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海峰 见习记者 高尚)4月3日清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一位老太太捧着鲜花,带着家人,来到一座雕塑前。雕塑上刻着“指导员李云鹏”六个字。“哥哥,我们又来看你了……”老太太叫李爱云,是烈士李云鹏的妹妹。1969年,李爱云离开老家徐州,来到淮阴刘老庄落户,为哥哥和他的战友们守墓,至今已经过去50个春秋。

  李爱云和家人扫墓 张海峰摄

  哥哥牺牲在刘老庄

  祭扫完哥哥后,李爱云向现代快报记者回忆起当年哥哥参军离家时的一幕。1938年,李云鹏和同学在丰县华山镇参加了地下抗日组织,1939年,他跟着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离开了家乡,谁曾想这一走就再没回来。

  1943年3月18日晨,日伪军进行第三次合围。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奉命组织防御,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包括指导员,炊事员等共82人全部壮烈牺牲,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顺利转移,李云鹏当时正是这支连队的指导员。

  “在刘老庄战斗前,他曾给家里寄过两封信,后来那成了家里亲人惟一的回忆。”李爱云说,现在两封信已成为革命文物,收藏在沛县档案馆内。李爱云家里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一个大皮箱,里面除了两封信的复印件还有就是一些关于这些英雄事迹的报刊文章。而这只皮箱里装满了妹妹对哥哥几十年的思念。

  “在大哥来信后的第二年,同在部队的表叔孙一涛在家书告知父亲,大哥已经牺牲。”说到这里,李爱云的眼眶湿润了。

  五十年默默守护

  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第一次来到哥哥当年牺牲的地方。20多岁的李爱云跪在大哥墓前,放声痛哭。1969年,李爱云主动要求插队到刘老庄,陪伴哥哥,为哥哥守墓。

  在刘老庄大队一队插队的李爱云和大伙一起搞旱改水。由于长时间在水里浸泡,李爱云的腿上、胳膊上都患了皮肤病,手上也起了鹅掌病,冻裂的口子还不断往外流脓水。“那时很艰苦,但是跟哥哥和他的战友们相比,我吃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在这里我可以陪着哥哥。”

  后来,李爱云有多次学习深造和工作调动的机会,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她选择继续留在这里陪着哥哥。“当地的群众对我这么好,我不能辜负当地群众对我的帮助,也不能辜负八十二烈士这种精神,更不能辜负淮阴人民对我的关怀,所以我一定要坚守在淮阴这个地方,决不离开”。

  李爱云给家人讲解哥哥的故事  张海峰摄

  四十年家风传承

  转眼间,李爱云有了自己的家庭,女儿严晓晶现在也已成家,陪伴哥哥的不再是她一个人。女儿六岁的时候,李爱云带着她第一次来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这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传承,从小我就跟着妈妈来到这里,现在我的女儿孙琪涵十岁了,我每年也会带她来这里扫墓,为的是让她更好的了解舅爷爷的故事,也为了让她继续更好的传承下去。”李爱云的女儿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说。

  1992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李爱云决定把她哥哥的英雄事迹,结合她自身的感受,向中小学生和群众义务宣讲,对大家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宣讲中,她那深入浅出、朴实无华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特别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为民族振兴、中华崛起而认真读书的热情。淮阴师专附中,淮阴刘老庄中学、王营镇小学、西坝小学以及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等学校先后请李爱云作过报告。

  (编辑 苏湘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