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智者總結,說咱同胞的思維有2個特點,非黑即白以及大數定勢。前者是說,容易奉行兩元論,簡單地劃分好壞;後者是說,喜歡追隨大多數,認爲別人都在做的,就是可以跟進的。在健康這事兒上,也是如此,某某權威名角都在電視上講啦,那就是對的;其他人已經開始學着做啦,咱可不能落後。於是,各種妖風邪事不斷。咱們現在就以水果和蜂蜜爲例,剖析其中的異端。先來看看真實的例子吧。

  在大洋彼岸的紐約,有個廚師,叫傑夫,年紀輕輕就開了家餐廳,被人稱爲牛排王子。有次體檢,傑夫被驗出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嚴重超標,大夫告誡他,那是壞膽固醇,會搞壞心臟,引起動脈硬化,嚴重的時候會卒中,可能會救不回來,牛排店就開不成啦。大夫建議傑夫抓緊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菜和水果。但是,傑夫從小就喜歡吃肉呢,唉,沒辦法,爲了保命,硬着頭皮吃自己最討厭的食物吧。3年後,傑夫的膽固醇水平雖然迴歸正常,卻感覺身體變差,沒了活力,而且開始出現浮腫和噁心。去醫院,檢查結果挺悲催,傑夫被診斷爲肝癌。進一步會診,大夫們確診傑夫還有果糖二磷酸醛縮酶B相關的基因突變,他無法像正常人那樣代謝果糖,結果,果糖不斷在肝臟積累,引起了肝功能衰竭和肝癌。

  傑夫的悲劇是怎樣發生的呢?咱們來了解下果糖及其代謝吧。果糖是含6個碳原子的單糖,是葡萄糖的同分異構體,可以與葡萄糖結合生成蔗糖,但主要以遊離狀態大量存在於水果的漿汁和蜂蜜中。水果和穀物的甜味口感,就來自果糖,此外,很多加工食品,也是用果糖來充當添加劑的,飲料、糕點、冰淇淋、各色零食、部分糖漿類藥品等,都離不開果糖。過量果糖的代謝需要由肝臟完成,長期攝入較多果糖後,直接的效應是導致胰島素和瘦素水平降低,飢餓素水平升高,引起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

  果糖在體內的代謝,主要是轉化爲葡萄糖或合成糖原,其分解速度要快於葡萄糖。果糖相關的代謝紊亂,主要是相關酶的缺乏引起果糖不耐受,其中醛縮酶B缺乏,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攝入果糖後,可引起低血糖、噁心、嘔吐、腹痛、出汗、震顫、頭暈、昏迷,長期攝入果糖則會導致肝硬化;果糖激酶缺乏,也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通常不出現臨牀症狀;還有1種是果糖二磷酸酶缺乏,可引起酮症和酸中毒,對新生兒可能致命,但飢餓耐受性可隨年齡增長而提高。這類酶的缺乏造成的果糖不耐受,其道理就像缺少某些酶的人不能沾酒那樣。

  您可能會說,那些因缺少酶而造成果糖不耐受的人,是先天性的,咱普通人,多吃水果和蜂蜜應該沒事吧?非也。咱們來看研究實證。在2013年的時候,美國耶魯大學的學者就經研究發現,攝入果糖可能會引起大腦變化,導致暴飲暴食,果糖攝入增加與日益增多的肥胖有關,高果糖飲食可促進胰島素抵抗。其中的道理是,果糖對飽足激素產生的刺激作用較小,可刺激覓食行爲並增加食物攝入量。百姓們常說的水果開胃,想起來了沒?

  果糖不耐受,已被確認爲功能性胃腸病的重要因素,瑞典學者經研究發現,對含糖飲料的作用觀察8周後,評價相關症狀,證實各種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的果糖不耐受發生率爲60%,乳糖不耐受爲51%,2者都不耐受爲33%;吸收不良率分別爲45%、32%、16%。別人吃水果、喝蜂蜜,排便通暢,血脂正常,您呢?您和隔壁老王比過胃腸道了嗎?沒比過,您跟人家學什麼呢?

  咱們這兒是糖尿病大國,糖友遍天下,還有幾億的糖尿病前期,限果糖,是當務之急。2015年時就有研究證實,添加果糖是2型糖尿病及合併症的主要誘因,而且會引起病情惡化。添加果糖已經被學界認爲是健康公害,因爲,水果對多數人來說,並不是果糖的最主要來源,相應的,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漿纔是,蔗糖中一半是葡萄糖一半是果糖,而高果糖玉米糖漿含有55%的果糖,這玩藝兒,很甜很便宜,因此被廣泛用於食品添加。所以,有學者指出,果糖和酒精一樣傷肝,理由是果糖攝入過多,肝臟就會累積大量脂肪,誘發胰島素抵抗,代謝相關疾病隨之而來。當前的研究觀點是,低劑量的果糖幾乎全部由小腸代謝,這個極限值是每公斤體重0.5克,換算後,就是60公斤體重的人喝下500毫升可樂或吃1個300克的大蘋果,超過這個小腸代謝閾值,多餘的果糖就會進入肝臟。從這個道理出發,空腹吃下大量甜食、喝含糖飲料、啃甜甜的水果、灌鮮榨果汁或蜂蜜水等,都是不良行爲。水果要在飯後吃,而且要適可而止,越甜的越要注意限量。此外,2016年美國德州的研究人員發現,孕婦攝入大劑量果糖,其後代出現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015年,有學者對9到18歲的肥胖孩子進行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經常吃高糖食物、糖果;喝果汁和飲料,平均每天果糖攝入量超過50克,孩子們出現了高脂血症、高胰島素血癥、空腹血糖受損、轉氨酶升高、棘皮症等問題。您還準備給孕婦送大藍水果,給娃們買大盒糖果嗎?還是聽智者的話,過猶不及,有益的東西,比如水果和蜂蜜也要適可而止;有害的含添加劑的東西更要遠離。您能想通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測查、快報、細節、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爲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