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會在心中暗笑,錢不就是能夠買到自己心儀商品的一般等價物嗎?是最有用的東西。可是,這只是一般人的想法,在歷史上有不少人視錢財如糞土。客觀來說,這兩種金錢觀,各有各的道理,卻各自也有偏頗之處。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位老宰相就曾經寫下了關於錢的一篇奇文。

  這位宰相就是張說,是開元盛世的名相,又是一代文壇領袖,活躍在文化界三十餘年。但是,他有兩個致命的缺點,一是性格急躁,和同僚關係不睦,二是貪財,因此屢遭彈劾。那麼,這樣的人,是如何看待金錢的呢?我們欣賞一下他的這篇《錢本草》: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採澤流潤,善療飢,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虧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爲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飢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爲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衆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人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這篇文章加上標點符號,也才200多字,但是卻生動形象地將錢比作藥,以此道破了金錢的本質、利弊以及取獲之道。它是這麼說的:金錢,味道香甜,受人喜愛,卻也有毒。它可以延緩衰老,作爲養顏的佳品,也可以治療飢寒,效果特別明顯。它還可以有利於國家和百姓,是一件好東西。

  但是金錢也會讓賢達之人污損,不過它對清廉的人卻毫無辦法。貪婪的人服用它,還是不宜過量,否則就容易冷熱不調,引起霍亂。這味藥,沒有采摘的具體時間,但如果採摘不當,就會使人精神損傷。它需要正常的流通,如果只是積攢而不流通,難保沒有水火災難和盜賊惦記,如果只是流通而不積攢,遲早會有坐喫山空的一天,導致飢寒的到來。

  積攢和散發流通的過程稱爲道,不過分注重它是德,取之有道稱爲義,用之有方稱爲禮,能夠用它接濟大衆稱爲仁,量入爲出稱爲信,得到它卻不傷己稱之爲智。只有以這七種方式來對待金錢這味藥,才能長久服用,並使人長壽,否則,則會導致志向消磨,精神潰散。所以衆人應該引以爲鑑。

  張說這篇《錢本草》,是仿造《神農本草經》的形式所寫的奇文。它將錢比作藥,又將取得和使用金錢的方式、態度列爲七種正確的觀點。成文之後,後世文人無不稱絕。張說不虧爲盛唐時期的文章聖手,以大家的水平寫出的小文,讀起來令人心曠神怡。

  然而,還是因爲張說在執政的時候,生性貪鄙,所以很多人認爲這種文章言不由衷,根本就不是他的心裏話。其實,張說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行將入木的老人了。他以策論天下第一的身份入仕,也曾經在武則天當政時飽受流放之苦,也曾經被姚崇排擠罷相。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他六十多年人生經驗的體會。不管您對他的爲人如何看,他都經歷過大小無數的驚險時刻,也許他的這篇文章,才更能帶給我們人生的啓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