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天空照常湛藍似海。

  這一天,日落照常與黃昏相見。

  這一天,榕樹葉隨春風婆娑起舞。

  這一天,城已空,人已往,追思在遠方。

  ……

  (點擊視頻收看在他鄉的異客都說了什麼)

  這一天,她走在廣州的街道上,看着眼前的景色,陷入了無窮的沉思。

  或許是出於某些原因,她沒有在這個公共節假日回家,她選擇了留在廣州,這個讓她魂牽夢繞的城市。

  三年前,她從粵東的老家來到了廣州,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夢想。對夢想的執念讓她在這三年裏,每日忙忙碌碌,穿梭在擁擠的人潮,看着城市的燈紅酒綠,唱着自己心中的悲歌。

  也是在這三年裏,她第一次經歷了人生的生死離別,經歷了生活的大起大落,經歷了各種悲歡離合。她總覺得,目睹過逝去,就感悟了生,感悟了死。但在這一天,佇立在大街上的她卻像一片榕樹葉,任由春風將她的思緒帶去遠方,帶去家鄉,帶去已離開的人那裏。

  這一天,是清明節。

  用悲傷的力量來行進

  “人生是一條無岸的長河。”在與筆者聊天的過程中,她分享了這句自己喜歡的話。

  她覺得,自己之所以喜歡這句話,是因爲對於生活的無奈。“如果人生是一條長河,那麼我覺得,自己就是那擺渡人。”

  在過去的三年裏,家裏人的逝去對她的打擊很大,更讓她有所成長。在看到生命的渺小後,她不僅更加珍惜身體,更懂得了時光不待人。

  “我希望能用有限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說有意義的事情。”她對筆者說,她無法挽回親人的逝去,這是生活留給她的無奈,但同時也教會她如何更好地看待人生。“就算是擺渡人,我也要想着河流的盡頭劃,那會是我人生的方向。”

  筆者對此很驚訝。面對逝去,很多人都會選擇悲傷,而這名27歲的青年,卻將此作爲再起的動力,以悲傷的力量向前進,這是何等的勇氣,敢於直面死亡?

  近日,筆者閱讀了一本書,名字叫作《悲傷的力量》。這是由由英國喪親兒童基金會(Child Bereavement UK)創始人、喬治王子教母——朱莉婭·塞繆爾,依據25年從業經歷中的真實案例所著。

  書中的人物恰如每一個走在路上的你我,各自的人生有着不同的細節,有着不同的關係,不同的經歷,不同的過程,但是我們都會走過那段黑暗的泥濘之路。

  如何直面死亡?是結伴同行,還是孤獨抵抗?是四顧茫然,還是勇往直前?每個人的選擇不同,但相同的是我們都從逝去中獲得了新的感悟、新的力量。

  就像書中所講:“真正傷害着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代人的,並不是悲傷所帶來的痛苦本身,而是他們爲了逃避痛苦所做的事情。”

  這一天,她想家的味道

  在望向藍色的天空時,她向筆者說,“不知道這個時候,爸爸在做什麼好吃的?”

  這一天,她無比想念家的味道。

  “一口艾葉,一口家鄉味。”味蕾讓我們想家,在清明節,更是如此。

  清明時節,最想念的是家鄉的味道。

  清明作爲民間寄放情感和犒勞自己的傳統日子,食物也承載着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兒女的樸素心意。

  每到清明節前後,潮汕的粿品店便會上架一抹翠綠,那就是樸籽粿。潮汕有句食諺:“清明食葉”,這個葉指的就是用樸籽葉做出的樸籽粿。對潮汕人來說,吃過它纔算到了春天。

  做起來也簡單,將樸籽葉和果實搗爛成汁,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加再入白糖、泡打粉、涼水,混合成漿狀,再蒸煮就行了。剛出鍋的樸籽粿冒着熱氣,散發青草的清香,中間開裂,像人咧着嘴,笑眯眯的,而且味道清甜,每年清明都甚是讓人想念。

  來自粵東地區的她表示,即使現在常年在廣州工作,也時常想念樸籽粿的味道,看到家人團聚的照片裏出現熟悉的樸籽粿,彷彿隔着屏幕也能聞到家鄉的味道,甚是想念。

  粵東、粵西、粵北地域廣泛,有許多的美食,派系也不盡相同。

  在客家,有一句俗語流傳甚廣。“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清明必備的傳統食物。把煮過的艾草瀝乾剁成草泥揉捏成團,鹹以蘿蔔、臘肉、香菇、蝦米入餡,甜以黑芝麻、花生、白砂糖入餡,封口捏成扁圓形,墊在芭蕉葉蒸熟,

  在羊城街頭,時而也能見到這些時令的特色食品。筆者一位來自梅州的同事在五羊邨附近買到了和家鄉艾粄神似的小吃,但在她的心裏,最好吃的永遠是家人親手製作的艾粄

  清明時節,味道里有家,內心裏有家。

  “她”,也是每個你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