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拂面,春和景明。在這最美的四月天,我們即將迎來“清明節”小長假。關於這個節日,你瞭解多少?跟隨小編一起看個究竟吧!

  “清明”與“清明節”是一回事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大家庭中的一員,而“清明節”是根據“清明”這個節氣而定的節日。“清明”特指節氣那一天,“清明節”則是法定節日。我們日常用語提及起來,常常混用,不作分辨。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它的日期是依據上一個節氣——春分的日期而定的,在春分之後的第十五天便是“清明”。《曆書》中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而定的節日,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一道並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在我國,約有漢、壯、苗、侗、朝鮮等二十五個民族過清明節;在國外,則有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過清明節,習俗相似而不同。

  “清明節”與“寒食節”是什麼關係?

  很多人隱約覺得“清明節”與“寒食節”不太一樣,但又發生在同一時間。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先秦時期說起。

  《逸周書·時訓》記載,“清明之日,桐始華。”這意味着,“清明”作爲節氣名稱,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公元前104年,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名稱,其中之一的“清明”開始廣爲民衆所接受。

  這便是“清明”節氣的起源。寒食節據傳是晉文公爲了紀念介子推設立,時間在清明節氣的前一兩天(曆法不同,說法也不同)。

  到了唐朝,“寒食節”成爲最重要的節日之一,顧名思義,“寒食節”的主要習俗是吃冷食、禁菸火。“寒食節”後一兩天便是“清明”,但是唐人不大重視“清明”,僅僅將其看做“寒食節”的組成部分。

  南宋起,“寒食節”開始衰落,人們不再禁菸火、吃冷食,民間更加重視郊祭與踏青。於是“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成爲了主流節日。

  時至今日,“清明節”似乎更爲主流,這個節日也將“寒食節”的部分風俗延續了下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雖然我國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過清明節的習俗不盡相同,但大體上有以下三個約定俗成的習俗:

  其一、祭拜先人。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這話的意思就是說,清明時節,人們上山掃墓,祭拜祖先。

  其二、插柳戴柳。柳枝既是春天的象徵,“萬條垂下綠絲絛”,也是驅鬼辟邪的利器,“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插柳戴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與文化符號,有的地方也興種樹。

  其三、遠足踏青。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蟄伏了一個冬季的人們,終於可以趁着四月春光脫去棉服,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

  清明節有什麼特色美食?

  清明節的特色小吃很多,各地特色也不一,杭州青團、台州食餅筒、溫州棉菜餅、嘉興麥芽塌餅、衢州清明粿、浦江索麪、還有清明螺等,這裏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青糰子吧。

  清明時節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風靡至今可見其相當受歡迎了。其實做法很簡單,就是用一種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就可以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

  青糰子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也是甜而不膩。大家可以趁着假期,和家人一起動手嘗試。

  況是清明好天氣

  不妨遊衍莫忘歸

  ——程顥

  來源 / 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編輯 / 於浩 何嘉豪(實習)

  感謝你的閱讀,晚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