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餘世存

  一

  清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很多人想到清明,馬上會想到掃墓,想到杜牧的名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其他的節氣,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一年的四時八節,是反映季節變化的,像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是直接反映氣候特徵的,直接反映降水現象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也反映了氣候狀況,而像小滿、芒種等,是表示農作物的生長成熟狀況的,剩下的驚蟄和清明兩個節氣,都是反映自然物候。而清明節則更爲特殊。

  春分後的十五天左右,就是每年4月的4號到6號,天地之氣再次發生變化,這一節氣被稱爲清明。對中國大陸來說,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時節。以小麥、油菜花、春竹爲例,這是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春竹拔節躥高的時候。小動物的骨節迅速增大,身形長高;孩子們的身體也像在抽條,增高了許多。在大時間序列裏,清明節正好屬於節卦時空,拔節、節制、節儉、節哀,慎終追遠,等等,有極爲深刻的時間規定及其意義。

  有人會有疑問,既然清明原本是這樣一個春光明媚、生機盎然的時間,怎麼會演變成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呢,這不是很矛盾嗎?我個人覺得這裏有中國人的美學觀念,跟日本人對櫻花的感情一樣,中國人對春天的審美也具有燦爛跟春光短暫易逝相結合的一面,中國人也會想到人生的短暫無常。春天太美了,可是春天太短暫了。我們現代人更是越來越感覺到,春天還沒有幾天,就進入了夏天。這其中就有生與死的眷戀和哀傷。

  這裏也涉及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國人在幾千年的生存中明白,生和死的意義。比如像堯舜禹這樣的上古帝王都說“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後來的成語“視死如歸”就是從這種生存體驗中總結的。儒家的孔子總結說是“養生送死”,儒家還爲此做了很多禮儀上的規定。孔子還有一句有名的話,“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他說的意思,就一般禮儀說,與其鋪張浪費,寧可簡樸節約;就喪禮說,與其儀文周到、輕鬆開懷,寧可憂傷悲哀。

  但最能解釋中國人這一清明現象的,還是道家,老子有一句話最精當地說明了中國人把清明節氣過成了節日,那就是“出生入死”。清明節氣,雖然是春天了,是萬物滋生出生的時候,但中國人卻要求自己花上一兩天來接觸死亡,來掃墓祭死,來入死。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國哲學。老子還爲此演繹說,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亦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就是說,人活着的機會有十分之三,死亡的機會有十分之三,向死而生的機會有十分之三。清明節,就是中國人的出生入死,中國人的向死而生。

  二

  清明時節的天氣可以《紅樓夢》中賈寶玉的感受爲代表,書中記載寶玉:正要去瞧林黛玉,便起身拄拐辭了他們,從沁芳橋一帶堤上走來。只見柳垂金線,桃吐丹霞,山石之後,一株大杏樹,花已全落,葉稠陰翠,上面已結了豆子大小的許多小杏。寶玉因想道:“能病了幾天,竟把杏花辜負了!不覺倒‘綠葉成蔭子滿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捨。又想起邢岫煙已擇了夫婿一事,雖說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個好女兒。不過兩年,便也要“綠葉成蔭子滿枝”了。再過幾日,這杏樹子落枝空,再幾年,岫煙未免烏髮如銀,紅顏似槁了,因此不免傷心,只管對杏流淚嘆息。正悲嘆時,忽有一個雀兒飛來,落於枝上亂啼。寶玉又發了呆性,心下想道:“這雀兒必定是杏花正開時他曾來過,今見無花空有子葉,故也亂啼。這聲韻必是啼哭之聲,可恨公冶長不在眼前,不能問他。但不知明年再發時,這個雀兒可還記得飛到這裏來與杏花一會了?”

  現代人可能很難有賈寶玉那樣的傷感,只有青春期的心靈、衰世中的精神多少能理解他。在《紅樓夢》中,不僅賈寶玉有一顆敏感的心,就是尋常戲子都是正常健康的神經。如書中記載寶玉眼裏的戲子藕官,在清明節裏祭奠藥官兒,“滿面淚痕,蹲在那裏,手裏還拿着火,守着些紙錢灰作悲。”“藥官兒一死,他就哭的死去活來的,到如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

  我們當代人在經過斷裂之後,也開始重視清明習俗,越來越多的人理解,過節不僅是增加生活的儀式感,清明祭祀,也有着生者與死者、與天地山川對話的意義。很多人注意到,在清明前後,我們國家會出現一個人口流動和交通運輸的高峯,有“小春運”之說。這個“小春運”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祭祖掃墓,一個是踏青賞春或者說旅遊,很多是兼而有之。這一現象有清明作爲節氣和節日的意義,作爲一個萬物清潔明淨的節氣時間,人們可以在此時遠遊踏青,欣賞大自然,清洗掉自己入冬以來不得親近天地山川的暮氣衰氣,用一句成語來說,就是到大自然中吐故納新;作爲祭祖掃墓的節日,人們需要返鄉,到自家的先人墓前祭祀。

  本文摘自:餘世存《節日之書》

  「你家鄉的清明習俗是什麼呢?」

  留言告訴時代君

  老夫會根據幸運女神指示

  不定期贈書

  幸運者就是你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