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崑山公安通報,于海明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公安機關依法撤銷于海明案件。群眾奔走相告,是為可喜可賀之事。

是的,這是中國輿論的勝利,但在這勝利背後,隱藏著不安定的因素。

我們看到,有人認為,網路的力量是強大的,大家齊心協力終成正果;有人嘲諷那些認為過度防衛的法律從業者;有人說,如果判有罪就要引起社會騷動了。

在這次案件中,輿論表現出這樣的兩面性:

一方面,輿論反映了人民對懲惡揚善的樸素正義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暴露了一些人法治意識淡薄,缺乏基本的司法常識。

這份警方通告給了我們足夠的信任感,它給了我們足夠的細節,一些重要細節是大部分人未曾聽聞的,例如第一刀是致命傷,追趕時甩擊、砍擊的兩刀未擊中,這些細節共同導向了本案撤銷的判定。——但如果警方給出的是完全相反的細節,案情發生反轉,這些現在熱淚盈眶的網民又會作何感想?

他們缺乏這樣一個常識:

社會輿論是情緒化的,建立在真假參半的陳詞和偏信未經交叉詢問的證人的基礎之上的(交叉詢問是指一方當事人或其律師在法庭上對另一方證人進行的盤詰性詢問)。

這些人,企圖憑藉一段監控視頻斷案,他們不考慮當事人的陳述、目擊者的證言、案件的現場勘查、法醫鑒定。輿論缺乏耐心。

是的,幸虧案件撤銷了,幸虧正義伸張了,然而勝利,太過早了。

人們彈冠相慶,不少人稱讚說這是中國法律史上的里程碑——但在這次案件中,公安機關把刑事案件定性為正當防衛並撤銷案件,並沒有經過司法程序。我們不免質疑,警方是否擁有這種定性案件的權力?這個案件是否只是一次行政上的妥協?這個案件帶來的影響,仍需要時間來證明。

然而輿論,是從不管這些的。

他們不會懂,談論正當防衛的適用性,遠比在案情全部曝光前斷案有用得多。他們也不會懂,立法者如果因為民眾的正義訴求接受了正當防衛的新解釋,遠比一個孤例的正義重要得多。

我再說一遍,社會輿論是情緒化的,建立在真假參半的陳詞和偏信未經交叉詢問的證人的基礎之上的。要是這成為一個常識,中國社會遠比現在文明、進步。這次案件是中國輿論的一次勝利,也是中國輿論在無數次可恥的失敗中的一次勝利

中國輿論分不清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人們在公共話語空間中發表著未經證實的、偏信的、情緒化的觀點。8月23日至26日,廣西桂林的學術會議,在大酒店發生食源性疾病事件,159人到醫院接受檢查,92人入院治療。但是,媒體沒有及時投入關注。而網民的評論是:

「這會那會都是變相旅遊,能學到啥子東西嘛!建議用網路會、視頻會、群會代替。」「開個會要跑這麼遠?是明白點就是主要是旅遊放鬆然後順便開個會,借著旅遊的名義。」「桂林的事物不知道屬於什麼菜系很有自己特色。」

如果這僅僅是輿論的缺席和淡漠,那麼「8月20日泳池被小孩摸屁股致衝突,家長到單位鬧事後女醫生不堪壓力自殺」一事中,輿論又發揮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在這種典型的真假參半的單方面陳詞下,人們果然開始了偏信和口誅筆伐。

再看看「河南四位家長質疑考生高考答題卡被掉包,成績與平時相差近300分」一事,輿論又是經歷了怎樣的一波三折,在官方調查結果之前又有多少垃圾言論被生產出來(不知道這幾件事的人都可以通過知乎搜索到詳細經過)。

他們不懂得,新聞是被生產出來的,也不懂得,英文cover既有報道的意思,也有遮蔽的意思,一部分事實的報道往往意味著另一部分事實的遮蔽。

有關這方面的話題,有機會下次再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