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某些关于经济论述的文章或部落格,或多或少都会看到或听到「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这名词,但什么是新自由主义呢?这跟三民主义、共产主义、XX主义、OO主义有何不同?是不是又是经济学家自己创造一个看起来很专业又富有哲理的"专有名词"?

《崩世代》一书当中,在前面的导读章节即提到这名词,认为台湾现今的惨况,与政府和民间部门奉行这套经济思想,用这套思想逻辑施政和治理国家,而导致崩世代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

(详情参见:《崩世代》读后感(1) - 财团缴税一点点,不对不对 、《崩世代》读后感(2) - 少子化的对策 )

除了新自由主义,这样的思想也被冠上各种不同的称号,由近代的政治人物作为代表,包括前美国总统雷根的「雷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刚过世不久的前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的「柴契尔主义」(Thatcherism);而在经济学界,就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海耶克与米尔顿费德列曼作为代表人物。

还有其他像是「芝加哥经济学」或是更通俗的「资本主义」等比较耳熟能详的名称。

敝人的幻想论述文之一 两性的"货币"战争(3) - 金本位的告终 一文也有稍微提到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历史。

虽然我也不尽然了解这套经济思想,但因敝人才疏学浅,无法完整叙述,故转贴某位网友翻译的英文文章,简单又清楚阐释了「新自由主义」的来龙去脉,并且与大名鼎鼎的凯因斯经济学做为比较,让大家理解并且去思考,为何今日社会有贫富差距现象的产生?为何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为何政府要减税?为何会有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何总是看到各种经济学的言论为自己的立场争辩得不可开交?这些都与各国(尤其是美帝)的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原始翻译文:吴奕辰的Facebook网志

原文文章出处:A Short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And How We Can Fix It)


 

身为大学老师,我经常发现我的学生将今日主流的经济意识形态(也就是新自由主义)当作理所当然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这并不意外,因为他们许多人都生于独尊新自由主义的1990年代。在1980年代,柴契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还需要说服人们除了新自由主义之外别无选择。但今日这个假设已经是现成的、如水一般自然、是每日生活的用品。然而,这并不一直都是如此的。新自由主义有其独特历史,而认识其历史是克服其霸权的解药,这段历史说明了今日的秩序并非自然的、亦非不可避免的;相反的,这是新的、来自某些地方的、且由特定的人群为了特定的利益而设计

 

构成当今基本政策的标准经济意识形态,在二十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会是被视为荒谬可笑的。类似的政策曾经被尝试过,但造成灾难性后果,而大部分经济学家们转而拥抱凯因斯主义,或其他形式的社会民主。如同Susan George所述:「市场应作为主要社会和政治决策、国家应该自愿放弃其在经济中的角色、企业应该被赋予完全自由、工会应该被遏止、公民的社会保险应该减少……这些想法完全背离了那段时间的主流精神。」

 

那么事情是怎么变化的?新自由主义来自何处?以下我将描绘一个简要的历史轨迹,告诉我们今日的运作方式是怎么来的。我将说明新自由主义政策是西方与全球的经济成长衰退以及社会不公急遽升高的直接因素。最后我将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西方脉络下的新自由主义 

 

故事从1930年代的大恐慌开始。大恐慌是经济学家们所谓「过度生产危机(crisis of over-production)」产生的结果。资本主义透过增加生产和减少薪资来不断扩张,但是这造成严重的不均,逐渐侵蚀人们的消费力,并且造成货物供过于求,没有市场出路。为了解决危机并且避免其在未来再度发生,当时的经济学家们(以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为主)建议国家应该要介入并管制资本主义。他们认为,借由降低失业率、提高薪资、增加消费者对物品的需求,国家可以确保持续的经济成长和社会福祉。这是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阶级妥协,防止了未来可能的不稳定。

 

这样的经济模型被称为「镶嵌式自由主义(embedded liberalism)」,他是资本主义的一种,镶嵌在社会中、被政治考量所制约、致力于社会福利。他试图创造出一批温顺而有生产力的中产劳动力,他们会有能力消费大量生产的基础商品。这些原则被广泛运用在二战之后的美欧。决策者们相信他们可以将凯因斯主义的原则用来确保世界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福祉,进而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他们发展出「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随后成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试图解决收支平衡的问题,并且促进战后欧洲的重建与发展。

※ 注:凯因斯经济学即是此门学派的代表

 

镶嵌式自由主义在1950和60年代达成了高度的经济成长,大部分发生在工业化的西方,但许多后殖民国家也得到成长。然而到了1970年代初期,镶嵌式自由主义面临了「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一种高度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的结合。在美欧地区,通货率从1965年的3%窜升到1975年的12%。经济学家们在当时激烈争辩停滞性通膨的原因。进步派学者例如克鲁曼(Paul Krugman)指出两点。首先是越战的高额花费使美国的收支出现二十世纪首次的赤字,这使得国际投资者感到担忧,进而抛售美元,导致通货膨胀。尼克森加剧了通膨,为了尽快支付战争不断制造的花费,他在1971年将美元与黄金脱钩。如此一来金价一飞冲天,而美元则跌落深渊。其次,1973年的石油危机造成物价升高,拉漫了生产和经济的成长。但是,保守派学者则反对这些解释。他们认为停滞性通膨是繁重的富人税过多的经济管制造成的。他们认为镶嵌式自由主义已经走入死胡同,该是废除他的时候了。

 

此时,保守派得到富人的支持。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认为[1],此时的富人企图重建他们的阶级在镶嵌式自由主义中失去的权力。在战后的美国,前1%收入者占全国总收入从16%下降到8%。不过这并没有造成伤害,因为经济仍在成长,使得他们能在快速长大的果实中持续取得利润。然而当成长停顿且通膨在1970年代爆炸,造成他们的财富开始严重瓦解。于是,他们除了寻求回复停滞性通膨对他们的财富所造成的影响,还要将危机当作是瓦解镶嵌式自由主义的借口。

 

他们在「沃尔克震撼(Volcker Shock)」得到解决方案。保罗沃尔克(Paul Volcher)在1979年被卡特总统任命为美国联邦准备系统主席。在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们(如Milton Friedman等)的建议下,沃尔克认为唯有借由提升利率来压住通膨才能解决危机。作法是箝制货币供给增强储蓄,进而增加币值。当雷根总统于1981年就职,他再次任命沃尔克,持续推升利率,从低个位数一路上升到20%。这造成大规模衰退,引发超过10%的失业率,以及劳工组织能量的瓦解(劳工组织在镶嵌式自由主义中是平衡资本家造成大恐慌的关键)。沃尔克震撼对劳工阶级造成灾难性影响,但是他解决了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紧缩政策是新自由主义在1980s年代初期诞生时的第一个元素,那么第二个就是「供给端的经济(supply-side economics)」。雷根想要给富人更多钱来促进经济成长。其背后假设是,他们将会投资以及升生产能量,创造更多财富,接著逐渐「涓滴(trickle down)」到社会全体(但我们随后将发现,这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最后,他将顶层的边际税率(marginal tax rate)从70%削减到28%,并且减少最大资本利得税(capital gains tax)到20%,这是大恐慌以来的最低。同时,雷根也提高了劳动阶级的工资税(payroll tax),达成了共和党单一税(flat tax)的目标。雷根经济计划第三个是要素是金融部门的去管制化。因为沃尔克拒绝支持这项政策,雷根在1987年任命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取代之。葛林斯潘(货币主义者,推动减税和社会保险私有化)被共和党和民主党持续任命直到2006年。他所推动的去管制化最终造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上百万人失去家园。[2]

 

综观以上,这些政策(同时也在英国由柴契尔夫人执行,并且实施更强烈的私有化)导致美国的社会不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图一显示生产力持续稳定上升,而在1973年沃尔加震撼后薪资大跌,剩余价值有效地从工作人口转移到资本掌握者手中。在此潮流的背后,CEO的薪水在1990年代增加400%,工作人口薪水增加少于5%,联邦最低薪资减少超过9%。[3] 图二显示最高1%收入族群占全国总收入在1980年代从8%增倍为18%(同样的事也发生在英国,从6.5%上升到13%),这是十九世纪末镀金时代(Gild Age)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水准。普查资料显示,美国前5%的家户所得从1980年起增加到72.7%,而中等收入家户则停滞,后四分之一家户收入下降到7.4%。[4]

 图一:冲击劳工:美国1960-2000年的实际薪资和生产力 Source: R. Pollin, Contours of Descent (New York, Verso, 2005).

 图二:1979-2008全国收入分配 Source: Mother Jones magazine, based on US Census data.

 

最后,关于「涓滴效应」;套用剑桥经济学家张夏准的描述:「使富人更富有并不会使其他人也一起富有」,也不会刺激经济成长,而这是供给端经济学的基础。实际上,事与愿违:从新自由主义诞生以来,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成长率已经从3.2%下降到2.1%。[5] 数据显示,在推动经济发展这部分,新自由主义彻底失败了,但是他却机灵地成为富有的精英重建权力的工具

※ 注:这与中国大陆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时,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所提到「先让一部份人富起来,再让所有人都能富有」的观念不太相同,因为中共政府不但始终维持绝对权力的控制,必且也要求企业负担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同时也逐步调升各省基本工资,这些都违背了资本主义的教义。

 

如果新自由主义政策对大部分社会是如此地破坏性,政治决策者们又为何要采行?部分原因是劳工组织在沃尔加震撼之后的瓦解。工会被妖魔化为官僚且封闭的,而左派也在苏联解体之后试图和社会主义切割,美式风格的消费主义也在此时兴起成为主流。企业在美国政治系统里头的游说造成的影响力大增,以及华尔街资助的经济学各学派最近爆发的利益冲突也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或许是在意识形态层次上新自由主义成功地将自己行销为典型的美国价值之一也就是「个人自由(individual liberty)」。[6] 保守派智库,例如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商业圆桌会议(Business Roundtable)等,在过去40年致力于宣扬个人自由(liberty)唯有透过市场自由(freedom)才能达成。对他们来说,任何形式的国家介入都容易导致专制主义。这样的立场在海耶克(Frederich Von Hayek)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获得瑞典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得到广泛认同与信任。

 

待续....

 


参考资料: 

[1] Harvey, David. 2005.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Stiglitz, Joseph. 2010. Freefall. New York: W.W. Norton & Co.

[3] Executive Excess 2006, the 13th annual CEO compensation survey from the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and United for a Fair Economy.

[4] U.S. Census Bureau, Historical Income Tables: Families.

[5] Chang, Ha-Joon. 2007. Bad Samaritans: The Guilty Secrets of Rich Nations and the Threat to Global Prosperity. London: Random House. Pg. 26.

[6] Hickel, Jason and Arsalan Khan. 2012. “The Culture of Capitalism and the Crisis of Critique,”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85(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