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北部)


闪闪发光的芬兰教育在国际上一直备受好评。芬兰前总理阿赫曾经说过:“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

 

那么芬兰教育到底好在哪里呢?今年2月我去了芬兰做考察,讲几个真切感知到的芬兰教育理念。





1,健康理念:健康第一的功能性教室

 

这次的芬兰学校接待老师给我们参观了她的功能性教室,所有的器材都是她自己买回来的。


投影布下面的绿色大垫子,教室后面的组合沙发,教室里的可移动异性课桌,可以左摇右晃的凳子,甚至还有一张可以踩的自行车脚踏式课桌。

 

总之就是,这个教室里没有任何一样固定的东西。


老师说,孩子们成长阶段在学校待的时间比较多,这样的教室设置,可以让孩子们尽可能的动起来,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有益。


  

2,顺应天性:顺从孩子天性的芬兰式教育

 

承接上一点,走进芬兰课堂,最震惊的一定是孩子们的自由度。与中国最大的区别是,他们不必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也不需要站起来回答问题。

 

老师时常会把孩子们召集到自己旁边的地垫上坐着讲课,孩子们在老师上课期间也可以在教室里走动,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

 


这是一趟数学课,不同的孩子在玩着不同的游戏,有纸牌,骰子,拼版。纸牌是用来学算数的;骰子是用来学分数的,拼板是用来学几何和图形的。

 


当老师不限制孩子们的身体自由的时候,孩子们其实也可以在玩乐的过程中把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给记住。同时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天性与发散思维能力极其珍贵。



3,科技教育:从小的科技薰陶与正面的电子设备引导


芬兰的科技馆相对中国的科技馆来说比较小,但体验性很强,各种各样的科技体验活动吸引了大大小小的孩子,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在聚精会神的参与某个体验活动项目。


家长的认真与积极参与往往可以带动孩子的兴趣与探索精神。


 

在芬兰学校里,国家给每个孩子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孩子们可以随意使用学校wifi,通过电脑去搜索课堂中不明白的东西。比如一趟手工课,孩子们可以立即用电脑去搜索自己想要的图形。

 


在教室里使用电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任何时候老师们都有可能让孩子们拿上电脑去查询一些知识内容。同时开设了比较多的科技课堂,比如编程,计算机和语言学习。

不限制孩子们玩电脑,让孩子们正确了解电脑对于现实生活和学习的作用,芬兰的孩子们反而没有那么依赖和痴迷于电子设备。



4,生活教育:教会孩子们生活的芬兰式教育

 

芬兰孩子们的课程里,有木工课,烹饪课,缝纫课等贴近生活的主题课堂,孩子们要在学校里学会这些生活必备技能。

 

在烹饪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要学会15-20道芬兰的菜品,还需要学会从烹饪到摆盘招待客人到收拾厨房等一系列内容。

 


你能真切的感觉到芬兰教育不仅仅是在教授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生活。每一堂课都是在为孩子们走出学校幸福生活做准备。



 

5,自然教育:一次现象式教学自然教育课

 

对于在极地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芬兰,他们是对地球的变化有切身感受的一拨人。在孩子们从小的教育中,就会有自然教育课,让孩子们了解芬兰气候与自然环境,传达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体验的这堂课在一个自然保护区里的博物馆里开展,这堂课从博物馆外观建筑讲起讲到芬兰的历史,气候环境以及100年前芬兰人的生活状态。

 

然后走进不同的场馆去讲述极地环境中的动物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芬兰的水源。最后走进场馆中心去看两只鸭子的博弈雕塑,告诉孩子们环境变化对于芬兰的影响,升华整个课程主题。



 

一个小时现象式教学自然教育课堂,融入了卡片和现代科技,包含了历史,地理,气候,生物等跨学科内容,极其精彩。


从小的自然教育课堂,让成长起来的芬兰孩子成为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高素质公民。

 

6,职业教育:让孩子们了解社会各个行业

 

我们成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职业的意义以及如何规划好自己的一生。没想到,芬兰孩子从初中开始就踏上了自我探索之路,而且是芬兰学生的必修课。


我相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每个人探索世界的能力。这个“世界”除了常规的认知,还应指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是否有能力探索自我——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懂得规划自己人生的方式。



 

芬兰教育认为孩子在家庭内接触的资源是不平等的,但教育必须平等。在中小学开设职业规划课,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可以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启发下,挖掘自我内心的宝藏,对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规划。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有方法的。



一是分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开展。


芬兰小学阶段重在培养教育兴趣、职业启蒙、做决定的能力;

中学开设职业和创业素养的必修课,重在自我认知、职业体验和未来职业规划。

到了高中,自由的选课制度则让大多数孩子已有自己心仪的专业发展方向。

 

二是抓住人生重大的转型期。


第一个转型期是小升初,这个时候很多芬兰孩子会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中学,比如爱音乐的孩子去音乐教育突出的学校,喜欢视觉艺术的孩子会选择艺术设计见长的学校。


第二个转型期是九年级初中毕业,因为接下来,他要考虑是进职业高中还是普通高中就读。与中国不同的是,这两种高中在芬兰有同等地位,每年几乎对半的学生分别进入这两种高中,之所以形成这个局面,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孩子本身适合做什么。


第三个转折点,就是高考后选专业,这基本决定了未来的就业方向。

 

最有意思的是,尽管芬兰学校已经提供了很充足的职业规划教育,可还是有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很难做出教育道路的选择。


面对这群学生怎么办?催促他们快速做出潦草决定,进入高中吗?这不符合芬兰文化对个体的尊重;家长帮他们做决定?也不行,芬兰是一个提倡平等和自主的社会。


芬兰教育者想出的办法是——在教育体制中增加十年级。九年级上完再来一年,给处在转折期的孩子更多时间做教育选择、规划人生。这在芬兰完全合理合法,从中你可以看出芬兰教育体制的弹性、耐性和人性化。

 

这以上的一切,都是我们在芬兰考察中的真实感受。芬兰教育对于孩子们综合能力的细致关注与有效引导在世界上可以说无出其右。

 

总结一下,芬兰教育可以按照以上的几个教育理念来执行,是由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与高素质的社会群体决定的,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复制。

 

1,平等的教育资源

 

平等教育,平等是芬兰教育精神的核心,芬兰教育不追求精英教育,制度设计、资源分配都是以平等为出发点的,芬兰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每一所学校都是平等的,而且每个班级不超过20个学生,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都是平等的。


这样让芬兰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接收到高质量的教育。

 

不考试,没作业,芬兰人认为,玩是孩子中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芬兰人认为一旦孩子准备好了,会学得更好,没必要给他们压力。


在芬兰,学生只有在高中最后一年的年底由一次考试;芬兰老师认为,他们对学生的了解远比考试准确,所以,只有班主任同意,六年级以下的学生才能参加区域性的联考;芬兰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老师们会教会他们必要的社交技能,让他们懂得如何交朋友、如何讲礼貌等等

 

这样使得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的生活技能,为未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2,关注孩子的综合成长

 

芬兰教育是支持学生多元发展的土壤。这个土壤是指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志力,它既可以支持学生自我认知的形成,也让他们生发出让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能力。

 

芬兰教育考量的多元能力包括七个纬度:

第一,思考与学习;

第二,文化认知,互动与交流;

第三,关爱自身,管理自己的日常活动;

第四,多媒体和多形式的识读能力;

第五,信息通讯和技术;

第六,职业素养和企业家精神;

第七,参与和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这样的多元能力也会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解答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问题。

 



3,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我们之前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芬兰教师的选拔过程与社会地位。

 

l 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与学识见解


在芬兰,所有的老师都经历了专业且细致的选拔过程。20世纪70年代起,就要求全国范围内所有小学及以上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硕士学历。所有师范教育全部由研究型大学提供,教师都需要接受至少五年的教育理念学习、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

 

l 受到公众社会的绝对信任与支持

 

如此高质量的师资,赢得的是全社会对教师队伍的高度信任,市政教育局信任学校的管理能力、校长信任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家长信任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领导研究院院长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种信任能最大化促进合作,并最大程度激发人的潜能和经验,尤其是教师自身的潜能和能力得到最大施展。 ”


l 社会赋予教师高度自主权

 

既然找来了高质量、最合适的人来当教师,又给了他们充分的培训和准备(至少5年的教师教育学习),那当他们迈上工作岗位后,就给予他们足够的职业自主权,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教师自己做出教学判断和决定,他们知道如何运用手中的自由去开发课程、基于研究思维去解决各种问题。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来执行教学步骤。

 

同时,这种信任文化弱化了教育中的外部监督。教育局不会过问学校在干什么,校长也不插手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甚至,没有对教师的考评、评比制度。


总结

 

在这种信任、安全、愉悦的校园环境里,教师会安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教师不急,有时间让学生试错;学生勇于探索,也不会害怕犯错,他能感受到被教师支持,这样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创新能力。


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都在校园里,获得很大的归属感,构成共同促进学习的合力。

 

就这些方面来说,中国的教育体制要优化确实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给与学校和老师该有的信任与支持,让我们的老师们在一个单纯的环境里去和孩子们相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