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培訓》雜誌優選公開課之「打造生動課堂的三板斧」整理而成。

主講 | 孫波 林恩學習創始人

互聯網時代,「體驗」成了最熱門的一個詞語,各行各業都在強調帶給客戶完整、完美的體驗。

對於培訓來說,不管前期在需求調研和內容設計階段做了多少工作,學員最終體驗的產品就是上課的過程,以及課程中各種各樣的情感與心理的變化。一個講師如果不能讓學員產生非常美好的學習體驗,內容再好,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而4C學習體驗設計旨在協助培訓師將自己的課程進行「變身」,運用簡單、百搭的教學活動,把課程從講授為主轉化成學員交流為主。諸多創新的教學活動能夠讓學員們大開眼界,躍躍欲試。

01 六「好」原則,讓培訓更具成效

學習設計大師大衛·梅爾(David Meier)認為,好的學習體驗設計應該建立在對人腦及人的學習內在動機等深度理解的基礎上。

當講師應用以下6種優於傳統教學方法的腦科學原則時,就能創造出更加符合大腦需求的學習體驗,讓學員的學習變得更加成功、有效。這6個原則適用於學習活動設計的各個環節。

原則1:動好於坐

「運動能刺激大腦的能量。」無論何種形式的運動,都能增加大腦的供氧量,從而刺激大腦的認知。

相反,坐著的時間越長,由於人身體內的氧氣量在不斷減少,思考和學習就會越困難。也就是說,一邊學習,一邊調動肢體,可以幫助學員更好地思考。

因此,在一個培訓項目中,至少每隔10~20分鐘,講師就要鼓勵學員做一些運動的動作,比如起立、伸展、轉身、與人交談、蹲下、書寫、甩甩手臂和腿、活動肩部等。

講師可以在短暫、快速、與主題相關的複習活動中,加入讓學員運動的元素,這樣的活動既與傳遞的內容相關,又能達到讓學員「動一動」的目的。

原則2:說好於聽

最好的學習是在交流中完成的。當學員討論聽到的內容時,他們對信息進行了3遍處理:

  • 第1遍,聽別人說;
  • 第2遍,自己想;
  • 第3遍,用自己的話去重複。

正如在教育領域對大腦科學研究頗深的專家派翠西婭·沃爾芙(Patricia Wolfe)所說:「學一樣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教授它。」

該原則要求講師在培訓過程中,設置大量讓學員開口(即參與討論)的機會。學員討論的形式可以是兩人一組、三人一組、以同一桌的學員為一組,或者整個班級一起討論。討論時長最短也就1分鐘,若時間允許,可進行更長時間。

為了鼓勵學員積極參與到討論中,講師可採取兩人一組分享或互教互學的形式,比如:

  • 讓坐在一起的2位學員,互相分享一個以前不知道、現在學習到的事實,或者用2分鐘時間討論某一知識點的啟示;
  • 讓學員圍繞剛才學過的內容設計一道小測試題,考考身邊的學員。如果對方答對了,請對其豎起大拇指。

原則3:圖片好於文字

視覺勝過所有其他的感官,因為視覺是最直觀的,「看」到的信息最有可能被識別和記憶。講師們可以想一想,你的課程有多少內容是靠視覺傳達的?

在授課材料中加入形象的元素,哪怕就是簡單的照片、故事或者比喻等,也能改變整個學習的狀況。

一般而言,圖像能夠觸發情緒,也具有無限的可能。在課堂開始前,講師可以花時間蒐集有意義的照片、剪貼畫、故事、視頻,以及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工作場景等,並確保它們都與課程主題相關,同時,讓學員自己去創造、分享形象化的比喻、故事,或進行圖像聯想:

  • 針對重要學習內容,讓學員畫出視覺的呈現(塗鴉、標識、流程圖等);
  • 在學員手冊上供學員做記錄的地方,使用圖形組織工具,如思維導圖、概念圖、聚合圖、氣泡圖等。

原則4:寫好於讀

寫作與思維緊密相連,能夠促使人專註地思考。學員聽了講授的內容之後再去寫,就可以有意識地再處理一遍信息。

更重要的是,相比於聽到或讀到的內容,大部分學員對自己寫下的內容記憶更長久。

很多講師可能會忽視這種讓學員記錄的學習模式,學員手冊上往往也沒有提供足夠的記錄空間。事實上,在授課時,講師應該經常停下來,給學員1分鐘左右的時間,讓他們寫下對剛才所學內容的小結、關於內容的三個事實、想問的一個問題、一個看法或一個小測試題等。

可供記筆記的工具有很多,包括圖形組織工具、索引卡、便利貼、白板紙、桌墊、貼在牆上的海報等。

原則5:短好於長

當信息被分成更小的「塊」或「段」時,更容易被大腦學習和接受。因此,同一種學習模式最好不要超過10分鐘,講師在授課時應把時間切成小段,在每一段加入舉手、起立、分享、貼、畫等活動。

在課堂或培訓期間,講師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提醒自己遵循劃好的時間,如秒錶、計時器,或指派一個人,每當時間快到時,舉起「還有1分鐘」的提示牌。在各個「塊」之間,講師可讓學員短暫、快速地進行1分鐘複習活動,如走動、交談和書寫。

原則6:不同好於相同

大腦實際上會忽略那些慣常的、重複性的、可預測的或者無聊的信息。想一想只有事實、沒有故事的傳統講課方式,看起來都差不多的PPT課件,很少有視覺刺激效果的枯燥學習環境,這些最終都會被大腦忽略。

受大腦網狀激活系統的影響,只有那些對學員來說新奇的、有意義的、能產生情緒變化的信息,才容易被記憶。因此,講師應在課堂上不斷地做出改變,包括教學方法、學員活動以及教學環境等:

  • 定期讓學員參與到活動、交談和書寫中來;
  • 在學員每次分享後做一些鼓勵和認可的動作;
  • 在授課內容中加入相關的、帶有感情色彩的元素,如故事、照片、與主題有關的笑話、視頻等。

02 運用4C ,激發學員全腦參與

基於腦科學的教學原理,講師可以利用4C的框架來設計教學活動。4C就像一條線,可以把各個活動串聯起來,由此,講師不僅能夠設計出以學員為中心的培訓課堂,還可以規劃課程的學習活動,創造完美學習體驗。

一門課程、一次培訓、一個演講、一堂課或一次工作坊,都可以使用4C設計框架。

圖表 4C學習設計框架

聯結:為頭腦預熱

聯結包括學員與內容聯結、學員與學員聯結兩個層面。在培訓開始時,針對即將培訓的內容,講師可首先讓學員結合舊知,思考對該內容的認識,並與其他學員互相交流、分享。

這麼做,不僅可以讓學員瞭解為什麼要學習該內容,還可以促進學員間的社交。同時,當學員開始思考的時候,他們對接下來的信息的吸收和理解會變得更快。

適用於聯結的活動形式有很多,如快速開始、兩人分享、起立調查、大聲喊出、畫廊遊覽等。

快速開始:

在進入培訓教室後,學員會收到簡單的指令來快速進入開場活動。例如,談一談他們已經知道的有關培訓主題的內容,談一談他們想要學到什麼,分享一個他們想知道的答案。

兩人分享:

學員兩人一組,分享一些他們所知道的關於主題的事實。

講解:保持注意力

講解是指講師傳遞知識點的教學活動。根據「短好於長」的原則,講師的講授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0分鐘。

在講解的過程中,講師要調動學員的多種感官,可適當加入聽、說、讀、寫、畫、貼、舉手等形式,以及短暫、快速的複習活動。當學員能夠最大程度地參與到課堂之中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

填空、思維導圖、邊想邊寫、兩人分享、回答問題、快速回顧等形式都可以運用到講解環節。

思維導圖:

學員將重要的詞、短語或概念填寫在幾何圖形裏,幾何圖形可以是氣泡圖、方形圖,或者任何學員可以畫出並創建視覺/空間記憶的圖形工具。

回答問題:

在小組內,學員討論並回答一個和培訓主題相關的問題,每個小組回答的問題並不一樣。

應用:引導到實踐

經過「聯結」與「講解」,學習還沒有結束,一定要延展到「應用」的環節,以便學員積極地吸收知識、練習技能。

應用環節設計的關鍵是,講師應思考需要學員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掌握的程度不同,相應的活動設計也有所區別。

需要學員記住的知識點:

應用環節的練習以快速回顧為主,學員能回答出該知識點即可。

需要學員瞭解並能解釋含義的知識點:

應用的活動應是兩人交流、互相分享與講授等。

需要學員應用某個技能:

現場演練必不可少。

總結:加深印象

這一環節要求學員總結剛剛學習的內容,並進行評估和慶祝,然後制定行動計劃,以便在課程結束後知道如何應用新學習的內容。講師可使用拋小球、行動計劃、「我們來交易」等活動,達到學員總結的目的。

以行動計劃為例:

在索引卡片上,讓學員寫下「我計劃……」的句子,說明今後如何利用課上所教的內容。如果時間允許,學員可以將他們的行動計劃分享給一個學習夥伴。

運用4C設計學習活動

主題:介紹最近宏觀經濟的3個走向

學員:銀行、基金人員

C1聯結:在講解之前讓學員先思考經濟走勢是怎樣的,然後兩人分享,大聲說出。

C2講解:講師介紹宏觀經濟的3個走向,每介紹1個環節,請學員傾聽,並在紙上畫出1個圖形,來表達對該走向的理解。利用互教互學的方式,每個人找到夥伴交流自己的見解。

C3應用:學員表明自己最認可的觀點,並說明為什麼認可該觀點。

C4總結:每個學員在紙上寫下今天的收穫。

按照這樣的流程設計,學員就不會太依賴講師的呈現技巧,更願意參與其中,且信息的傳遞更為有效。

高度互動、有趣的課堂有賴於講師的有效引導、學員的積極參與,也離不開有效的活動作支撐。把握4C學習體驗設計的祕訣,有助於創造互動有趣的學習體驗,讓你的課堂「活」起來。

本文來源於《培訓》雜誌3月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