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甲”型護衛艇

暗夜混戰——記9.2料羅灣海戰中的雙方海軍艦艇們

55甲型556艇,該艇爲第一代“海上猛虎艇”

該型炮艇是“52甲”“53甲”“54甲”等炮艇的替代型,鑑於當時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量裝備的50噸級炮艇在航速、火力方面尚無法對臺灣地區海軍裝備的摩托化炮艇構成威脅,海軍艦船修造部於1954年8月設計了該型炮艇,艇體線性參考了“6602”魚雷快艇,設計代號“0102”,屬於鋼製近海巡防炮艇。

該型首艇由滬東造船廠建造,1955年1月開工,5月9日下水,12月交船,定型爲“55甲”型,又稱75噸炮艇,航速、火力較此前的各型炮艇有較大提升。不過,儘管採取了類似魚雷艇的滑行艇型,但該型艇的自重較大,配套的主機功率不足、航速不夠,在試航時並無法實現高速滑行效果,是爲該型的設計缺陷。

在首制艇後,該型艇的批量建造交由求新造船廠、廣州造船廠、大連造船廠承擔,所製造的炮艇就近裝備東海、南海、北海艦隊的炮艇部隊。該型艇佈局合理、緊湊,且火力強勁,裝備後逐漸淘汰替代了原有的50噸級炮艇,成爲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二代主力炮艇,在20世紀5、60年代東南沿海攔截臺灣地區特務艦船等戰鬥中,屢屢奏功,是當時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明星艦型。其中較爲著名的戰例有:1958年9月1日,東海艦隊駐廈門水警區巡邏艇31大隊裝備的該型“556”“557”“558”艇重創了臺灣地區海軍“沱江”艦,成爲人民海軍歷史上以小勝大的著名戰例。

排 水 量:73噸(正常)

主 尺 度:25.5米×6.06米×1.36米(全長、寬、喫水)

動 力:2座M50Ф1柴油機,2400馬力;2座3Д6柴油機,300馬力;部分爲2座M50Ф1柴油機,2400馬力;2座3Д12柴油機,600馬力

航 速:22節(採用3Д12柴油機的型號)

續 航 力:500海里/11節

武 備:B-11型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12.7毫米機槍2座

“123B/K”型魚雷快艇

暗夜混戰——記9.2料羅灣海戰中的雙方海軍艦艇們

123B型魚雷快艇

本型艇西方統稱爲P-4型魚雷艇,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發、裝備的高速魚雷艇,採用滑行艇型,鋁合金艇體,具體分爲安裝有平面搜索雷達的123K型,和無雷達的123Б型。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第7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中華人民共和國近海防禦形勢喫緊,爲了儘快加強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戰鬥力量,開始向蘇聯購買包括魚雷快艇在內的海軍技術裝備,本型艇即在這一背景下購得。

1950年8月,人民海軍在青島成立快艇學校(後一度遷移至威海劉公島),爲大量裝備魚雷艇提前進行人員培訓,同月,蘇聯向中國交付首批6艘本型魚雷艇,全部用於快艇學校教學訓練。1951年,蘇聯分兩次向中國交付36艘本型魚雷艇,據此編成魚雷快艇第1、11、21、31大隊,配置於青島基地、中南軍區海軍、華北軍區、華東軍區海軍,成爲人民解放軍海軍擁有魚雷艇部隊的開始。

1958年9月1日夜,魚雷快艇1大隊“103”“105”“174”“177”“178”“180”艇在金門以南海域,參加了擊沉臺灣地區海軍“沱江”艦的戰鬥(射出的魚雷沒有擊中任何敵艦,損失兩艇)。

排 水 量:20.74噸(123Б),21噸(123K)

主 尺 度:19.5米×3.7米×1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M50柴油機,2400馬力

航 速:42節(最大)

續 航 力:400海里/13節

武 備: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2.7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123Б),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4.5毫米雙聯裝機槍×1(123K)

“美堅”號坦克登陸艦

暗夜混戰——記9.2料羅灣海戰中的雙方海軍艦艇們

美堅號

“美堅”艦前身爲美國LSM型坦克登陸艦“LSM-76”號,1944年開工,戰後被中國輪船招商局購入,改名“華201”,1949年滯留香港,1952年5月被裹挾回臺灣,徵入臺灣地區海軍,改名“美堅”,編入登陸艦隊,1950年6月1日定舷號“349”,1958年9月1日夜,該艦在“維源”、“沱江”、“柳江”三艦的護衛下從澎湖馬公基地出發前往金門料羅灣爲金門守軍運送補給,參加了“九二海戰”並全身而退。

排 水 量:520/1095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62米×10.5米2座.51米(全長、寬、滿載喫水)

動 力:2座GM型柴油機,雙軸,2880馬力

航 速:12節

武 備: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4門

“維源”號巡邏艦

暗夜混戰——記9.2料羅灣海戰中的雙方海軍艦艇們

維源艦

“維源”艦前身爲美國PCE型護航巡邏艦“PCE-869”號,1942年9月2日在美國俄勒岡州阿爾比納引擎與機械工廠開工,1943年2月6日下水,9月19日竣工。1945年8月28日被租借給中國,1945年9月12日被中國海軍赴美接艦團接收,改名“永興”,1946年7月21日回國後被編入海防艦隊並被正式由租借改爲贈送給中國海軍。1946年10月10日該艦被編入以護航驅逐艦“太平”號爲旗艦的西沙羣島巡閱艦隊,12月1日西沙羣島中的一座島嶼被命名爲“永興島”(現爲三沙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隨後又於1947年前往南沙羣島巡閱。1948年該艦被調往華北掩護在華北戰場崩潰的臺灣地區海軍部隊撤運。1949年5月該艦被調往淞滬地區協防。5月1日該艦停泊在吳淞口時艦上部分官兵發動起義試圖奪艦,該艦艦長陸維源被起義官兵槍殺,但最終起義在該艦其餘軍官的指揮下被鎮壓,歸於失敗。隨後上海撤守,該艦撤往舟山定海,8月30日該艦改名爲“維源”(新名取自被5月1日被起義官兵槍殺的“永興”艦長陸維源),編制改列海防第二艦隊。1950年6月21日該艦定舷號“42”,1958年該艦列編海軍六二特遣隊南區巡邏支隊駐防金門,9月1日夜該艦在爲補給船隊護航時遭到解放軍魚雷艇突襲,史稱“九二海戰”(臺灣方面稱“料羅灣九一海戰”)。

排 水 量:945噸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87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通用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800馬力

航 速:14.8節

續 航 力:3900海里/10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MK-1型40毫米雙聯裝博福斯機關炮2座,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5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投放軌2條。

“沱江”號、“柳江”號巡邏艦

暗夜混戰——記9.2料羅灣海戰中的雙方海軍艦艇們

沱江艦

“沱江”艦原爲美製“PC461”型獵潛艇“PC1247”號,1948年6月15日被美國移交給中國海軍,更名“嘉陵”,但因艦況不佳在左營基地維修至1949年6月1日成軍,列編在第二艦隊,曾先後在浙江、福建沿海對大陸進行騷擾,1954年4月1日改名“沱江”,繼續執行對大陸沿海的騷擾和破壞行動,1958年9月1日夜,該艦協同“維源”、“柳江”等艦護衛“美堅”號登陸艦從澎湖馬公基地出發前往金門料羅灣爲金門守軍運送補給,受到解放軍東海艦隊駐廈門水警區巡邏艇31大隊裝備的“55甲”型“556”“557”“558”艇的圍攻被重創,僥倖被拖到馬公基地,9月9號被拖船“大明”號拖往左營基地,最終被判定傷勢過重,失去修復價值報廢,11月1日除籍。

“柳江”艦原爲美製“PC461”型獵潛艇,1957年7月在西雅圖被美國移交給臺灣地區海軍,改名“柳江”,舷號“123”。該艦連同同批交付的四艘姊妹艦(“東江”,“西江”,“北江”,“資江”),成爲臺灣地區海軍最後一次成批接收美製PC型艦。1958年9月1日夜,該艦協同“維源”、“沱江”等艦護衛“美堅”號登陸艦從澎湖馬公基地出發前往金門料羅灣爲金門守軍運送補給,參加了“九二海戰”並全身而退。

排 水 量:450噸(滿載)

主 尺 度:53米×7米×3.3米(長、寬、喫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2880馬力

航 速:20.2節

續 航 力:3000海里/10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1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6門。

附錄:料羅灣海戰記錄

1958年9月1日16時30分我海軍雷達觀測站發現臺灣地區海軍獵潛艇:沱江、維源、柳江。運輸艦:美堅。自澎湖馬公駛向金門輸送人員和物資。我東海前指決定以魚雷快艇第一大隊六艇魚雷快艇、巡邏艇第三十一大隊高速炮艇三艘、另炮艇四艘、海岸炮兵二個連掩護,圍殲中型登陸艦 美堅。

當日氣象:晴,夜間能見度5~20鏈。風向東北,風力五到七級。中浪大涌(處於兩次颱風間隙)

23時32分,魚雷快艇以單縱隊,航向75度,航速35節接敵。

23時40分,178艇雷達在左前40鏈見敵。敵艦隨即開火阻截,加之海面浪湧,魚雷快艇編隊失散開來。

23時41~51分,180,178,177,103向維源攻擊,但無一命中。174攻擊沱江,同樣無果。

23時50分,高速炮艇逼近沱江號,距700米時,高速炮艇開火

23時54分,180輪機故障,高速撤退,174誤從左弦駛來,兩艇相撞,相繼沉沒。

23時53分~0時08分,高速炮艇連續炮擊沱江15分鐘,沱江受重創。

9月2日0時09分,556、557、558 ,三艘高速炮艇撤出戰鬥,救援180,174落水人員,共25人全部救起。

9月2日0時13分,大陸海軍全部撤出料羅灣海域。

9月2日0時20分,美堅號在維源的護衛下,不敢卸載,逃出料羅灣,駛向澎湖。

9月2日沱江被柳江拖着馬公,修復無果,宣佈報廢。

此戰人民海軍損失魚雷艇兩艘,臺灣地區海軍損失巡邏艦一艘(臺灣方面吹噓“擊沉大陸魚雷艇炮艦十二艘,己方僅傷一艘,以12:0創下了世界海戰史上堪稱罕見的奇蹟”) 。

東海前指情報部門將“沱江”號炮艦從臺灣地區海軍海軍序列中剔除。同時,大陸方面總結魚雷艦在戰鬥中的失誤,並總結高速炮艦在戰鬥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提出進一步全面發揮高速炮艇的優勢。大陸方面認爲此次戰鬥雖沒達成擊沉臺灣地區海軍“美”字號運輸艦的目的,但通過高速炮艇的出色表現,封鎖料羅灣的戰役目標仍舊部分達成了。

經臺灣軍方其他船艦解圍後,完全失去動力的沱江號被其他船艦拖回澎湖馬公軍港。不久,因爲無法轉運到其他港口,於是在澎湖解體除役。同時,還有另一種說法,稱“沱江”號炮艦被“柳江”等艦拖至馬公附近海域沉沒。爲此,國民黨海軍還於“沱江”號除役當天,舉行盛大追思典禮,並在當天將自美國新接收的一艘同級軍艦同樣命名爲“沱江”號(編號125號)。由於戰績出色,“沱江”號蒙蔣介石頒授榮譽虎旗殊榮。另外,陣亡的陳科榮軍醫中尉除破格升爲校級外併入忠烈祠奉祀。除此,艦長劉溢川少校因戰功後之後連連晉升,並於1970年代於國民黨海軍任參謀中將,而擔任該戰役的總指揮海軍總司令黎玉璽,也因該戰役與隨後成功運補物資和部署美國供應的8吋榴彈炮至金門,於不久之後擔任臺灣當局的一級上將總參謀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