝創作帶來無限可能,為內容創作和傳播思路打開了更加值得期待的局面。

【版權聲明】標注“原創”的文章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