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北京的風大,天藍,一看就知又到了打開城門,歡迎世界領導人的時候了。自從2013年有了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中國企業的國際投資就成為新的熱門話題。這次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峯會,我想一定會把中國企業和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和其他合作推向新的水平。那麼,在這個投資於一帶一路的歷史浪潮中,各位企業家朋友們,你會怎麼想?你要怎麼做呢?我們今天就討論下這個問題。

當我們講所有的未來可能性,都習慣說這件事機遇和挑戰並存。一帶一路這麼大一個藍圖,自然現在解不開的問題很多。不過,各位,企業家的天職是發現機會,打下獵物,換回銀子,守住陣地,在這樣的定位下,對一帶一路上的發展,我想說兩句話,和大家討論。

很簡單,一,別被願望打劫;二,別打劫國家。

一、先解釋下第一句

一帶一路描述了一個亞洲、歐洲和非洲依靠大陸再次經濟緊密合作的美好藍圖,這個區域內涉及到60多個國家,一半世界人口,40%全球GDP。如果能夠形成一個新的區域經濟合作圈,將對人類造福,參與這個過程也能培養出世界級企業。不過,從企業的角度來衡量商機,我們要再仔細看一看。

首先從貿易的角度來看,企業有哪些新的貿易機會?這個從沿線國家的GDP就能看出來,一帶一路涉及的幾十個國家的GDP列出來,會發現只有中國、德國、印度、俄羅斯、印尼的經濟指標尚可,其他國家經濟體量過小,同時,這些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數據也非常小。我們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行過經濟聯繫的分析,發現從現在來看,絲綢之路看似雄偉,但是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機會的這邊是中國,那邊是德國,典型的啞鈴型結構。所以,各位朋友,你的企業要參與一帶一路,到哪裡去,要具體研究。

我們再從投資的角度談談,一帶一路涉及到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工程項目,這是中國企業的特長。不過作為海外投資來講,與中國境內最大的不同是,第一風險是國別風險,如果你投資的項目所在國家出現政治動蕩、經濟危機或者貨幣大幅波動,對於企業來說是會致命的。我們一些企業,之前在利比亞、蘇丹、委內瑞拉、緬甸等國的投資,都有現實的教訓。德國駐華大使近期說,一帶一路上60多個國家,三分之二都在可投資的評級之下,就反映了一些事實。所以,咱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在確定投資項目前,先評估下環境風險吧。

我們再從交通的角度澄清下認識。現在有一趟專列叫「中歐貨運專列」,從浙江義烏向西橫穿絲綢之路,最終直達歐洲。這種鐵路運輸方式,被稱為要比現在的海運節省大量時間,可以作為復興絲綢之路的重要模式。實際上,有不少海外專家評論,這種中歐鐵路運輸所節省的時間要比空運差太多了,而且就單位運輸成本來說,它又是海運的兩倍,所以,是一個四不靠的模式,很難有長大的市場空間。咱們要明白一點,現代交通方式,是經過幾百年自然演化,市場選擇的結果,人為的造出一個交通路線,那永遠是剃頭挑子,不知哪頭熱。

所以,我想說企業家不能被願望打劫,一帶一路的商機還要慢慢尋找。

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想第二點也很重要,別打劫國家。作為一個中國的,有良心的企業家,不能自己明白卻裝糊塗,更不能想著趁國家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打著旗號,去琢磨國家兜裏的錢。

我覺得現在有不少特別懂得鑽國家空子的人,一看有什麼新政策出臺,就馬上搞出很多名目來迎合,甚至是做出很多漂亮的文章來迎接領導檢查。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覺得能搞好這個項目,而是能搞定政府撥的錢。這種假大空的東西,有沒有在一帶一路出現?去看看某個企業在東歐某國搞得所謂產業園在幹什麼,就能明白。

別打劫國家,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把中國企業的先進經驗投資到一帶一路,也要把跨國公司的優秀實踐學到一帶一路,這樣才能做一個讓投資東道主信任、尊敬的國際企業,要不國家沒面子。現在有很多中國企業都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有項目,特別是工程領域、能源領域等等。我以前跟一些朋友聊天,發現現在很多中國公司在海外的發展,不叫跨國公司,叫中國式海外公司更好。比如一家工程公司,海外承包一個項目,員工基本是中國人,廚師服務員也是國內去的,集中住在一個自己的院子裏,公司只說中國話,看中國電視,如果不是地理坐標差異,根本看不出和國內有何區別。這樣的中國公司模式大量、長期存在,如何保證在東道國的持續發展呢?

Ok,一帶一路,估計真會成為一個中國新成語,希望這是一個描繪盛景的詞語,不要變成一個預示陷阱的詞語。企業家朋友們,無論是打劫還是被打劫,都請三思而後行。

謝謝各位,下次再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