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视频评论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3801496/?

www.bilibili.com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1750497?

www.bilibili.com


刀剑你又不能玩百步飞剑……

我那挂著刺刀的枪可是能开枪的,当然能完爆。

————

好了……完爆刀剑?我上长枪可以不,哦是刀剑不是枪,那试试我那剃刀?大长卷?野太刀?

刺刀就一挂载在枪上的配件好吗……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为作战主体武器是枪。。。不是刺刀。。。能用上刺刀的几率不是很大。刺刀作为制式武器一来方便制造,二来容易训练,三来相对便宜(对于工业国),四来用途多(挑著抢来的鸡鸭,开罐头啥的)

短时间内武装大多数人还是刺刀方便,刀剑等传统武器训练时间长,且不便于近代化作战。

抗日战争之所以我军装备刀剑比较多,还是因为穷。而且真实战斗往往是大刀被刺刀捅翻的情况多。。。这是由于体质,训练,士气等等因素决定的,不仅仅是刺刀比较长。

刺刀对工业要求很高,而且不便宜,我国当时不能量产,包括我军长城抗战的大刀队,主武器也是手枪。战果也主要是夜袭,桂系将领黄绍竑,曾参与指挥长城战役,他自己回忆

「在喜峰口方面,我们先占有地利,敌人进攻,比较困难。宋军……有一次,在夜里大举逆袭敌人,获得很大的成功。听说俘获了他们坦克车与大炮,及许多的战利品。西北军每个士兵,都佩有一把大刀,……不知他那次逆袭的胜利,究竟得力于大刀呢,还是得力于枪炮呢?这只有他们自己才明白,而全国的报纸上,尤其是上海各报,就为大刀队大吹大擂,写得活龙活现,说是敌人个个被大刀砍死,因而敌人望见大刀队,就害怕得发抖。

「上海妇女慰劳会的代表王孝英、沈慧莲两女士,还特地到喜峰口去慰劳,并且手捧著大刀,摄了一个照片。她俩到北平来见我,同声的说:『这把大刀,还有敌人的血留在上面呢!』我听了实在有些好笑!她们好像只知道喜峰口的神秘大刀队,不知道其他各口的部队,同样的在那里作壮烈的牺牲,而不去慰劳。我说明了,她们还觉得惊异。停战后,我在上海与《申报》馆的老板史量才谈起报纸鼓吹大刀的问题。我说:『新闻界不去鼓吹正规军的新式武器,而来鼓吹大刀队,不是又要演出义和团的老把戏了么!』他说:『新的没有得吹,只好把旧的来吹吹。』我当时叹了一口气。我们的抗战如此,我们的新闻界也是如此。」

在武汉会战中也有日军一个班在高度配合下用刺刀捅翻我军一个排的案例,这种情况在抗日战争中经常出现

视频里是一对一单挑,而且我感觉双方实力是有差距的,拿刺刀的人刺的动作不是很多,更多的是抡。。。

要说实战的话用刺刀打刀枪剑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就是祖鲁战争了

这是英军的武器,加特林机枪,步枪是后装枪

这是祖鲁人的武器,大刀长矛盾牌。

英军线列步兵

祖鲁人

1879年1月22日的伊散德尔瓦纳之战,英国方面约1800人参战,祖鲁人是2万人,英国人犯了一系列错误,祖鲁人获胜。英军损失八百多人,祖鲁人死伤近万。

等到最后一战,英军有4000名英国步兵、1000名土著人步兵和12门火炮组成,还有骑兵作掩护。

祖鲁人有两万人,发起了类似日军万岁冲锋般的进攻,结果吗。

英军死亡十二人,受伤80多人,祖鲁人损失15000人,一小时多结束战斗。在白刃战中英军也是以交换比极高的打法屠杀了祖鲁人。

每当日本人万岁冲锋的时候,美国人还是会感慨还是勃朗宁机关枪可靠一些。

————————

话说哪怕是七年战争时期的列强之间打近战,还是骑兵打步兵,装备刺刀的英军步兵都捅翻了人数多于己方的法国骑兵,明登战役。

法军元帅孔塔德回忆道:「我亲眼目睹了我认为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一支孤立无援的步兵竟然突破了按照战斗序列组成的三条骑兵战线,打得他们人仰马翻,然后予以歼灭。」

22个骑兵中队都没突破英军防线,近距离密集射击加上刺刀的确是厉害(炮兵加餐)


沙雕吗,刺刀之所以强,是因为拼刺刀前对方已经挨了一轮步枪弹了

我先朝你打一弹匣半威力弹,之后用棒棒糖都能抽死你好吗


就一个问题

不打白刃战的时候

刀剑怎么处理?

刺刀的意义在于给步枪一个白刃战的能力

加上火枪时代,一战时代和二战时代的service rifle长度都相当长

上了刺刀的步枪就相当于短矛

按照一寸长一寸强的说法

刺刀在步枪上的时候,也应该是强过刀剑的吧

本子军官带头冲锋也是用的军刀

加兰德和太太也是可以上刺刀

然后呢

最初的步枪刺刀是塞在枪口的

上了刺刀大家就不能开枪了

现在上了刺刀该开火就开火

你有这个体力背把大刀

不如多带一包子弹或者几颗手雷

最后

刺刀最简陋的时候

只需要一根尖钢棒就行

「枪刺」

连刃都不用开

平头就行

到时候用点力

不也是一样扎得进去


刺刀当然完爆刀剑啊

我可以开枪啊2333333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