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现在的很多成年人,估计都依稀记得这首诗。这是当年我入学时背得最早的一首诗。

每当想起这首诗的时候,浮现在我眼前的都是童年时的美好时光。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现实大概变成了这个样子:一去两三月,培训四五家。老师六七个,作业八九沓。

最近,沙溢发的一条微博,就引发了无数家长的共鸣及众多网友的点赞。他发了一张自拍照,配文称“陪儿子去老师家上课,因为不想打扰孩子学习,就坐在了安全通道的楼梯间里,饿了就吃片自己带的面包……”

别人家的妈都登珠峰了,沙溢你还在楼梯间啃面包 新闻 第1张

“老白”有点惨。图片来自沙溢微博。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不太理解:接送孩子就可以了,没必要一直在门外“等你下课”吧?是不是周杰伦的单曲听多了?

但如果把这和“可怜天下父母心”联系起来,大致可以理解现代父母的“精养”思维。毕竟,我们小时候多是被“粗养”:自己走路去上学,无论刮风下雨,很少需要父母接送。

这也说明,现在父母很舍得为子女付出——不止是金钱上的,还有精力上的。身为明星的沙溢,肯为了上培训班的儿子在楼梯间枯坐久等,满是“凄凉”的模样,就是挺有代表性的一幕。

一、门内的孩子可能比门外的家长更“惨”

近些年,有两类新闻在育儿群体很火:一类是某某家长又给孩子报了多少培训班和兴趣班,孩子苦不堪言;另一类是,某某家长因为给孩子报了多少培训班花了多少工资,家长苦不堪言。

那么问题来了:一家人何苦为难一家人?

如果孩子对家长报名的所有培训班和兴趣班都兴趣盎然,那无可厚非,一个愿意奉献,一个欣然接纳。

但如果是违背孩子意愿,强迫孩子去各种培训班,那我觉得,在门内的孩子,可能比坐在楼梯间的家长更“惨”。

耐人寻味的是,当下,随便走进一家商场,除了吃饭和买衣服的地方,最多的大概就是和儿童教育、课外培训、亲子活动有关的消费场所了。

这一方面反映出育儿产业链的升级和完善,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家长的育儿焦虑。所谓“家长的钱最好挣”,不是没有缘由的。

二、狂报培训班,大可不必为娃奉献到这般地步

我理解许多家长的焦虑:孩子的起跑线很重要,家长能往前送多少就送多少,一切为了提升孩子的竞争力。

但物极必反,培训班不是上得越多越好,负担太重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兴趣也不是越多越好,没那么多通才,现实中,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对标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如足球踢得好的梅西,文章写得棒的莫言,钢琴弹成金饭碗的朗朗……

给孩子报上一堆少儿编程班、英语学习班、全脑智力开发班、情商财商班……那不是为了孩子好,只是让孩子无处可逃。

的确,一旦对比周围的人,很多家长会焦虑:隔壁老王家孩子跆拳道绿带,楼上老李女儿钢琴十级,街对面老张家儿子拿了奥数比赛第一,我不报班,我们孩子有啥?

你家孩子有童年。

想想自己的一生吧,童年大概是这一生中,最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快乐时光了。当孩子长大或者老去,回忆这段岁月,不是做不完的习题上不完的课,他一定会感谢你。

如果孩子真的喜欢,家长也乐意蹲在门口等着,不妨带个保温杯,泡点枸杞。都中年男人了,照看孩子,也要照顾好自己。

很多家长给孩子狂报培训班,不止是将自己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也是将自己跟别的父母在比。

问题是,总有些爸爸妈妈是我们望尘莫及的。这不,今天就有一条新闻,浇灭了不少家长的好胜心:有位家长(妈妈)把孩子班上的校旗插上了珠峰。

别人家的妈都登珠峰了,沙溢你还在楼梯间啃面包 新闻 第2张

起跑线直接拉到8000米以上,怕吗?

一下子拉高了8000多米的“拼妈线”,堪称一骑绝尘,孩子再也不用担心妈妈的自尊了。不过,有网友调侃:这是逼我登月啊。

如果将来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中国人,不是职业宇航员而是孩子家长,我只能摸摸儿子的头对他说:孩子,你要有兴趣,也登上去,让爸爸骄傲。

因为我坚信,38万公里的起跑线,不该是家长的焦虑,而是孩子自我梦想的动力。

□ 与归(媒体人)

编辑 王言虎 实习生 葛书润 校对 柳宝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