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本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节日。


在清明节,我们缅怀先人、纪念逝去的亲人,大家还记得自己最早知道“死亡”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几岁么?如今已经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又是否想过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意思、引导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呢?


在中国,死亡一直被当成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亦或是一件很隐晦的事情。像葬礼扫墓等活动,小孩子不能出席。



而很多家长也避免与孩子主动提起关于死亡的话题,对于家中有亲人去世的消息不能给与孩子解释或引导,有的甚至会回避。

之前和朋友聊起关于家中长辈去世的话题,朋友说,小时候每天都傻乎乎的只顾着玩,根本没想过疼爱自己的长辈会因为急病突然去世,朋友对于这种突然的离开毫无心理准备,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经常让朋友半夜睡不着......


在死亡教育的缺失的大环境下,对于生命的逝去,孩子无法接受或释怀。同时孩子也缺失了对生命的敬畏。

我们每年都能看到青少年自杀、自杀未遂、虐待小动物等一系列的新闻。

因为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对自己的、他人的生命没有足够的珍视,死亡甚至变成了对抗父母、对抗压力的选项......



电影《寻梦环游记》曾向我们阐释了人的一生,要死三次:


第一次,当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下葬时,人们穿着黑衣出席葬礼,他们宣告,这个人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同时在人际关系网里消逝;


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TA的人,把TA忘记,这时候,这个人就算真正地死去了。



让广州大学的同学们“抢破头”都想上的生死学选修课,是由广大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胡宜安副教授所开设的。这门看似奇葩的生死课每年都是广州大学选修课中的热门课程。


自2000年开课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想听这门课。就连能容纳150人的大阶梯教室也挤得满满的,广大学子笑称:每年没选到胡教授生死课的人排着队能绕广州大学操场一圈!



在胡教授的课上,大家通过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分享自己最近一次的亲人死亡的经历、在讲台上念出自己的遗嘱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克服内心对死亡的恐惧、让自己逐渐摆平心态,从容的接受生命的衰老和死亡这一现象。



死亡教育没有想像中的难以启齿,丹麦有本名为《爷爷变成了幽灵》的绘本。主人公艾斯本在爷爷去世后每天都伤心的看着爷爷的照片哭泣。他的父母温柔的向他解释到:爷爷变成了天使、爷爷变成了泥土。可他始终愿意相信爷爷仍然活着。


有一天爷爷突然变成了幽灵回到了艾斯本的身边,并表示自己遗忘了一些东西,后来爷爷突然想起来原来是自己忘了和艾斯本好好的说再见,他们都哭了。在认真的告别之后,爷爷 再也没有以幽灵的方式出现过,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小艾斯本已经从心底里彻底的释怀了呢?


好帅机器人

一个关爱孩子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

进入好帅官方小程序哦



关注我了解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