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東京的天氣已經開始微涼。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系的研究生、年僅24歲的橋本萬太郎起身前往拜訪一名特殊的婦人。

這名27歲的少婦名叫劉桂萍,1929年生於山西省汾陽縣東關街宜家昌7號。1948年在太原嫁給一名日本人,從此旅居東洋,一直作為家庭主婦操持家務,相夫教子。

在大學期間,師從河野六郎、倉石武四郎等著名漢學家的橋本萬太郎熱衷於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他讀到過一些關於山西方言的研究,被文章中所記錄的山西方言與眾不同的特徵所深深吸引。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深入了解和調查。只可惜50年代中日尚未建交,親自前往山西的願望是無法實現了。

偶然的機會,橋本萬太郎聽說東京有幾名來自中國山西的旅居者,這讓他大為興奮。其中就有來自汾陽的劉桂萍女士。

在橋本萬太郎後來的記述中,時年27歲的劉桂萍女士性格非常平和溫柔,十分熱情地配合他的這項調查工作。劉桂萍雖然年輕,但是幼年的生活經歷很是豐富,由祖母撫養長大的她對家庭生活用詞、農具、農事相關用詞十分了解,而且清楚地記著許多小時候聽過的故事。耐心地給橋本萬太郎介紹和示範汾陽話的辭彙、語音。橋本萬太郎認真地進行了記錄,一直持續到了紅葉滿天的11月。

與劉桂萍同年被橋本萬太郎進行過研究調查的還有來自運城、朔州、五台等地的在日山西人。拿到這些第一手資料的橋本萬太郎十分欣喜,然而未及研究生畢業,他遇到了求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機會: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向他伸出了入學邀請,而導師正是著名的語言學家王士元教授。

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5年時間裡他繼續醉心於中國語言和方言課題的研究學習,並與同為王士元教授門下的學生余靄芹共墜愛河,最終結為連理。博士畢業論文是《中古漢語音韻》。

歷經多年的求學、任教生涯後,橋本萬太郎終於在1976年於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的期刊上發表了經典論文著作《晉語諸方言の比較研究》。文中正是用到了他在20年前的調查資料,和劉桂萍求教汾陽方言的那段歷史也得以為我們後人所知。

橋本萬太郎對山西方言的研究可謂是開創了晉語研究的新紀元,要知道「晉語」這一概念要到1986年《中國語言地圖集》才第一次問世。他對汾陽方言的調查研究也可謂是歷史上首次,和趙駿程先生1960年代的《汾陽話與普通話》幾乎同時。

1981年9月13日,在中日建交三年後,橋本萬太郎終於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以學者的身份,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邀請,進行了學術交流和訪問。此時的他已經是知名的漢學家,而令他牽掛不已的,依然是汾陽方言。

《民族語文》1981年04期

短暫的訪問期間,他在太原與汾陽師範的呂連闓老師,汾陽中學的王篤禎老師對汾陽方言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和了解。在隨後的1981年10月5日,他給晉語研究專家,平遙的侯精一先生的書信中這樣寫道:

侯先生:

我還在想著為什麼汾陽話里有那麼大的音韻變化。三十多年前我頭一次跟劉桂萍女士學習汾陽話的時候想到的是:也許跟吳語有關。因為韻尾弱化和復母音的單母音化是吳語音節結構的兩個特點。這次在去飛機場的汽車裡,我向李榮先生報告汾陽話的一些特點的時候,李先生立刻指出溫嶺話也有相似的韻尾弱化。 侯先生下一次去山西省時,能不能注意這些方言另外還有沒有吳語的特點,例如:(音韻結構上)有沒有全濁正齒音的擦音化(普通話也有這特點,不過不像吳語那麼徹底)(語法特點上)有沒有指示詞的三分法--近稱;中稱;遠稱(雖然我個人看法差一點)等等?有些詞尾、副詞等也可能有像吳語的,不過這些特點別人很難找出,侯先生在這一點是理想的領先者(*中稱和遠稱的分別也可能是很微妙--聲調的一些分別,或只是個重音的分別。不知侯先生聽過李榮先生化四十多年才獲得到溫嶺話有關類似的分別?) 以上忽然想到、不值得特筆大書,只是現在不寫,也許我會忘記,匆匆寫下,請恕亂筆。

於西雅圖 橋本萬太郎

遺憾的是,1987年6月7日,正當壯年的橋本萬太郎不幸病逝,年僅55歲。他一生留下了眾多漢語言、音韻、用法、方言等諸多領域的著作。後來每值橋本萬太郎逝世紀念日,中國學界都會組織論文集來紀念他的貢獻。

在第一次了解到這些故事的時候,我感慨於地域、時空、歷史和造化的宏大。一名遠在日本的學者,從旅居東京的汾陽人那裡研究汾陽方言,又在數十年後終於踏上山西的土地。這是怎樣的一種牽掛和羈絆?敏感的人們,一定也會慨嘆。

附1:《晉語諸方言の比較研究》中關於劉桂萍女士的段落:

大致翻譯:

汾陽方言發音者

姓名:劉桂萍年齡 · 性別:27歲(1929年生)女原籍:山西省汾陽縣東關街宜家昌七號職業:家庭主婦學歷:在汾陽讀過二年小學語言經歷和筆者的感想:劉桂萍從出生到14歲小學畢業期間都在汾陽度過。母親來自汾陽近郊的「三泉鎮」,但是由於母親有鴉片毒癮,劉桂萍從小几乎都和母親相互隔離,主要由祖母撫養長大。因此在語言方面基本沒有來自母親的影響。祖母是汾陽城內人,家庭上數幾代都在汾陽城。劉桂萍的父親是一名小學校長。幼年時候曾在祖母的指導下讀過一些書,因此受祖母影響很大,她還能記得很多祖母講過的故事。1943年小學畢業後移居到太原。1948年和日本人結婚後移居日本至今。現在的生活中主要講不太熟練的日語和一些帶有普通話元素的汾陽話。但是如果讓她有意識地講汾陽話,她可以講的很地道。劉桂萍性格十分平和溫柔,對調查積極配合協助。由於一直在汾陽東關長大,和本地人接觸頻繁。成年後成長環境也沒有對其母語造成大的影響。因而調查結果也相對其他發音人更加客觀可靠。同時因為具有農村生活經驗,對農具農事的辭彙也相當了解。作為女性,對家庭生活辭彙的掌握也更加豐富。被調查者的言語狀態:因為成長環境活動範圍較小,他的方言形成基本僅限於東關街內。採錄:1956年10月到11月,東京。

附2:1981年10月5日橋本萬太郎寫給侯精一的書信:

附3:《晉語諸方言の比較研究》電子版(只有日文版):

pan.baidu.com/s/1olciQL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