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天边似在眼前 是一个年轻人过去对远方的憧憬,曾经我看著远方仿佛就在我的面前,我想抵达,去实现那个关于远方的梦想。

看著天边死在眼前 是一个年轻人现在对远方的失望,现在我抵达了远方,来到了当年渴望的天边,我的心却死了,孤独的远方比不上有所爱之人的故乡。

这首歌我听了有近一年,被抖音带火了之后仿佛自己的珍宝被别人夺走,这首歌的歌词一定要有经历的人听了才明白它的字字扎心。


起初听到这首歌以为是由小说改编而来,一直认为是"死",后来看到是"似"竟然有些失望


为什么想改成「死」

因为同音吗

改了之后意思完全不一样了吧


卞之琳于一九三五年写就的精短小诗《断章》,就所有诗歌读者来说无人不晓。全诗两节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解读《断章》时,首先要抓住的是标题,该标题与李义山的那些《无题》诗的标题不同, 「无题」为题虽也能给解读一些思路上的启示,但终究太过朦胧,而「断章」却是解读《断章》的金钥匙。「断章」即「片断」即「镜头」,事实上《断章》一诗从文本结构看就是两个或三个「片断」「镜头」的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组合。作者所要传输给读者的所有主旨、意蕴等信息全部融合在这组合的「镜头」中。读者要提炼、解读出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标题「断章」这把钥匙。那么,作者组合了几个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组合的「镜头」蕴含了哪些主旨、意蕴方面的信息?我们来具体解读。解读一:通过不同「镜头」,展现人生中的「巧合」此种解法将《断章》整首诗理解为两个「镜头」的组合,上下节诗各为一个「镜头」。上节诗「镜头」: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值得注意的是,从诗歌文本、从上节诗的「镜头」看,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只能说是一种巧合,绝不能说是有意为之。但在有些解读者看来,这是「有意为之」,而不是「巧合」,比如有解读者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其实不是看风景,而是在看楼上的人,而楼上的人也只是佯装看风景,实际她在看『你』。你们两人都以风景作为观察对方的中介,并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3]按上述说法, 《断章》是一首爱情诗, 「看风景人」是女的, 「你」是男的, 「你」为了看她(「看风景人」)特意跑到桥上去,她(「看风景人」)为了看「你」就「佯装看风景」,如此「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不禁要问: 《断章》上节诗的诗歌文本与「镜头」中有哪一个符号说明了甚或是暗示了「你」是男的, 「看风景人」是女的?又从哪个地方看得出来他们在「表达爱慕之情」?事实上,「你」与「看风景人」都只是偶尔看看风景而已。不同的是「你」跑到桥上看, 「看风景人」就在房间往外看。对「你」对「看风景人」来说都只是一时一地的行为,谁有闲工夫天天跑到桥上去看风景呢? 「巧合」的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进入了「看风景人」的视野,由于「帅呆了」再成为了其所看风景的中心。「镜头」所展示的根本就是社会生活中时有所见所闻的「巧合」而已。再看下节诗镜头: (当)明月装饰了(即照著了)你的窗子(的时候),你装饰了(即钻进了)别人的梦。现实生活中当然有这种可能的情形:晚上当你睡在床上或坐在窗前时,发现月光照在你所在房间的窗子上,而此时另外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正做著梦,梦见的人恰好就是你解读二:通过不同「镜头」,抒写人生中的「不可知」人生中有太多的「不可知」。此「不可知」即「不能知道」。就是如此。卞之琳在《断章》中通过上述两个「镜头」高度概括地抒写了人生中的「不可知」。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楼上那个「看风景人」在把「你」当作风景看,这个情况「你」怎么可能知道?事实上,欣赏风景只能远距离进行。当月光照在你房间窗子上的时候,你正在别人梦里,别人正在梦见你,这个情况当时你怎么可能知道?所以说《断章》正是通过不同镜头抒写了人生中的「不可知」。解读三:通过不同「镜头」,刻画人生中的「无可奈何」人生中的「无可奈何」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体验,对这一切你只能别无选择地接受,你如果试图反抗,最终只能徒叹奈何。宋代词人晏殊也深刻认识到了人世间的「无可奈何」,所以发出了他那千古浩叹「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当代诗人卞之琳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后也充分认识到了人生中的种种「无可奈何」。与晏殊不同的是,他不是直接发出「无可奈何」的浩叹,而是不动声色地通过小诗《断章》中的三个镜头,概括地将人生中的「无可奈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