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培训》杂志优选公开课之「打造生动课堂的三板斧」整理而成。

主讲 | 孙波 林恩学习创始人

互联网时代,「体验」成了最热门的一个词语,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带给客户完整、完美的体验。

对于培训来说,不管前期在需求调研和内容设计阶段做了多少工作,学员最终体验的产品就是上课的过程,以及课程中各种各样的情感与心理的变化。一个讲师如果不能让学员产生非常美好的学习体验,内容再好,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而4C学习体验设计旨在协助培训师将自己的课程进行「变身」,运用简单、百搭的教学活动,把课程从讲授为主转化成学员交流为主。诸多创新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员们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01 六「好」原则,让培训更具成效

学习设计大师大卫·梅尔(David Meier)认为,好的学习体验设计应该建立在对人脑及人的学习内在动机等深度理解的基础上。

当讲师应用以下6种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脑科学原则时,就能创造出更加符合大脑需求的学习体验,让学员的学习变得更加成功、有效。这6个原则适用于学习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

原则1:动好于坐

「运动能刺激大脑的能量。」无论何种形式的运动,都能增加大脑的供氧量,从而刺激大脑的认知。

相反,坐著的时间越长,由于人身体内的氧气量在不断减少,思考和学习就会越困难。也就是说,一边学习,一边调动肢体,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思考。

因此,在一个培训项目中,至少每隔10~20分钟,讲师就要鼓励学员做一些运动的动作,比如起立、伸展、转身、与人交谈、蹲下、书写、甩甩手臂和腿、活动肩部等。

讲师可以在短暂、快速、与主题相关的复习活动中,加入让学员运动的元素,这样的活动既与传递的内容相关,又能达到让学员「动一动」的目的。

原则2:说好于听

最好的学习是在交流中完成的。当学员讨论听到的内容时,他们对信息进行了3遍处理:

  • 第1遍,听别人说;
  • 第2遍,自己想;
  • 第3遍,用自己的话去重复。

正如在教育领域对大脑科学研究颇深的专家派翠西娅·沃尔芙(Patricia Wolfe)所说:「学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教授它。」

该原则要求讲师在培训过程中,设置大量让学员开口(即参与讨论)的机会。学员讨论的形式可以是两人一组、三人一组、以同一桌的学员为一组,或者整个班级一起讨论。讨论时长最短也就1分钟,若时间允许,可进行更长时间。

为了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到讨论中,讲师可采取两人一组分享或互教互学的形式,比如:

  • 让坐在一起的2位学员,互相分享一个以前不知道、现在学习到的事实,或者用2分钟时间讨论某一知识点的启示;
  • 让学员围绕刚才学过的内容设计一道小测试题,考考身边的学员。如果对方答对了,请对其竖起大拇指。

原则3:图片好于文字

视觉胜过所有其他的感官,因为视觉是最直观的,「看」到的信息最有可能被识别和记忆。讲师们可以想一想,你的课程有多少内容是靠视觉传达的?

在授课材料中加入形象的元素,哪怕就是简单的照片、故事或者比喻等,也能改变整个学习的状况。

一般而言,图像能够触发情绪,也具有无限的可能。在课堂开始前,讲师可以花时间搜集有意义的照片、剪贴画、故事、视频,以及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工作场景等,并确保它们都与课程主题相关,同时,让学员自己去创造、分享形象化的比喻、故事,或进行图像联想:

  • 针对重要学习内容,让学员画出视觉的呈现(涂鸦、标识、流程图等);
  • 在学员手册上供学员做记录的地方,使用图形组织工具,如思维导图、概念图、聚合图、气泡图等。

原则4:写好于读

写作与思维紧密相连,能够促使人专注地思考。学员听了讲授的内容之后再去写,就可以有意识地再处理一遍信息。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听到或读到的内容,大部分学员对自己写下的内容记忆更长久。

很多讲师可能会忽视这种让学员记录的学习模式,学员手册上往往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记录空间。事实上,在授课时,讲师应该经常停下来,给学员1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写下对刚才所学内容的小结、关于内容的三个事实、想问的一个问题、一个看法或一个小测试题等。

可供记笔记的工具有很多,包括图形组织工具、索引卡、便利贴、白板纸、桌垫、贴在墙上的海报等。

原则5:短好于长

当信息被分成更小的「块」或「段」时,更容易被大脑学习和接受。因此,同一种学习模式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讲师在授课时应把时间切成小段,在每一段加入举手、起立、分享、贴、画等活动。

在课堂或培训期间,讲师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提醒自己遵循划好的时间,如秒表、计时器,或指派一个人,每当时间快到时,举起「还有1分钟」的提示牌。在各个「块」之间,讲师可让学员短暂、快速地进行1分钟复习活动,如走动、交谈和书写。

原则6:不同好于相同

大脑实际上会忽略那些惯常的、重复性的、可预测的或者无聊的信息。想一想只有事实、没有故事的传统讲课方式,看起来都差不多的PPT课件,很少有视觉刺激效果的枯燥学习环境,这些最终都会被大脑忽略。

受大脑网状激活系统的影响,只有那些对学员来说新奇的、有意义的、能产生情绪变化的信息,才容易被记忆。因此,讲师应在课堂上不断地做出改变,包括教学方法、学员活动以及教学环境等:

  • 定期让学员参与到活动、交谈和书写中来;
  • 在学员每次分享后做一些鼓励和认可的动作;
  • 在授课内容中加入相关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元素,如故事、照片、与主题有关的笑话、视频等。

02 运用4C ,激发学员全脑参与

基于脑科学的教学原理,讲师可以利用4C的框架来设计教学活动。4C就像一条线,可以把各个活动串联起来,由此,讲师不仅能够设计出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课堂,还可以规划课程的学习活动,创造完美学习体验。

一门课程、一次培训、一个演讲、一堂课或一次工作坊,都可以使用4C设计框架。

图表 4C学习设计框架

联结:为头脑预热

联结包括学员与内容联结、学员与学员联结两个层面。在培训开始时,针对即将培训的内容,讲师可首先让学员结合旧知,思考对该内容的认识,并与其他学员互相交流、分享。

这么做,不仅可以让学员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该内容,还可以促进学员间的社交。同时,当学员开始思考的时候,他们对接下来的信息的吸收和理解会变得更快。

适用于联结的活动形式有很多,如快速开始、两人分享、起立调查、大声喊出、画廊游览等。

快速开始:

在进入培训教室后,学员会收到简单的指令来快速进入开场活动。例如,谈一谈他们已经知道的有关培训主题的内容,谈一谈他们想要学到什么,分享一个他们想知道的答案。

两人分享:

学员两人一组,分享一些他们所知道的关于主题的事实。

讲解:保持注意力

讲解是指讲师传递知识点的教学活动。根据「短好于长」的原则,讲师的讲授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

在讲解的过程中,讲师要调动学员的多种感官,可适当加入听、说、读、写、画、贴、举手等形式,以及短暂、快速的复习活动。当学员能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之中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填空、思维导图、边想边写、两人分享、回答问题、快速回顾等形式都可以运用到讲解环节。

思维导图:

学员将重要的词、短语或概念填写在几何图形里,几何图形可以是气泡图、方形图,或者任何学员可以画出并创建视觉/空间记忆的图形工具。

回答问题:

在小组内,学员讨论并回答一个和培训主题相关的问题,每个小组回答的问题并不一样。

应用:引导到实践

经过「联结」与「讲解」,学习还没有结束,一定要延展到「应用」的环节,以便学员积极地吸收知识、练习技能。

应用环节设计的关键是,讲师应思考需要学员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掌握的程度不同,相应的活动设计也有所区别。

需要学员记住的知识点:

应用环节的练习以快速回顾为主,学员能回答出该知识点即可。

需要学员了解并能解释含义的知识点:

应用的活动应是两人交流、互相分享与讲授等。

需要学员应用某个技能:

现场演练必不可少。

总结:加深印象

这一环节要求学员总结刚刚学习的内容,并进行评估和庆祝,然后制定行动计划,以便在课程结束后知道如何应用新学习的内容。讲师可使用抛小球、行动计划、「我们来交易」等活动,达到学员总结的目的。

以行动计划为例:

在索引卡片上,让学员写下「我计划……」的句子,说明今后如何利用课上所教的内容。如果时间允许,学员可以将他们的行动计划分享给一个学习伙伴。

运用4C设计学习活动

主题:介绍最近宏观经济的3个走向

学员:银行、基金人员

C1联结:在讲解之前让学员先思考经济走势是怎样的,然后两人分享,大声说出。

C2讲解:讲师介绍宏观经济的3个走向,每介绍1个环节,请学员倾听,并在纸上画出1个图形,来表达对该走向的理解。利用互教互学的方式,每个人找到伙伴交流自己的见解。

C3应用:学员表明自己最认可的观点,并说明为什么认可该观点。

C4总结:每个学员在纸上写下今天的收获。

按照这样的流程设计,学员就不会太依赖讲师的呈现技巧,更愿意参与其中,且信息的传递更为有效。

高度互动、有趣的课堂有赖于讲师的有效引导、学员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有效的活动作支撑。把握4C学习体验设计的秘诀,有助于创造互动有趣的学习体验,让你的课堂「活」起来。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3月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