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丁语系国家,相约朋友家吃吃喝喝是非常普遍的社交活动

亲爱的N1:

 

米酱好些了吗?这两天你辛苦了,小孩不舒服,妈妈最累了,希望米酱快快完全康复。

 

上周末鱼先生突然很高兴的跟我说,他跟一个前同事(拿坡里人)说我们要去,对方也刚好返乡,很热情地邀情我们加入他们家族的复活节午餐。听起来是件小事,但我俩都非常兴奋,因为,旅居国外的这几年,让不只我,鱼先生也是,深深体会到人情冷暖,尤其是因为时空距离而产生变化的友情。

 

鱼先生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在他离开义大利之前,有一群好友,他们几乎天天聚在一起吃饭;一起骑摩托车环义大利;一起露营....有好多好多共同的回忆,鱼先生很珍惜这份友情。出国的第一年,他有机会就回义大利,不只是看家人,也想多和朋友聚聚。拜科技之赐,他仍然能借由whatsapp的群组知道大家的近况。不过,渐渐地他发现,有些朋友,对于他在群组里的讯息,不太回应了,约喝酒吃饭也不出席,就这么原因不明的消失,有时候在其他朋友主揪的聚会里碰到,连打招呼都显得尴尬。现在的他已经比较释怀,刚认识他时,三不五时会悠悠地说:「妳知道吗?我们以前怎样怎样......。」

 

和他比起来,我算是幸运。台湾人还是比较重情,每次回去,朋友们都还是会找时间一起吃个饭,聊聊近况;有些朋友,甚至会不定期打网路电话跟我聊天。只是,时差,加上不住在国外,还是比较不了解这里的生活。虽然今日的科技很方便,但平时有什么事,仍然很难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即时和台湾的家人或朋友分享。相对的,他们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结婚、生子、升官......,我也很难参与,只能远远地给予祝福。这是旅外游子,要承担的另一种宿命。

 

说到朋友,欧洲人交朋友的方式和我们很不同。

 

台湾人很热情,到哪都能交朋友,我们也常常因为读书或工作,搬离原本的住处到外地去。

从当学生到出社会,同学、朋友的朋友、同事、邻居.....五湖四海皆兄弟,只要合得来,都能成为朋友。但欧洲人可不是,他们的所谓的「朋友」,只限于从小就认识,一起念书、长大的同伴;工作上的同事,大家只是上班时间在一起而已,下班之后各走各的,不会相约。因为交友不易,比起我们,他们更安土重迁,无论是念书或是找工作,倾向离家不远。这种情况,在法、西、义、德四国之中,又以德国划分最清楚。

 

本地人都如此,我们外国人交朋友更是困难。

 

在法国时我是学生,有一些一起学法文的外国朋友,也有几个法国朋友。到了安道尔,更意外的有一群很好的当地朋友(这真的非常幸运);在德国的这两年,只有几个不错的外国朋友。德国北边的天气常常阴雨又冷,大家不常出门,也没有拉丁国家相约几个小时吃吃喝喝的习惯,交朋友真的不容易,我俩都是外国人,不像嫁来这里的人妻,可以直接接收老公的家人朋友。Sigh...也只能安慰自己说,朋友不用多,有好的朋友就好。

 

可能好心有好报吧?我一直相信,心存善念,好运就会跟著来。这次去拿坡里有人邀;之后我们去日本、香港也会见到几个朋友,稍稍抚平我们对奇怪德国人的怨念(again 应该是我们运气不好,碰到的都......)。不过人生嘛,合则来不合则散,那些人,就当作是来给我们修身养性,念一念就可以放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