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共创 再现50年代梦幻渔村传统海上竹筏
▲50年代捕捞作业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海上竹筏」。(图/记者洪佳伶摄,2019.08.04)

云林县四湖乡萡子寮西岸居民,特别于今年暑假再次召募庄内老中青学员及全台30位大专青年参加三天二夜(8/2-4)的体验夏令营,由10多位在地耆老实地教导具在地风格的传统「海上竹筏」,并于今(4)日上午10时于普天宫附近办理竹筏下水仪式暨成果展。

由云林县政府文化处副处长陈美燕、四湖乡长苏国珑、海巡署第四岸巡队副队长陈甘栗、四湖乡萡东村长蔡老列、萡子寮城乡发展协会理事长蔡心娜及萡东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蔡瑞泉、社区执行长蔡茂昌等共同为消失60年的海上竹筏下水仪式揭幕,吸引许多民众前来参与,也勾起许多在地老一辈村民的记忆。

县长张丽善表示,云林县社区总体营造计划至今已进行20多年,目前即将迈入300个社区共同参与社造相关计划,范围日益扩大,位于四湖乡萡子寮的西岸沙洲过去是台湾海峡浅海渔产最优质的区域,潜藏丰富的文史与西滨自然生态。本年度,将与四湖乡公所持续辅导四湖乡萡子寮城乡发展协会办理〈梦幻渔村嗣传承 海浪涛涛扬帆起〉社区营造计划。

文化处副处长陈美燕提到,四湖萡子寮是野生乌鱼子的重要产地,捕乌鱼的生活文化是社区珍贵的记忆与资产,在去年文化处补助协会办理四天三夜的「乌仓寮重现体验夏令营」,许多居民及耆老透过号召参与搭建「乌仓寮」,唤醒了深埋脑海的身体记忆,也建立起家户间的海口情感。

除了「乌仓寮」的记忆外,「竹筏船」作为先民渡海來台或短期的季节性捕捞时的交通工具,在50年代的台湾西部海上作业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且因南北海域环境差异,及渔产种類的不同,竹筏大小、造型也各有特色,今年在当地耆老及社区成员们的讨论下,决定延续传统,未来也将融入深度文化旅游游程体验,让更多人认识渔村独特的生活文化。

老中青三代共创 再现50年代梦幻渔村传统海上竹筏
▲学员们制作传统的「海上竹筏」。(图/记者洪佳伶摄,2019.08.04)

萡子寮城乡发展协会理事长蔡心娜强调,这次参与竹筏制作的当地耆老表示在少年时期都曾目睹、参与过父执辈制作竹筏,自己并没有独立完成,加上近十年来大环境改变,这段历史早已尘封,因为去年夏令营带来的感动、今年决定再次集合。夏令营前夕大家就忙著举行故事采集工作坊,接著又搬运巨竹进行前置作业,由60、70岁的耆老依从旧习、讨论拼凑想法,一手教导这次参与的40、50岁村民及10、20岁年轻学员们认识过去技艺,除了看见萡子寮先民与自然奋斗的应变,老中青三代的合作无间,也共同创造新的在地记忆。

社区执行长蔡茂昌补充,这三天二夜的夏令营,由社区居民集合食宿资源,提供食宿给在地国、高中生及本国或国际青年学员。期望借由各个层面的实作过程,将濒临失传的重要的海上竹筏记忆完整重现,并透过实际参与,让渔民延续好几世代那不怕苦、不怕难的勇气与智慧基因传承给下一代。

老中青三代共创 再现50年代梦幻渔村传统海上竹筏
▲海上竹筏下水仪式揭幕。(图/记者洪佳伶摄,2019.08.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