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往事:百歲老人的回憶元山中學 社會 第1張

元山中學的創辦者馮玉祥先生

前言

我的岳父馮讓先生,離休前是安徽農業大學園藝系教授,今年正好100歲。他幼年時因為家中姊妹多,被父母送往山東泰安他的伯父馮玉祥先生處讀書,以後又跟隨馮先生輾轉至重慶南京等地,直到大學畢業。

3月12日讀了楊安生先生大作《陶行知與元山中學》後,我想起岳父以往曾對我說過,他在建國前夕邀請我的父親賈金銘先生等親友協助他重建元山中學的故事,覺得應該請他將這段歷史寫出來。他聽到我的請求後立即欣然應允,半個月後就將文稿交給了我。

讀了他的文稿,我感到他雖然已是百歲老人,但仍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記憶力驚人,文稿記述的思路清晰,真切感人,我也就不顧自己因腦梗右手已不靈便的後遺症,用左手敲擊着鍵盤,將他的文稿稍加整理後發至“最憶是巢州”,與諸位讀者共享。

——賈忠慈,2019年4月20日

巢湖往事:百歲老人的回憶元山中學 社會 第2張

騎馬者為鄉賢方茂初

我和元山中學作者:馮讓

最憶是巢州 一

1948年秋,我從南京中央大學園藝系畢業。在校期間,我因參與地下黨領導的進步學生運動,反對蔣介石黑暗統治而遭到國民黨特務的追捕,危難中我回到解放區故鄉巢縣。當時巢縣剛遭受到國民黨敗退南逃軍隊的洗劫,社會治安混亂,境內所有中小學一律被迫關閉。農歷年關時節,巢縣抗聯遊擊司令兼縣長方茂初先生指派我重建元山學校。

元山學校原系馮玉祥先生於1935年創辦,1937年末,巢城為日寇侵佔,元山學校也被日本鬼子徹底搗毀,學校斷壁殘垣,門窗具無,所有校具均盪然無存, 現在要重建元山中學,任務十分繁重。

我接受重建任務後,心情十分激動,立即走訪地方父老和親朋好友,並在夏閣鎮早市上張貼告示,向趕集羣眾宣傳政府要重辦元山學校的消息。鄉親們聞訊後奔走相告,一片歡騰,許多青年還自發前往元山參加義務勞動,看到這些情景,我的信心大增。

我首先邀請了幾位親友協助我辦學,並對他們作了分工:由表兄何業清負責整修校舍;由表弟何業文、唐述清修建食堂,負責安排師生生活;由姻兄賈金銘全力抓教學工作,負責聘請教師,招收學生,安排教學課程。他當時先後在夏閣、 柘皋、城東等小學擔任過校長,有教學工作經驗,能力強;我本人拿總,也教課,但主要負責對外交往,向縣政府請示匯報,籌措辦學資金。經過多方努力,我們聘請到夏方尊、樑敬九兩位巢縣中學語文、數學教師,其他還有劉永文、李道文、李業潤等共九位教師。招生工作也進展得較順利,初中三個年級共招收學生近70人,還應四鄰農民的要求,為其失學多年的孩子們辦了個小學3—6年級混合班。初中的課程設置有國文、算術、自然、史地、農業常識、體育、音樂等。學校規定學生一律不繳學費,生活自理。教職員工定員為12人,按縣政府規定均享受供給制待遇,管飯喫,每人每月發洗理費2元。

經過約兩個月的艱辛努力,校容校貌煥然一新,教師到崗,學校決定於四月中旬開學。時值陽春三月,陽光明媚,綠草如茵,樹木蔥蘢,鳥語花香,一派欣欣向榮氣象。縣長方茂初在百忙中騎着高頭大紅馬趕來元山為學校主持開學典禮,四鄉農民有數百人也趕來參加這一盛會,一時間鞭炮聲,鑼鼓聲,歡笑聲響成一片,在山谷中久久回蕩。方縣長在會上當眾宣佈:委任馮讓為元山中學校長,賈金銘為副校長;接着,他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訓話,他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關愛學生,勤奮工作,學生要刻苦學習,尊敬老師,做有覺悟,有文化,愛勞動,懂技術的好青年。最後他號召全體師生在解放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同心協力,艱苦奮鬥,辦好元山中學!

當年因開學晚,學校未放暑假,直到春節前才放假半個月。

巢湖往事:百歲老人的回憶元山中學 社會 第3張

1938年5月1日,侵華日軍佔領夏閣

最憶是巢州 二

學校的教學工作已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後,我開始對元山中學的發展前景作謀劃設計。這裏還不得不先對馮玉祥先生當初創辦元山學校的初衷作一個補充介紹。他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命運,可以改變人生,辦好學校,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則是謀求發展的基礎條件;他還認為,有文化還要講科學,農民只有掌握科學種田技術,才能發家致富。

1944年抗戰進入到第七個年頭,國家正處於非常艱難時期,形勢雖然嚴峻,但馮先生對抗戰必勝的信念彌堅。當年夏天放暑假,我們孩子們都回到馮先生在重慶郊區歇檯子住處,一天傍晚,先生召開了一次少有的全家會議,他宣佈,在打敗日本鬼子之後,他就棄官告老還鄉,回巢縣為當地勞苦大眾辦兩件大事,一是在巢城辦一所醫院,讓勞苦大眾病有所醫;二是辦一所學校,讓農村孩子學文化、學科學種田技術。當時他還對我們所學專業進行了具體分工。我被指派大學畢業後回巢辦學校辦農場,由於此,我在重慶中央大學原來是學地理學專業的,不得不在二年級時轉系改學農學院的園藝系。園藝學科內容廣泛,主要包括有:果樹,蔬菜,花卉,庭院設計,遺傳育種,苗木培育,農產品加工,溫室促成栽培等,因為園藝產品多樣,為人們生活所必需,有銷路,經濟效益高,容易發家致富。

馮先生當時還對發展多種農業經濟作了具體說明,他說,巢縣有山有水,可在高山栽樹,低山養牛放羊,坡地種果,平地種糧,因地制宜,多種多樣。也可在巢湖放養魚蝦,發展水產業。再用各類產品作原料,在巢縣城內開辦各類加工廠,通過深度加工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收入。有了錢,就可以辦醫院、辦學校。再就是辦學校的事,要學習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讓學生既要學習文化,又要參加勞動實踐,手腦並用,亦學亦農。

基於上述馮先生的有關思想和具體指示精神,我開始對元山中學的進一步發展作了如下設想。在辦學目標上,將在讓學生完成初中文化課學習的基礎上,逐步向辦成農業中高級職業學校方向發展。

如何解決辦學經費是當時最困難最棘手的問題,我的想法原則是自力更生,具體方法是,1.就近向當地農戶租借5—6畝良田,一半用來種水稻,力求第一年就有收成,先解決教職員工的口糧問題,另一半用來培養速生果樹苗木,第一年嫁接扦插,第二年出圃2萬株苗木,可以賣到6千元左右,解決教職員工的包乾制供應問題。2.以食堂工人為主,動員教師職員參加義務勞動,自己種菜,自給自足。3.落實學生實習基地建設。元山腳下荒地多多,可選擇較平坦土層豐厚之地,開荒建成一塊50畝左右的實習農場。我打算採用逐年開墾的辦法,開了荒就播種上豆科作物牧草,如三葉草、紫花苜蓿、紫穗槐等,用以熟化土壤,每年春秋兩季,三年後基地即可建成。

俗話說,凡事開頭難,如果經過兩年的艱苦奮鬥,把基礎打好築牢,往後的日子就會好過多了。

巢湖往事:百歲老人的回憶元山中學 社會 第4張

夏閣鎮元山中學

最憶是巢州 三

元山中學的重建是國家正處於天翻地覆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之時,舊政權垮臺,新政權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加上我是一個剛走出校門的青年學生,從未接觸過社會,認為只要憑一腔熱血路走得正,努力去拼博,什麼事都可以辦成,誰知道要辦好一件事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只憑一腔熱血怎麼行,由於認識不足,在開學後遇到了接二連三的困難就束手無策,無法應對,具體情況簡述如下:

重建元山學校是奉方茂初縣長之命進行的,所以得到他多方面的關懷和幫助,我們僅用兩個月就完成學校重建工作,正式上課,教學秩序井然,教職員工都享受到供給制待遇,十分難得。但誰會料到,大軍渡江後,方縣長突然接到帶領一支一千多人擔架隊隨大軍南下的支前命令,巢縣縣長另由一位操北方口音的領導擔任,這一突然人事變動立即影響到元山學校,我們去縣府匯報請示工作,立即受阻,我們請示再三,最後的答覆是:你們學校問題,縣政府無法解決,已上報皖北行署,待獲批後,按指示辦。就這樣,等待等待,幾個月無下文,最後不了了之。原先給教職員工的包乾制待遇也停止發放,學校經濟來源斷絕。

面對如此困境,如何維持正常教學工作,經過全體教職工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這種困難可能只是暫時的,學校是政府叫辦的,方縣長走了,按理說新縣長應該繼續執行,當前只要有飯喫,我們就一定能堅持下去。這樣,我便同自己母親商量,由表兄何業清出面,和竹柯村佃戶們協商,並得到他們的同意和支持,由他們暫且為學校提供口糧,這一殘局勉強維持到次年四月。

但是好景不長,1950年4月,土改工作隊進駐竹柯村,成立農會,劃分階級成分,我家被劃為地主,母親成為地主分子,是鬥爭對象,原來由佃戶提供學校的口糧,也立即停止。無錢又無糧,學校無法再上課了。與此同時,有四名教師因家庭問題而辭職他去。無可奈何之中,我只得宣佈;學校暫時停課,待上級批複後,再復課。學校留下我和何業文看護。

1950年6月,因技術人員需要歸口,我接到調往合肥皖北行署農林處工作的通知。

學校終於散了,我把學校的課桌、用具全部集中到一間大廳內,把門窗釘死,同時將所有資產登記造冊,一式四份,一份上報縣政府備查,另兩份分別交給竹柯村村長萬志元和張馮村村長張四爺,請他們代為照應,我自留一份存查。

離開故鄉前,我獨自一人再次來到學校,校內空空蕩盪,寂然無聲,我不禁黯然神傷,誰會料到,當初轟轟烈烈、喜氣洋洋的開學典禮場景還常常在我的睡夢中再現,但僅僅在十六個月後竟落得如此下場?我無限依戀地撫摸着一扇扇門窗,最後把大門鎖上,含淚默默離去。淚眼中,我忍不住再次回望在雲霧中時隱時現的元山,茫茫然腦中一片空白,只留下一聲長嘆!

次日,我去合肥皖北行署農林處報到,兩個月後又轉調至六安專員公署。因道路阻隔,工作又忙,對元山學校的以後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最憶是巢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