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這個想法,寺廟裡的生活是怎樣的?

如果真的這樣那麼自己放得下現狀嗎?

——————————————————————2019-2-28

當時試著問的一個問題,沒想到會有那麼多熱心的朋友們回答。

當初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很單純的想了一想,想到自己順應時代發展的過程,可能就是上班,下班,balabala~慢慢到了父母催婚,能不能嫁個自己喜歡的也不一定,然後balabala~度過一生。就這樣不會有其他插曲,或者嘗試其他的改變。(並不是覺得這樣不好)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有色彩,所以蹦出一個去廟裡的念頭,沒有手機,斷了和外界的聯繫,念經吃齋。

看了很多答者的回答,是我想的太膚淺了。現在我可能不會去吧,儘管每天都過的一樣,但是想了一想,如果每天都過的不一樣,那應該會很可怕吧。活在當下,自己調節,一起共勉吧。?


或許他可以告訴大家這個答案!

他曾是阿里巴巴高管,淘寶創始人之一,卻願放下身價千萬、放下俗世的枷鎖、放下最眷戀的人和事,選擇短期出家,行腳朝聖。

一個人,81天,2000多公里,不帶分文,獨自托缽乞食,挨過餓、露過宿、受過傷、迷過路從五台山走到峨眉山,從浮躁走向寧靜,也從迷茫走向堅定……

他,就是鬼腳七。

從「阿里高管」到「出家」

2015年12月30日,鬼腳七發微博:「五台山上降白雪,佛祖坐下添新丁。有生有滅因緣起,無來無去是行空。」正式宣布在五台山靈境寺進行短暫出家,法號為「行空」。

作為阿里前高管、知名作家、自媒體人等多重身份的鬼腳七,他出家的消息傳開後,大家對此褒貶不一。有人說是作秀,有人說是裝逼,有人說這是勇敢,有人說這是做自己……

面對爭議,他本人倒是很淡定:「別人的想法我管不了,我要做自己。

除了心態很好以外,他也是最逗趣兒的出家師父。當外界對他爭議不休時,他卻開啟了自嗨模式,拍了這樣的照片。

當問他,剃度時有特別的感覺嗎?

「當時什麼都沒想,只是感覺頭髮就這麼沒了,也挺好。」

剃度後是不是變帥了?

「當然 。」

從「五台山」到「峨眉山」 徒步2000公里

他在五台山打坐念經7天之後,決定出發,托缽乞食、徒步行走去峨眉山,全程約2000公里。

當時他走的時候,做了一個簡單的出家告別儀式以後,師父告訴他說:走!不要回頭!

他心想:還有很多吃的沒有帶呢……就不要回頭了,那就走吧......

一開始他覺得找個地方吃飯應該挺簡單的,只要拉下面子去要就行了。但當他爬到山頂上才發現壓根沒人啊,零下十幾度,誰沒事還在外面瞎跑呢。找了一家沒人,又找了一家還是沒人……

當時他就心想說:佛陀只能交給你了,我沒辦法了……之後就繼續往前走,然後有一輛車真的停下來了,給了他一大堆吃的。

他說:「所以當你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你交給佛陀就好了。

還有一次是翻秦嶺的時候,有一天他在一戶人家住,那家男主人跟他說:」你從五台山到峨眉山,要翻秦嶺啊,那可不容易呢,八百里秦嶺是沒有人煙的!」

當晚,他一夜沒睡,心想八百里,又冷還說不定有野獸,怎麼辦……

一天後,他才想通,真正的修行人其實是不用去管這些事情的。比如你有恐懼,你去修行看一看這個恐懼是怎樣產生。

行走路上,當他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就把它交給佛陀。交給佛陀不是說求佛陀保佑,而是願意接受一切的安排。

行走81天 始終不忘初心

走過山川,跨過秦嶺,遇見雪,也看過花。在2016年的3月26日,正好是行走的第81天,他抵達了峨眉山。

「你是否想過,要是兩個月走不到峨眉山怎麼辦?」

「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能堅持多久。說不定我才走幾天就病倒在路上了,那我就去養病,然後養好了接著從那裡開始走。如果兩個月走不完,就多走一段時間。」

「萬一走不到怎麼辦呢?」

「走不到就走不到吧。不要忘了:到峨眉山不是目的,行走本身才是目的。人們經常為了達到目標,忘了自己的初心。

「那你的初心是什麼?」

「修行。」

他坦言,自己年輕的時候,做什麼事情都很看重結果。這件事對「我」有沒有好處,能賺多少錢?所以經常患得患失。

得到過,也失去過。如今,四十歲的他,開始不斷地給自己做減法。少了一些「目的」和「結果」,更重視「過程」和「體驗」。

因為,你的房子、車子、鈔票、工作……這些看得見的「結果」,是變化不定的,最終也都不是自己的。

真正屬於你的,是你的經歷。

人生如行走,每一步都是途經,也是抵達。

我們所有經歷的事,都算數。所有走過的路,都是必經之路。重要的不是抵達,而是行走。

願每個人在行走的過程中,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

看完之後,請給他點個贊吧!


不請自來~

發心出家,在寺院已半年。本是一名舞蹈老師,因研究禪舞,而入佛道,發現原來佛教與普通人所理解的佛教相差甚遠,佛法是那樣的深邃。

原本對於不理解的佛法,有了很深的認識,用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世界的一切,完全顛覆世界觀。這些都是可以去驗證的,真實不虛。所以修行之心永不退轉。發了願,等我上完佛學院,我要三步一拜去五台山。但是我的腰因練舞受傷過,所以只能希求幾年以後能好。

有很多人說,你既然可以放下,為什麼還要出家?放下是為了重新拿起,當再次拿起的時候,已經不是當初的我了。很多人看到不如法的人與事,試問哪個圈子裡沒有?不能以偏概全。

去年花了四個月的時間,處理餘下的課程。並不覺得放下一切,本來也就一無所有,唯有擔心的便是父母,父母養育之恩,無以為報。

這半年有忙之時,亦有清閒。忙時,諸佛菩薩的法會。閒時,誦經打坐練字。吾師不以佛事為主,以佛法教育為主,所以平時空閒較多。

每天關照自己的心念,有時非常亂,控制不住的時候,就誦經。後來知道空觀煩惱,慢慢煩惱也就不覺得煩惱。但是有時候淫慾心還會有,這是避免不了的,就修不淨觀,果然效果很明顯。

生活中的時間安排如下:

4:30起床洗漱

4:50上殿早課

5:50早齋

6:30共修藥師經

11:50上供,午齋

16:40晚課

17:00晚齋

18:30打坐一炷香,一個小時。

其他時間屬於自己的,對於有些人可能覺得,非常之無聊。

吾師說:考驗一個人,就讓他在山裡待一年,若行,可出家修行。修行便是與寂寞為伴,當你迷茫之時,就在佛法上尋找。


最近有個騰訊有個綜藝節目叫《嚮往的生活》,相信去過寺院的善男信女都會很嚮往寺院的清凈的生活:冬參夏學,晴耕雨讀,日常青燈黃卷聽法參禪,偶爾做點寫寫畫畫的無益之事,消遣這有涯之生,想想就心馳神往······當家中煩心事太多,工作壓力太大時,寺院簡直就是觸手可及的理想國啊。

而作為一個在寺院生活了十年的人,我只想說你想的倒挺美…如果只是要一個世外桃源的幻想對象做心裡寄託,這篇文章你可以不用看了,畢竟「不存在的蘋果才是最完美的蘋果」,人的幻想一旦落了地,總會立刻一地雞毛。

而如果真的想在寺院住幾天感受一下,那就要搞清楚一些事情:

首先寺院的生活其實很累的,起碼身體上的疲勞並不會比在家人少,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牛多,說的就是這種生活。而且願意接受去普通香客住宿的寺院一般都是缺勞力的小寺院·········

其次,寺院也不是想住就能隨便住的,如果是沒有皈依、受戒,甚至沒有佛教信仰的「社會人」,抱著放鬆休假的態度想去寺院住,肯定是會吃癟的。

即便要住,一年也太長了,如果不打算出家,七天半個月就夠了。

再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正確的態度才能讓自己在寺院的生活中實現「利益最大化」。

《南山律在家備覽》云:事鈔雲:凡入寺之行,與俗人作入道之緣。建立寺者,開凈土之因。供養僧者,為出離之軼也。

這段話很好的說明了我們建寺、入寺、供僧的意義。

寺院的建立是為了在這個眾苦逼煎熱惱無比的娑婆穢土之中,建立一個給予人們內心清涼、安隱,能夠在這裡修行的「凈土」

寺院的別名:「伽藍」,意譯過來就是「清涼地」,寺院因為有三寶的威德攝受,故能化解人們心中的焦慮與熱惱。好似「大火聚中 青蓮花開」,故名「開凈土之因」。

而人們進入寺院,則是為了與佛法結善緣,開發自己的善根,《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如果是為了消遣觀光,那就大可不必去寺院。

寺院不是景點,更不是高級會所,是善男信女們熄滅熱惱的清涼地,是植眾德本的大福田,更是熏習善法的旃檀林。

人們的之所以會心煩、會痛苦,除了被名利纏縛,為生計奔波,陷愛染淤泥,更是因為無明。

世俗的種種「消遣」只是暫時通過刺激感和新鮮感麻痹人們對痛苦的感知,並不能真的解決問題,只有來到寺院禮拜三寶、聽聞正法、如說修行,才能讓自己被無明纏縛的心得到解脫,所以說「與俗人作入道之緣。」

親近僧人是因為僧人佛法的傳承者,也是三寶之中唯一能與人們互動的一「寶」,更是善男信女的「福田」,人們供養和親近僧人可以培集福慧,讓自己有資糧出離三界火宅,跨度茫茫苦海,得到解脫,這就是「出離之軼」。

(軼即是轍,車所從之道也,這裡就是比喻修行出離的路徑)

明白了這些,你就會放棄自己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目的,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住寺院好處以及注意事項。

住寺院的好處除了上文提過的培福修慧更容易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寺院有清凈的環境和清凈的熏習

正所謂「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

主觀的心與客觀的境是相因相成互為因果的的關係,而我們凡夫因為心力羸弱,更多情況下都是「心隨境轉」的,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環境對我們有「熏習」的作用。

?熏,是如露重熏衣,香氣襲人。人在蘭麝之室呆久了,自然遍體生香;

習,好比是幼鳥鼓動著翅膀不斷練習著飛,久之成自然後振翅即起,不假思維。

熏習的作用方式很像練習,都是通過不斷地重複給人以某種塑造。但和練習不同的是:熏習的過程往往是無意識進行的,所以它給人的影響自然而然又無可抗拒。

《大智度論》中有個故事:一位國王,是個虔誠的優婆塞,他問佛陀:「我常需要處理政務,有時甚至不得不領兵打仗。這種時候,我的心就會很散亂。如果我在臨命終時,心也散亂,沒有專註在念佛上,能不能到好的地方去呢?是否會投生到惡處?」?? 佛對他說:「不要擔心,如果平時有強大的善業熏習力量,你一定能生到好的地方去。」???

??佛說了一個比喻:有一棵樹,它以向東邊傾斜的姿勢生長,這樣一直向東長,就形成了傾向性。那麼,等到把這棵樹砍倒的時候,無論從哪裡砍,怎麼砍,它一定是向東倒下的。

?——除了熏習善業能讓我們往生善處之外,佛陀的這個比喻還告訴我們:當我們熏習不善業熏出了強大慣性的時候,也可能是在給自己造成一些定業,因此抉擇一個清凈的環境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清凈的環境會帶來清凈的熏習;清凈的熏習會帶來清凈的心相續;心凈佛土凈,一旦念念之間都是清凈的相續,則任何對境都是清凈的,都能帶來清凈的相續。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轉一圈有一圈的境界,轉一圈有一圈的歡喜。

宋代慧洪大師曾有一首著名的偈語:「道人何故,淫房酒肆;我自調心,非干汝事」,說的就是心相續清凈之後的果地風光。境不自境因心故境,一旦清凈的心相續建立起來,自然一切都可以往道上會,所謂「心平何勞持戒」說的就是這個狀態,祖師大德不是不持戒,而是持的「不持而持」之道共戒,一旦見道,自然「戒與道俱發」。

而在這之前,處於因地的我們先要找一個相對清凈的環境培福修慧,訓練出清凈的相續,在這之前先別談「心凈佛土凈」,那是倒果為因,以凡情濫勝解。

住寺院的注意事項客觀來說,主要就是那些牆上大寫加粗的叢林規矩,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叢林規矩只能嚇唬嚇唬剛入寺的人,廟裡呆久了慢慢也就百無禁忌,進化成所謂的「廟油子」,身段靈活的穿梭在各種規矩之間,但這樣子住寺院又有什麼意義呢?

因此就要求我們在三個方面多多要卻求自己,即:身、語、意三業

四分僧戒本曰:『善護於口言,自凈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凈,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首先身子骨一定要勤快,寺院的飯菜雖然好吃,但卻不好消化,無論你受用的是信財也好,亡財也罷,歸根結底都會消自己的福報,如果再懶惰、放逸,不聽招呼,整日無所事事,福報消耗的是很快的。(「信財」是指施主以信心敬施之財,信士所供養的任何財物,都稱信財,除為亡人超度之財外,彼名亡財。)

其次要少說話,我們日常說的那麼多話,但是真正有效率有必要的話卻沒幾句。多半都是散心雜話、閑言碎語、浮言靡語、妄言綺語,看似是打發了無聊,實則是縱容煩惱引來了更多無聊。

既然為了清凈去寺院,還是相見無雜言, 互勉念佛聲吧。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便非常熟悉,稱呼出家人也一定要用敬語,切勿直呼姓名,哪怕是沙彌,也要禮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

寧以利劍截斷其舌,不以惡言、粗語墮三惡趣——《增一阿含經》

再者就要致力於持續的覺知,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數息觀、不凈觀、無常觀都可以嘗試。

佛教認為三業之中,意業為最,因為意業可以動身發語。

曾經有一個認為身業為最的尼楗子外道,認為佛陀說意業為最是錯的,讓自己的弟子優波離和佛陀辯論,結果優波離被佛陀辯駁的啞口無言,心悅誠服改信佛法,尼氣的楗子外道吐血病逝。

身業口業稍加努力便可清凈,唯獨意業不僅是三業之中最重的業,而且是我們造得最多的業。

《地藏經》講,「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而且身業語業雖然難以掩藏,卻較為容易消弭,意業則不然,一個惡念3可以不表露出來,不讓別人知道,但自己的心卻無從躲過扭曲和熱惱。

《無量壽經》:「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

現代人流行斷舍離,有朋友就問:佛制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蓄財務,是不是也是在教導斷舍離?

我說佛教的確有斷舍離的精神,但最能體現的不是這些外相,而是種種祛除妄念的禪觀作意。換而言之,上乘的斷舍離對象是貪嗔痴,而非人事物;

三業之中意業為最,意業上的貪嗔痴清凈了,自然也就沒必要積攢太多的「勞什子」,所以才會有「上等行者一個包,中等行者一肩挑」的說法。

但並不是因為斷舍離外物,所以清凈,而是心地清凈後,不需要不必要的負擔,看不清這其中的因果關係,只在一些外相上下功夫,就是膚淺的下乘斷舍離了。


其實管好身口意不僅是住寺院的注意事項,更是修行入道的不二法門。

把身口意攝受好,不僅能不觸惱別人和大家更好的合和共住,還更容易獲得清凈的相續。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身心的收攝回到家中後雖然不易保持,但也正因如此更要努力用功。

乃至一切處,一切時,皆致力於陶鎔身心,煉磨身心,收攝身心,使其形骸不得放浪,心念不再縱恣。進而再努力聞思,努力修行,久而久之,內心相續自然清凈。

心凈佛土凈,也就沒必要繼續貓在寺院吃齋飯了。·······················


其實一輩子,體驗最重要,就像旅行一樣,雖然回來會抱怨,什麼也沒看到,甚至還很累,但是畢竟你是經歷過了。

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做小馬過河,印象極為深刻,同樣的一條河,小松鼠卻說「千萬別過去,水很深啊!」,於是小馬畏懼了,但是又不甘心,又去問其他的動物,小牛卻說「沒問題的,河水很淺,一點兒也不危險!」

最後小馬鼓足勇氣終於過去了!

寺院體驗,只不過體驗而已,為何如此糾結呢?不嘗試,怎麼知道什麼感覺呢?

人本來就是需要動靜結合的,動久了就想靜,靜久了又思動,不用說一年時間,半年時間,你看能不能堅持!?

寺院的生活,也許是你從來未曾經歷的,你可能有新的體悟,或許會覺得「哦,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過,也可以讓心休息下來的,這樣也很愜意」「原來素食也很好,心中有淡淡的法喜」。

固化的思維,以及堅固的執著,它會使我們變得很束縛,而這種束縛卻是自己施加上去的,有時會喘不上氣來,活的很辛苦。

我倒覺得不僅是寺院,也可以去教堂,聽聽聖歌,可以去音樂會,各種嘗試,沒挑戰過,可以去多挑戰,生活本可以豐富多彩!

若在寺院,就體驗下僧人的生活,聽聽晨鐘暮鼓,隨眾上早晚課,將身心置於其中,煩惱完全放下,此外一定要參加禪修,讓精神徹底升華,平時隨眾做務時,自然會體會到,佛法就在世間,離不開生活,再回塵世時,應該會有很大的改變,這就是經歷。

最寶貴的就是經歷,無論好壞,也許當時真的很糟糕,甚至是種摧殘,但不要忘記,這也是經歷,沒有逆境的考驗,也就不會有此時淡然的自己。

佛法講煩惱即菩提,不必去另外尋覓,你找不到你個真正的清凈,永恆不變,不可能的,倘若有這麼個東西,那它本身即是靠不住的,這也佛法講的無常!

所以,既然是無常,又何必花很多心思去設計,去構想呢?心中憧憬了半天,結果下一秒就會被現實打敗,我們覺得能做主,這是個錯覺,事實上,一切都是按照它有的規律在進行,只是我們在努力創造條件,實質上是無法做主的。

即便做主,那個所謂的主,若不是無常,也是無法維持,若是無常,就沒有個主可言,所以佛說本來無我,你認為有個佛,本來也是假的,倘若佛是實有,則是有為法,違背佛意。

所以,聰明人就隨緣,道家也講順其自然,糾結過多反而不妙!


一年沒有,前後加起來兩個月。

嚴格來說也不算寺院,就是法師自宅。雖然原則上出家人不置私產,但現實中總得有住處,總得有個地方放佛像吧?

總的來說,和住在鄉下老家區別主要有這幾個:

1 宅院還是比老家建的好的,畢竟有善居士援助

2 需要自己做飯,葷腥我們可以到村裡吃,在院子內不吃。由於我當時體弱,還是出去吃了幾次的。

3 當時同住的也有道門弟子,法師本人尊重道教如同佛教

4 經常聊天喝茶,法師講佛法一般也是聊天,隨和的講

5 學了心經和普門品,有一段時間還敲木魚大家一起念

6 男女分居,似乎是常識

有一些人無正念但是想來住,法師說他們來不了——果然他們來之前不是發燒就是拉肚子,最終就沒來成。那群人是搞心理諮詢的,但是心理學非究竟法,有很多實踐的問題解決不了。法師這邊對我們沒什麼要求,如果是去一些寺院,可能要求早晚課之類的。

另外題主所說的「放下一切」顯然不是放下,我推測是「逃避一切」。雖然這個發心不見得很正,但是佛門慈悲,如果遇到高僧大德,也不會有什麼分別心。但是畢竟別人沒有幫你解決問題的義務,實踐中難免會有人搞事情,還有人當旅遊景點來旅遊的,帶一堆小孩遊玩當公園的,到底還是妨礙。畢竟作為出家人有些功課是要每日完成的,如果所有時間都被佔用,那相當於一滴墨水入海洋。在實際的度人時,大概會傾向於溫和、學歷高、有素養的人。在庭院見過的最高學歷的是浙大博士,我自己也算是水完了個碩士——當然也有高中畢業的,因為各種各樣的機緣拜師的,只要是正經人有緣人,法師都一視同仁的。

見過法師弟子中有舔狗的,法師並不會因此高看一眼。但是若是修行精進,持咒、修行努力的,法師更為喜愛。庭院來客有窮的負債幾十萬的,有小康的自己有店鋪的,有大富大貴身價上億的,也有能在新聞聯播偶爾見到的。總的來說,為濟世渡人,三教九流都有。

畢竟人本質上現在的樣子就是他所希望的樣子,單純的去一趟佛門,若無心改變,有有屁用?阿諛奉承的弟子法師也三番五次試圖點化,我一路人看著都著急,但有啥用?還是執迷不悟。若是有心改,自己看普傳的經書,亦可有所得。就算不入佛門,好好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一樣能改變命運,更何況還有儒家、道家、計算機科學家,一樣都能帶來改變。

祝題主早日得到心之所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