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成都菩提樹 無禪法苑

【前 言】:在《禪宗證悟導論》中我們詳細闡述了開悟的時節因緣,這個窗口很窄,稍縱即逝,但是不是我們沒有深入修行大小乘佛法的,就不會有這樣的窗口呢?不是的。佛法也是法,僅是描述性語言,開悟之際是眾生本有的,並且不懂佛法也可能會出現,最典型的就是緣覺乘辟支佛,這個窗口也就是本心前後際斷的一個剎那狀態,只要在那個當下方法得當,一把擒來,迴光返照,即超十地,證得本心,了脫生死,入如來妙覺,等同佛智。也即是經文講的:無有次第佛。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講一下這個開悟的窗口,主要三個問題:如何判斷?如何把握?以及開悟這件事它的原理是什麼?這個悟境本身是無法描述的,因為他就是本體、本心,就是那個終極的真理。但它的原理是什麼,如何判定契機和抓住契機的方法,是可以客觀描述的。---*---*---*---*---*---*---*---*---

在上一篇文章《心燈·樞要》中,我們清楚明白了:佛並不在它處,也無須外求,佛和凈土就在我們的心中。眾生無明,因此佛不可見,不可見並非不存在。只要從心地入手勤勉修習,則此去漢陽不遠。 那什麼又是無明呢?無明和痴愚兩個是近義詞,不是同義詞。無明的同義詞是住相分別。只要執著於相,就是無明,不管自己的智慧和知見有多麼高明,高明底明都是無明。徹底去除分別執取就是諸法平等的無為清凈正覺,就是佛與眾生同源的虛空寂靜本心,也就是我更喜歡說的清凈法界,或者叫清涼法界。 那,為什麼本然存在的東西,而我們世人都感受不到?反而是日日生心,住景生情,煩惱不斷,妄念叢生,心無法安住?就是因為我們的習性:遍計所執的習性。這是我們的根本習性之一。所有的思維和念頭都只是心所顯現,我們的情緒包括煩惱也是念頭,也是相,他們消歇的時候覆蓋本心的這面塵障就要薄一點,他們頑盛的時候,這面塵障就要厚一些。無明塵障徹底銷落,就能「見」到我們那顆原本清凈的「心體」。 我們的本心佛性,只要「見」到了,就能體會到法界的清涼透徹,只要於「見」到的當下徹底證入,即虛空與大地融合,又大地與虛空同時粉碎消盡,復歸於無極。這些個當下,就是我們證悟的契機和窗口。也就是南傳上座部講的心念和心念之間的斷裂「空隙」,這是個空白地帶,也就是徹底的連空也沒有的真正虛空狀態。在北傳大眾部,我們習慣於稱之為念頭的三際托空。也就是禪宗講的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的無念狀態。

禪宗之前的直指和棒喝,就是師父通過機鋒手段,在徒弟疑情籠罩全身的狀態時直接將這個窗口強打出來,其中有不少是打出來後自己就當下證入進去了;還有不少是打出來之後,在極短的時間,師父判定契機可能稍縱就會即逝,會再補上一刀(比如棒、喝),協助弟子整全身心去當下契入;還有一類,是弟子在某個當下,自然斷念了,時間也是稍縱即逝,證量深厚的師父一眼望去就能感知並判斷,這時候可以稍作極短時間的「觀望」,一旦感知到對方心念欲起,就立即補上最後一刀,這一刀就是實相法門,此時不再立任何言語,否則就是害了學人!就這三種情況。已經明了心性的善知識,要度化學人,也須得從這三類切入,要切入得果斷,切入得及時,不留一絲的妥協餘地。一旦有遲疑,就不再是立斬無明的金剛王寶劍。再逢洛陽牡丹又不知是何年月了。 禪宗唐宋之後的參話頭,參的並不是話頭本身,如果執定在話頭本身,那就南轅北轍了,而是要參至話頭未生之前,虛雲大和尚對參話頭講得很透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虛雲大師口述》或者《參禪要義》。為什麼要參至話頭一念未生之前,因為去參話頭的也是心念,也是話頭,參即是念,一去參就已落無明,一念未生之前就是連參也未參,你能參禪參至一念未生的狀態,這,就是三際托空的開悟窗口。而我們的止觀禪定,就是輔助我們漸進的達至靜心息念或者叫制心一處的狀態,凈土宗念佛也能達到這樣的狀態。因此,一切漸修的法門,不論是什麼,都是助道品。即便往生了凈土,還是得老老實實修行,凈土僅是幫我們解除了人世間複雜貪慾導致的人際煩惱以及病痛,換了個舒適的學習環境而已。

那麼,這個開悟窗口的狀態是什麼樣子的?就是腦袋突然的空了,感覺念頭停住了,其實就是沒有念頭了,目之所見以及耳之所聞,就像突然被按下了暫定鍵,畫面還是在運動,所見依然歷歷瞭然,無比清晰,聲音還是在耳邊震動,並且,聽得從未有過的真切,但思緒完全暫停了,整個世界突然的安靜了,安靜到連去探知和思考這個安靜的微細心念都沒有。時間感覺也暫停了。遠近的事物都還在,但空間計度分別消失了。於是整全的身心都沉浸在當下這個絕對靜謐帶來的清涼和無我之中。為什麼有清涼感呢?是因為我們在這一瞬間之前內心都還是躁動不息的,突然感受到了虛空的絕對寂滅清凈本體,而導致的事後覺受。為什麼無我呢,因為只有當下所見所聽的事物,自己與外境感覺完全的融為一體,沒有能所對待,其實是感覺跟整個無邊世界都融為一體。但,在這個窗口中,是沒有任何念頭和任何覺受的,我上面講的話,都是事後描述,在那個當下是沒有的。此時,只剩下比以往任何時間都更加真實的對這個世界的觀照以及內心和周圍環境的徹底靜謐。

這個當下,就是證悟的契機。他的時間很短,稍縱即逝,為什麼呢? 時間的長短並不是定數的,也沒有一個上帝在幫你按這個暫停和開始鍵,全部都是你自己決定的。這是本文要點之一。 時間太短,就幾乎把握不了這個契機,時間窗口越長,當下證悟的可能性越大,依我自身以及群裡面好幾個之前經歷過這一窗口的朋友的有限樣本描述,最短的只有不到1秒,最長的可以長至數分鐘(我認為更長是可以達至十分鐘以上的)。但無論長短,這個經歷都是深刻和不可思議的,哪怕僅止那一秒。 (禪宗講悟,語言亂七八糟,開悟和證悟也經常混攪,對於某一個道理的忽然體證,我們一般叫言下有省,弱一點的擦邊球我們叫若有所悟,而通過禪定也好,辯法也好,思義也好,打開了這個窗口,心念銷落,觸摸到了這個佛性,我們可以稱之為一次開悟,而證悟一般就指最後的大徹大悟,因此,禪宗對於證悟這件事有個說法,叫:大悟七八次,小悟幾十回,最後才能證到佛果位,小悟就是言下有省和若有所悟,大悟就是觸摸到這個佛性,但這一層紙最終沒有捅破。當然,後世一般說的開悟就是證悟,兩個詞成為同義詞了。我們也隨這個俗。) 回到上面話題,如果是幾十、幾百毫秒的窗口,我認為是不可能抓住的,甚至幾秒,幾十秒可能性也相當底,幾乎接近於0。時間如果能穩至足夠長,加之有之前了義部的修習種子,那麼當下證悟概率就會向1或者0.5趨近。

那麼,這個時間為什麼不能長一點?那是因為你自己起心動念了!在你開始起第一絲微細念的時候,這個「境界」感仍然還在,此時的念頭還不雜亂,心念很微細,接近於深禪定的無尋無伺狀態,第一步僅是啟動感知,也就是「受」,然後接著開始「想」,調取阿賴耶識的種子,然後,伴隨著明確的邏輯思維體系化的升起(心行),很快這個境界就消失了,並且,無論你怎麼想找回來,它,都回不來了。這個境界,於每一個經歷過的人,最終都變成了我上面那一段死的語言描述文字。因為,此時又回到了之前的「識」的執取和分別的無明妄塵覆蓋狀態。於是,我,又回來了:)嚯嚯。。我只要雙節棍,,,忍者無敵,,,風生水起...... (離開了受想行識的色,才是心,才是見色即是見心,這個見是沒有見的,這裡就是實證,不是佛法推理,嘴巴講的、書上寫的都不是真佛法。而佛法,只有在你自己心中「活」過來的那一刻,才能展現出統攝一切的驚人力量。) 為什麼我們要起心動念?這,就是我們人類堅固的習性:就是需要依靠邏輯和名詞為已知和未知世界作註解。如果沒有接受這篇文章要點的提前訓練,那麼在那個當下起心動念幾乎是必然的(當然,接受了要點的訓練,可能也會錯過,唉......)為什麼是必然的?因為這個境界是從未有過的境界,你可以講是發自心底的不受外界施與的清凈喜悅,並且超越之前任何一次的、所有的對喜悅和清凈一詞的體驗。其實,這個境界的感觸遠遠超越了喜悅。虛空無為是如此的清涼,整個世界是如此的真切,內心是從未有過的無絲毫波瀾,這,是不可思議的。太,不可思議了。到底咋回事呢?剛才我還好好的一個無明眾生??這可咋整呢?!因此,只要是個人,這時必定就會開始思考:這是神馬情況?我的媽呀發生什麼事了?我到底怎麼了?

唉,,,到這裡,三世諸佛都要為你一同哭泣,555555.....再哭一次,555555.....

這個窗口,就是思維斷了,還沒有馬上重建起來,一切無明妄塵都銷落畢盡,這個時候,任何一條心路(念頭)都是毒藥!都是錯路!只要起了第一絲微細念,恭喜!根,本,停,不,下,來。念頭會很快螺旋式上升,直到回到之前的日常無明狀態。錯過這一次,要再遇見,真不知道在猴年還是在馬月了。還有的,錯過一次,就錯過一生。。。這個「資源「是極其的、如此的寶貴和稀缺,因此,我們一定要提前了解,早作「準備」,革命大業在此一舉!此一大事搞定了,你想幹嘛就幹嘛去。。整個銀河繫到時估計都不夠你玩的,,哈哈哈哈。。。 但是,好消息是:在這個斷檔的當下,因為完全沒有無明覆障,只要方式方法得當(也就是不要啟動任何的方式、方法、探求、質疑,佛法也不行),一瞬間就可以完全通暢,因為,當下的你就處於真正的、徹底的 實相現量境。此時你所見到的聽到的處處都是全部都是如來實相。你,只需要讓內心完全的毫無保留的跟整個已經與六根分別融合的世界契合於一體,不要啟動思慮,也不要留戀當下的所見所聞,就證入如來果位。也就是禪宗大德講的「一把擒來」,有的用「迴光返照」(就是不要在外境上去探求,也不要在心相上去探求,而是把整個世界從六根上進一步融進心體,啪,一下,搞定。)這就是本文的第二個要點。因此,開悟,就是將自己整全身心與這個世界和宇宙嚴絲合縫的完整融為一體。所以,三界就是心,心就是三界。二元對立自然就消失殆盡,「我」這個與「它」對立的主體亦當下自然泯滅,人我眾生壽者,以及成住壞空,以及法生法滅,都是三界中相,生死亦如是,這個,就是本體。本體會自己讓自己煩惱么?不會了,因為本體就是究竟,就已遍達一切處,就是一切智,就是根本智。煩惱和一切束縛也當即解除(我們追求的解除一切煩惱這點東西,其實僅是證悟的一個附帶品)。原理就是這麼簡單,但,也就是這麼神奇,比九寨還神奇。不可思議。

【Warning】:千萬不要嘗試把這幾句話背下來記住就行了,背牢了,那就完蛋了。。。多用心體證,學習的都是知識,只有通過「訓練「,將知識轉化為潛意識中自然習慣的種子,才是認識,才能時節到了自然啟用。(改天我會單獨寫一篇文章講一講如何判定自己習得的是知識還是能入如來藏伴隨往生輪迴而不丟失的認識。) 因此,我可以負責任的講,禪宗,那麼的不可思議,既深似海,又高如山,其實呢,就干兩件事:1、通過修行也好機鋒也罷,讓學人心路逐漸收斂(佛法義理圓融)打出或者趨於這個「窗口」,也就是「消息」也就是「時節因緣」;2、靠自己或者師父協助,在時節因緣到來的當下整全身心證入實相。我大禪宗就干這兩件事,其它的都是瞎扯蛋,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禪門話頭,就是祖師大德琢磨出來的精緻工具,希望能「批量成佛」,但,又害人不淺,參話頭是最深的文字執取。因此,我們要明白它的原理是什麼,要執取,也可以呀,這段路還是要走嘛,但死也要死得明白嘛。嗯,對,當一個明白的,死鬼。這個窗口,如果是自然狀態的話,有的人幾年出現一次,有的是一生會有一次兩次,有的則從來沒有出現過,如何讓這個時節因緣到來,以及更詳細的禪宗法門原理,可以參見之前的文章《禪宗證悟導論》-時節因緣,我在裡面也講了,對於某一些環境,觸發這個窗口的概率會遠高於日常生活壞境(這個「遠高」之後的概率,其實還是很低的。主要不在境,而是在心,佛教的智慧、福德、菩提、般若、布施都是幫助我們修心的),一般而言,下面的場景概率要高很多,如果遇到了,就試一試吧,結果就看個人造化了: 明亮、飄渺、流變、寂靜、深邃之物(景);乾淨、透徹、空靈或者震聾之聲。

最後,我們修行有很多化城,入了無為法界之後也會有不同的聖境,特別是阿羅漢果位,跟上面講的究竟的佛果位還是有差別,但時人卻不識,極容易妄認境界,也就是《法華經》講的:「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自己如何去分辨呢?此處,大小乘或者叫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千年來的裂痕非常大,都以自己為究竟,為了明辨此「妄認境界」,我們今天提出一個新概念:「住境無為」,今天的文章就不展開講了,改天再單獨發文來闡述。---*---*---*---*---*---*---*---*---往期文章列表: 【無禪世俗智】 我們是不是把人生弄顛倒了?

※ 事業的成功,為什麼讓我們更加孤獨?

※ 我們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去修行? ※ 什麼才是一個人的「見地」和「境界」? ※ 《安 心》-心無所住,則時時安住於當下 ※ 《自 由》 ※ 《超越孤獨》 ※ 《再談煩惱》 ※ 《杞人憂"心"》:抑鬱、強迫、焦慮、恐懼症等朋友進。 ※ 《財富和權力》

※ 《唯心和唯物》

※ 《幻想和妄想》※ 《大話西遊》:「那個人,他好像條狗啊!」 ※ 《儀式感》-個體信仰和群體偏差 【無禪出世智】 《心燈》 《心燈·續》※ 《心燈·樞要》 關於證悟。※ 《真實的喬達摩王子》-世尊證悟歷程詳解※ 《梵·道·如來:沒有維度的終極真理》※ 《心·相 篇》無禪夜話第三期 語音整理※ 《根性與攝受》無禪夜話第四期 語音整理※ 《無常之苦》-無禪夜話第六期 語音整理※ 《破假名》-人類文字和邏輯的周界※ 《禪宗證悟導論》-時節因緣※ 《關於知識和見地的甄別與修持》※ 《因.果》:我們如何去超越因果?※ 什麼才是佛法所講的「空」?※ 《當下的修行》※ 《有為和無為》※ 《實無眾生可度》※ 《再談道法自然》※ 被所知障※ 大乘之空※ 證道是可以判斷的(上)※ 證道是可以判斷的(中)※ 證道是可以勘驗的(下)※ 從杯弓蛇影談談佛法(上)※ 從杯弓蛇影來談談佛法(下) 【無禪公案釋義】 ※ 【公案】德山宣鑒:你點的是哪一個心?※ 【公案】趙州禪師:狗子到底有無佛性?※ 【公案】洞山良介:「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公案】船子德誠:「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公案】香嚴智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不是心動 臨濟之「無位真人是個什麼乾屎橛」 真誠的學者宣鑒禪師--再談德山點心 剛出窟的獅子兒——德山與溈山的鬥法※ 百丈野狐案 落於因果相就是昧因果 ※ 眾說維摩詰 文殊妄問居士反答 【無禪經論疏鈔】 ※ 《圓覺經要旨疏鈔·一》文殊師利菩薩章·普賢菩薩章※ 《圓覺經要旨疏鈔·二》普眼菩薩章·金剛藏菩薩章※ 《圓覺經要旨疏鈔·三》彌勒菩薩章·清凈慧菩薩章※ 《圓覺經要旨疏鈔·四》威德自在菩薩章·辯音菩薩章※ 《圓覺經要旨疏鈔·五》凈諸業障菩薩章·普覺菩薩章※ 《圓覺經要旨疏鈔·六》圓覺菩薩章·賢善首菩薩章※ 《維摩詰經鑒旨》-佛國品第一※ 《維摩詰經鑒旨》-方便品第二※ 《維摩詰經鑒旨》-弟子品第三※ 《維摩詰經鑒旨》-菩薩品第四※ 《維摩詰經鑒旨》-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維摩詰經鑒旨》-不思議品第六※ 《維摩詰經鑒旨》-觀眾生品第七※ 《維摩詰經鑒旨》-佛道品第八※ 《維摩詰經鑒旨》-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維摩詰經鑒旨》-香積佛品第十※ 《維摩詰經鑒旨》-菩薩行品第十一※ 《維摩詰經鑒旨》-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維摩詰經鑒旨》-法供養品第十三※ 《維摩詰經鑒旨》-囑累品第十四※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提點※ 《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百話翻譯※ 《道德經》中的佛法1 - 淺論統一的宗教※ 《道德經》中的佛法-「道法自然」,原來如此。※ 《道德經》中的佛法-從「無身即無患」談去我執。※ 《道德經》中的佛法 - 談一談「心量」問題※ 《楞嚴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無禪雜談】 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外星文明,我們真的觸不可及?未必。 幾首打油詩 《世尊十大弟子小傳》一:舍利弗·目犍連 《世尊十大弟子小傳》二:富樓那·須菩提 《世尊十大弟子小傳》三:大迦葉·迦旃延 《世尊十大弟子小傳》四:阿那律·優波離※ 《世尊十大弟子小傳》五:阿難·羅睺羅 ※ 《佛陀-其實和我們一樣》※ 《燒香、念佛、持戒與核心佛法的關係》-(上)※ 《燒香、念佛、持戒與核心佛法的關係》-(中)※ 《燒香、念佛、持戒與核心佛法的關係》-(下)※ 什麼是大乘和小乘?※ 《佛教基礎名詞術語彙編》 【無禪法苑】 ※ 《無禪法苑》的發心及閱讀指南作者:菩提樹 成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