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性格怎么理解?这篇短篇的传达了什么?


文中提到甚内偷过杀生关白的刀,砍了备前宰相(即宇喜多秀家)的沉香木。所以故事发生的时间大致在安土桃山时代,在德川幕府禁止基督教之前,所以小说中的三人才得以向神父祈祷和诉说。文中采用了近于《竹林中》一篇的方式,让三人分别诉说自己的经历,逐渐展开故事的全貌。

首先,阿妈港甚内是一个本领高强的大强盗。他是一个恶人。来看他的报恩,即故事中的第一次报恩。二十年前北条屋弥三右卫门曾经救过他的命,二十年后,他发现自己的恩人的生意濒临破产,于是想要报恩,就花了三天时间弄来六千贯钱,挽救了他恩人的生意。

二十年前,阿妈港甚内人喝醉酒同人打架,打死了一个中国人,被人追杀,被当时是船长的弥三右卫门救下。对甚内而言,这自然是一个大恩,但是帮助杀了人的人逃脱,并不合乎道德,这个死去的中国人承受的是凌冽的恶。所以这里弥三右卫门的第一次施恩,就不是一个可以称之为善的行为。

而作为一个大盗,甚内这六千贯钱是哪儿来的呢,显然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他报的恩,也是对于弥三右卫门个人而言的,而被他夺走这六千贯钱的人,在这次报恩行为中承受的则是恶意。弥三右卫门接受了这强盗的钱,自己过上平安的日子,罔顾这钱是哪儿来的,将这种恶的行为加到大盗身上,仿佛自己不是这种恶的施予者,而只是一个接受别人报恩的人。

二年后,在行刑场上,弥三右卫门认出了自己的儿子保罗弥三郎的人头。他装作阿妈港甚内,代其受死刑。弥三右卫门发现这个人头在微笑。他将这种行为理解为纯粹的报恩,要报答自己家的恩人甚内,他的儿子是因为得以报恩而感到快乐。

保罗弥三郎,这是一个教名。在他受刑的前夜,芥川给了他一段独白。文中多处暗示过是一个浪荡子。他曾经非常崇拜大盗阿妈港甚内。在发现阿妈港甚内救了自己家以后,他立刻追上去,想要报恩。他报恩的方式,就是要跟著甚内去作恶。他对甚内吹嘘自己作恶的本领,说自己会偷窃,会放火,肩膀能扛150斤,也杀过几个人。

然而甚内却说:「住嘴,我甚内不受你的报答。」「你这个败家子,好好去孝敬你老子吧!」然后立刻以惊人的本领脱身离去。在这里可以看见,虽然甚内是这三人中作恶最多的人,但他也是唯一理解自身的恶的人,他知道什么是善,所以希望自己的恩人的孩子可以从善。

保罗弥三郎立志要报恩,也要雪恨。报恩,报的是家里的恩,雪恨,雪的是自己的恨。因为甚内不愿接受自己的报答,所以他对甚内产生了憎恨。他完全不理解自己的恶,认为帮助甚内作恶是一种非常合适的行为。而这种提议竟然被拒绝了,这就像自己莫大的好意被一个不识相的人粗暴地掷在了地上一般。

于是他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代替甚内来受刑。这里有三个方面。一是它可以报家里承受甚内的恩情。二是可以让甚内承受自己的恩情。三是可以夺走甚内犯下的诸多恶名。前者是报恩,后两者则是复仇。最后他就在报恩和复仇的愉悦中笑著,痛快地死去了。

对于这篇短篇的理解,我认为芥川是在一个报恩故事的外壳下,写了人性恶的一种延续。文中人物的逻辑本身就是充满了恶意的。文中三人和基督教都有一定的联系,更是显得非常讽刺。


刚刚看完这篇,不讨论文章的形式,单纯说下我的浅见~~(从利己方面来看,我说浅见是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又无力反驳,从而以此当借口,其实心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浅见么?)

文中弥三右卫门20年前救下了未来的大盗(我不觉得20年前就已经是大盗了),从他的视角来看,死的是一个外国人,救的是一个本国同胞,而且不是故意的,是醉酒争执才杀人。右卫门不认为自己做了坏事。而后来当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为报恩死了,他怎么做?他去找神甫忏悔。

我对西方的宗教不甚了解,但是我想,在神的面前,信徒应该是不分外国人还是本国人,大家都是有罪的人嘛。所以右卫门找神甫忏悔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底已经恨自己的恩人大盗,为自己20年前救大盗感到后悔。而表面上,他自己还不知。

一直说芥川先生写文擅写「利己主义」的人性之劣。放到右卫门身上,当一件事情(大盗偷窃来拯救右卫门的经济危机)对他有益时,他感谢大盗;当自己的儿子又因报恩而死,而且是因为同一件事时,右卫门又恨起了大盗。

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出去玩,而让孩子去读书,孩子心里恨起了父母,但是二十年后,当知道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时,特别是身边的人比自己发展的更优秀时,长大的孩子不肯承认自己的错,心里是否又恨当年父母应该给自己多安排补习呢?同一件事,会因为不同时间段的利己,而产生不同的看法。

弥三郎也如此,报恩也罢,复仇也罢,都是他觉得这是对自己有益。(让自己心里爽、舒服,也是有益)


怎么看待这样一个畸形的报恩呢,我们能用善恶去评价里面的人物吗,好想做不到。知恩图报却无恶不作的甚内用盗窃的方式偿还了恩情,同样无恶不作却知恩图报的保罗代替偶像去承受死亡,好像看到了他们一些人性的光,可是,又有一种说不出的病态。不管是以死报恩的方式,还是以恶报恩的方式,都让人觉得心中一颤,报恩,好像变得可怕狰狞。


报恩记,顾明思义,它是一篇记录主人公保罗弥三郎报恩的故事。本篇小说结构非常的简单,但也非常巧妙。与其他小说的结构相比,可以说是独具特色了,它抛开了大众化的写作手法(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而是通过三个不同人物,从三个不用的角度来叙说同一件事(报恩之谜)。本篇分为三个小结,分别是阿妈港甚内的话、北条屋弥三右卫门的话、保罗弥三郎的话,通过这三个人物的不同角度,把本身杂乱无章难以理清的故事情节写的条理清晰,生动且有画面感,让读者一目了然。


为什么都已经直击灵魂了,还要问怎么理解。


文章中出现的甚内,是一个恶人,同时,也做过很多的善举。报恩是他的一件具有代表性质的事情,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他还是讲求道义的。但他报恩的方式却是通过损害无关人的利益,从这一点来讲,说明是一种病态畸形的报恩,但真要究底,是一种想著别人的利己主义,也就是说,探其根本,各个角色都是为了自身来忏悔,来做事。文章中揭示了太多太多有关人性的东西,以我浅薄的语言可能说不清,我只是体会到了满满的讽刺(比如这三个人都是基督徒),但也透露出些许变态的感动。

(第一次作文评,解释不太好的地方,多多的包涵,也希望大家指出来,或没有提到的地方予以补充)


那个..现在还没看过这篇小说,等我有答案了会来回复的,先占个位置(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