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 「得到」 app 里的吳伯凡老師直播。

其中,吳伯凡老師舉了柳比歇夫的例子:柳比歇夫會每天都記下今天何時何地做了什麼,計量單位甚至精確到分鐘,並且終其一生都都在堅持,一天不落。這種極端嚴酷的時間統計法,讓柳比歇夫重新審視了生命,並特別重視對時間的珍惜。

一些觀眾就此提出了疑問:我們知道珍惜時間很重要,但這樣過於緊繃的生活是不是太累了。

對於這些疑問,羅振宇老師做出評論:人的一生中,尤其是真正有精力有能力做有意義的事的時間實在是太有限了。如果不想在暮年時後悔自己年輕時沒有玩兒命的做有有意義的事,那就要趁現在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最好也別把時間浪費在什麼所謂」美好的事物「上。想明白了這個,累不累什麼的就不重要了。就像那句不太好聽的俗語:「活時無需久睡,死後自會長眠」。

吳伯凡老師後來又補充到:有了時間統計,柳比歇夫不再像很多人那樣充滿焦慮猶豫彷徨,而是能夠自在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他也通過時間統計來鞭策自己,從而脫離偽自由(也就是所謂「隨性」)。這種狀態下心靈很輕鬆,所以反而不像那些心理焦慮的人那樣累。因為心累才是一種最差的狀態。

一個短短的知乎問題描述,自然不能有效概括兩位老師的妙語。我本人也水平有限,也很難準確地將這個問題表述的十分清楚。但我想很多人應該和我有類似的困惑吧,即:

到底什麼是「珍惜時間」?

我以前比較懈怠,喜歡隨性,嚮往過平淡但閑適的生活。但現在年齡漸長,愈發重視珍惜時間,也開始努力上進,幻想著能成就一番事業。我也很認同珍惜時間的重要性。但說實話,很難想像一個像柳比歇夫一樣嚴於律己的自己會是什麼樣。至少,我現在做不到。

而且,我內心的深處似乎仍對這個命題有所疑惑。爭取不浪費任何時間,做有意義的事兒的人生觀是正確的嗎?普適的嗎?可以達到的嗎?

另外,把時間浪費在一些所謂「美好的事物「上就是不對的嗎?隨性的態度就是錯的嗎?那些愜意的陽光午後的確會給你帶來身心的享受啊。偶爾的隨性甚至放縱,也確實會讓自己的情感因達到極致而獲得難得的感受啊。

總之,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和感受。一個問題如果很難定義它,也很難確知它,那麼我們至少可以通過不斷的描述它,而對它有更多的了解。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僅僅表達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幫你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然後得出屬於自己的答案。因為很多問題其實我們自己已經有了答案,只是自己不知道,需要從其他地方得到啟發或驗證而已。

我認為過有意義的一生沒有什麼不對,但是什麼東西「有意義」?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能夠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的人都是幸運的。李笑來老師在文章中曾經提到過一個小故事:有人問作家畢淑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她回答說,「人生本沒有意義,意義都是活出來的吧。」(這是大概的意思,因為笑來老師文章中也只是轉述了大概的意思)人生的意義都是活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回到問題題主的問題上,「到底什麼是珍惜時間?」,大概認真過好每一天就是珍惜時間了吧。如果有想要實現的人生意義,認真過好每一天,每天都比前一天進步一點點,大概就能實現人生的意義了吧。這其中的關鍵我認為是要去嘗試,你要試著去過那種生活,而不是只是想想而已。古典老師在他的《拆掉思維里的牆》中講了一個故事,介紹了「等待成本」與「穿越成本」的概念。只是空想而不行動,付出的就是「等待成本」;輔助行動,嘗試自己的想法,付出的就是「穿越成本」。很多時候我們一味地空想,而不行動,付出的「等待成本」遠大於「穿越成本」。最終的結果就是「聽過很多大道理,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從來沒有付諸行動,當然過不好這一生了。

當你開始付諸行動時,往往會調入另外一些坑裡,第一個可能是:急於求成或者是渴望即時反饋。很多人開始行動後都期望馬上看到結果,得到反饋,而一旦得不到即時反饋就會焦躁,然後開始懷疑自己或者懷疑方法有問題。其實我們是被我們的教育制度害了,因為從小到大我們參加各種考試,都是很快能得到結果。長大後進入社會,突然之間很多事情都變得沒有即時反饋了,所以我們很不適應。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告訴自己多一點耐心,把眼光從短期挪開,開始關注長期。李笑來老師在專欄中反覆強調的一個概念就是「長期」,關注「長期」,不追求即時反饋,這才是與時間做朋友的正確方式。第二個坑可能是:一開始用力過猛。一旦決定開始行動,就馬上做出各種安排和改變,甚至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這通常導致我們一段時間後就會很累,然後如果看不到結果,就很可能放棄。這種情況就好像是參加馬拉松賽,然後你一開始就全力衝刺,後面肯定後勁不足了,更別說你平時可能還屬於訓練。正確的方式是找到自己的節奏,循序漸進。笑來老師不斷地強調,方向很重要,方向對了後即使慢一點也無所謂,總會是有進步。如果你早早就放棄了,肯定什麼也幹不成了。第三個坑可能是:不斷地尋求更好的方法。尋求好的方法沒有錯,但是一直尋求好的方法就不對了。從長期來看,堅持比方法更重要,甚至堅持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舉個例子,關於學好英語,市面有各種方法論,到底哪一種好呢?其實那種都可以,關鍵是你要堅持。因為那些方法論能夠出現在市面上,肯定是推崇他的人用他那一套方法論取得了成功,證明了他那套方法論的有效性。他們的方法論各不相同,但是都取得了成功。所以關鍵不是方法論本身,關鍵是堅持和努力。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方法,沒必要不斷去尋找更好的方法,選擇一種自己能夠接受的,然後堅持執行就好了。

關於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我認為這也沒什麼錯。每個人的人生觀都不一樣,看重的東西也不一樣。古典老師在他的新書《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中將人生分為四個維度:高度、深度、寬度、溫度。高度追求權力和影響力;深度追求知識和專業性;寬度追求連接和溫暖;溫度追求自由和對生命的熱愛。如果你不再從單個維度看待自己的人生,而是把人生當成是多個維度的組合,那麼你可能不會那麼焦慮,因為你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可能性。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有很多可能性後,你可選擇自己在各個生命維度想要達到的目標,然後據此來分配你的時間和注意力。

這裡面的一個大坑就是比較心理:總拿自己的處境和別人的處境做比較,然後據此決定我們的心態。比較心理帶來的是零和遊戲,你不可能一直比別人強,所以過程中你大部分時間都不會開心快樂。但是人生有很多幸福是不需要通過比較獲得,而這就是我們需要努力去尋找的。

我們的世界不止有一種人,所以也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準則。就好像做同一件事都不同的方法論一樣,怎樣過你的一生肯定也有不同的答案,關鍵是要找到你自己的答案。

花了一個多小時寫這個答案,同時整理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夠提供些許幫助。


我是得到APP用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