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港的青山公路近深井段和汀九桥附近路面,散布大量「四爪钉」,有驶者「中招」爆胎,也有马路跑手被扎中。警方也接获报案,展开调查,更警告行为危害车辆行驶安全,属严重罪行。

网民发现的「铁蒺藜」。fb青山酒饭相片

这些被传媒形容为「貌似忍者飞镖」的铁钉是为「铁蒺藜」,又称「鸡爪钉」,是一种中国最原始的防御武器,是一种铁质尖刺,以撒布方式设置的障碍物。

原始人类的工具创作来源多取于大自然,有耳熟能详鲁班因受到丝茅草叶子启发,创作了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是「锯」的起源;军用的「铁蒺藜」亦然,是源于一种低矮的蔓生草生植物,学名叫白蒺藜,多见生长北方荒漠沙地。由于白蒺藜的果实外壳有三角形尖刺,长满尖刺的果实成熟后掉地,总会有一刺朝天,能够扎穿刺伤路人。根据植物仿生学,中国人受此启发,按白疾藜果实外形,仿制出「铁蒺藜」。

《墨子·备城门》局部 (网上图片)

铁蒺藜早在战国时期已使用,用以迟滞敌军行动。先秦著作《墨子·备城门》载,在城市防御战中:「皆积参石、蒺藜。」 ;明代军事著作《武备志》引述古代著名兵书《六韬·虎韬》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

自从铁器广泛使用,遂用模具生铁铸造,铁蒺藜就成为军中路障防御器材,也是中国最早的原始防御型冷兵器。当时,有些铁蒺藜中心设计有孔,以绳串连,方便铺设和收取。秦汉时,铁蒺藜军队常用,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部队驻营时也铺设在营区四周。

影视中诸葛亮北伐 (网上图片)

三国时代,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魏国,当时的魏主曹叡,命令司马懿率军迎拒。据指,魏军追赶行军路上发现布满诸葛亮退军撤下的蒺藜,许多人马脚部被扎伤,前进困难,司马懿于是下令,派两千人穿著厚底软木履为大军开路,蒺藜全扎在木履,道路因而打通。

《武经总要》(局部) 描绘铁蒺藜种类 (网上图片)

宋朝以后,为适应作战需要,铁蒺藜种类逐渐增多,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搊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守城》载:「铁菱角,如铁蒺藜,布水中,刺人马足......地涩,以逆须钉布版上,版厚三寸,长、阔约三二尺。铁蒺藜,并以置贼来要路,使人马不得骋,古所谓渠答也。」《宋史·扈再兴传》亦有记载蒺藜的实用性,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金兵攻枣阳,抗金宋将扈再兴:「夜以铁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金人驰中蒺藜者十踣七八」。

明代仇英《抗寇图卷》明军抵抗倭寇 (网上图片)

到了明朝,军队也广泛使用铁蒺藜。著名抗倭名将戚继光在 《纪效新书》记载,他的军队中,每名藤牌手、挨牌手:「各带蒺藜十串,每串六个接连」,便于野战布营。明军战船上也装载大量铁蒺藜,大型船1000枚,中型船 800枚。交战时,向敌船投掷,使敌人在船上难于行动和作战。

张献忠「千船沉银」发掘出的铁蒺藜 (网上图片)

由于铁蒺藜制造简易,敷设方便。除用铁铸造外,也可以用铜、竹、木作为材料。20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战争中常用的障碍物。由于鸡爪钉的利角,能有效地刺破轮胎,警察追缉时,就可用于阻拦疑犯的车辆。至于我们现今常见的「刺绳」,也是有鸡爪钉,用于边界、铁路、高速公路、私人别墅、楼房、工地、监狱、军事基地的隔离防护。

刺绳 (资料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