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的动画中,美国动画出版方很多是大型综合公司,如迪士尼,梦工厂,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等。这些大公司不仅做动画,也做真人电影。

而流行的日本动画大多是一些专业性的动画公司,其基本上只做动画,不搞其他真人影视:如吉卜力,京阿尼,骨头社等。

其实美国也有中小动画工作室(比如做《RWBY》的鸡牙),日本也有大型综合性公司(比如东映,松竹),但感觉其动画影响有限。

这是为什么?


因为题主你没有分清出品方和制作方。你真的有搞清楚你说的这些日本动画的出品方是谁了么?骨头社什么时候成了自己做的动画的出品方了?

(东映的动画影响力有限,题主你是认真的么。。。骨头和京阿尼的动画资产加起来能有Toei Animation的十分之一都是个问题诶。)

和骨头社、京阿尼、吉卜力等日本动画制作方对应的不应是迪士尼、华纳、环球这些出品方,而是迪士尼动画部、皮克斯、照明这些欧美动画工作室。迪士尼动画部做的动画,比如《冰雪奇缘》由迪士尼发行,但迪士尼发行的真人电影,比如漫威电影,则和迪士尼动画部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由Marvel Studio制作。同样照明给环球做小黄人动画,但跟环球的真人电影,比如速度与激情没有半毛钱关系。

骨头社、吉卜力等日本动画公司制作的动画的出品方也不是他们自己,而是Aniplex、东宝、东映、松竹这些公司,这些公司都是综合性公司,东宝是日本最大的院线+影视出品方,在动画领域的影响力么。。。可以查一下旗下动画电影《你的名字》当年在日本动画界+影视界+音乐界造成的轰动和商业成绩

题主之所以有这种问题在于日本和欧美在放映动画时的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电影一上来就是一整屏一整屏的发行方logo(迪士尼、华纳、环球、索尼、派拉蒙、福克斯),而且国内观众对于英文的理解能力远高于日文假名。因此日本动画里的各种staff假名信息让大多数中国观众无法对于动画背后的发行方有所了解,建议万代、波丽佳音、日本华纳等动漫发行方学习Aniplex好榜样,在动画片头加个Logo动画。让中国观众明白,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画作坊是在给头上的发行方资本家们打工的。


日本的动画产业链模式其实就是穷人制片模式。

穷人不光是没钱,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即便要承担责任也要尽量分摊。一旦失败的时候,损失是可以推卸可以分摊的。

于是委员会制度应运而生。

美国呢?富人模式。有些厂子甚至是装富,也要牢牢控制住整个产业链。

你所说的吉卜力、骨头,这些日本的厂子如果放在美式动画作品的模式下,大概就是出现在end roll的一堆公司中间。

一部日本动画需要一个吉卜力外加数个外包商。

而一部Disney动画,需要的是一堆吉卜力一样的外包商……


因为日本和美国的国情不一样,制片模式不一样。

据我的了解,美国的娱乐巨头资金雄厚,横跨多个产业,比如迪士尼,自然可以以一己之力投资一整部动画影片甚至研发和运营一系列娱乐产品。而日本则更多是以制片委员会的形式,把多家投资方联合起来制作一部影片。制片委员会通常是临时的,所有制作开发都由制作公司完成,所以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更多的是制作公司。

我觉得,从这个差异里也可以看出美日双方资本力量的差异,美国是少数寡头巨头控制整个行业,中小企业在其体系下生存发展,日本则是众多中小资本报团取暖,谁也吞不了谁。


动画产业模式有区别。

日本是委员会模式,各家共同出资,风险也共同承担。究其根本是大家都不富,谁都不敢承受独自出资的风险。资方数目多且杂,所以制作方就成了大家最方便关注的,同时也是创作上最核心的了。东映能成综合性的大公司,是因为它成立极早,在委员会模式尚且模糊的时候就已经自成体系了。

美国就不一样了,各种大资本家,有钱就是任性,所以「包养」几个动画工作室不在话下,甚至于包括动画ip开发、周边制作都可以靠自己名下的公司解决。所以动画开发的核心就变成了个别大发行商。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