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2

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如何发言、对话与说服他人,这种能力叫做论述能力,从小我们的教育并没有教导这一块,然后到了大学,老师以为我们都会了,也不教,只觉得学生怎么这么差,连把自己的想法讲清楚都有困难?殊不知高中以前我们只知道什么叫做考试,其他能力什么也没有,接著,面临毕业论文更是一个头两个大,论文?如何论?连书单上的书在讲什么都看不懂了,还要如何写出一本像样的论文呢?

想要培养论述能力,我们就应该先培养良好的思考方式。
林伟信在国语日报专栏曾经发表过一篇「学会好的思考」,在此分享给家长与老师做为参考,这篇文章提出养成良好思考的方法主要有四个:
1.有效推论──掌握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前后关系,语句要能有紧密顺畅的连结,别人才能够听得懂(或看得懂)我们在说什么,也就是说话的逻辑顺序要正确。
2.合理归纳──谨慎做出合理的归纳,但是要避免以偏概全,合理的归纳需要经验的累积,绝对需要好老师的开发引导。
3.字词意义要清楚—用错字词容易在沟通时产生误解,因此要搞懂你所使用的字词意义。搞懂字词学会运用词句精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跟文字才有力量。
4.避免错误与偏见──时时反省,觉察自己有没有任何错误的思考习惯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这点最难,现代人的反省自己的能力太差了!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由三个阅读引导步骤带领孩子阅读讨论与表达,借以刺激孩子思考及统整的能力:
首先,当孩子看完了一篇短文(一则故事或其他文本),请他先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这篇短文在说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文字吸收能力。如果孩子在文字理解出现了错误,必须介入适当的引导,要注意,这里只做字词跟文意理解的引导,不去论断文章的价值,协助孩子正确的理解文章内容。
再来,请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孩子一开始能够讲的感受一定是单薄扁平的,但老师或家长也不做评断的工作,单纯聆听孩子的想法,协助孩子整理字词,培养完整描述想法的能力。(老师跟家长也可以在这步骤适度分享自己的看法,但这需要一点专业引导能力,家长跟老师的观点太浅也同样无法刺激孩子)
最后,让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引导者也提出问题问孩子,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对错是非题,而是关乎生活的、哲学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关问题,老师与家长的问题不是天马空的问,是需要被设计过的。

经常做以上的练习,孩子的论述能力才会逐渐增长,教与学是相关联动的,所以,引导好坏最重要的还是得回到老师或家长,唯有大人自身也有良好的思考能力才能带给孩子正确的养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