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形象,性格怎麼理解?這篇短篇的傳達了什麼?


文中提到甚內偷過殺生關白的刀,砍了備前宰相(即宇喜多秀家)的沉香木。所以故事發生的時間大致在安土桃山時代,在德川幕府禁止基督教之前,所以小說中的三人才得以向神父祈禱和訴說。文中採用了近於《竹林中》一篇的方式,讓三人分別訴說自己的經歷,逐漸展開故事的全貌。

首先,阿媽港甚內是一個本領高強的大強盜。他是一個惡人。來看他的報恩,即故事中的第一次報恩。二十年前北條屋彌三右衛門曾經救過他的命,二十年後,他發現自己的恩人的生意瀕臨破產,於是想要報恩,就花了三天時間弄來六千貫錢,挽救了他恩人的生意。

二十年前,阿媽港甚內人喝醉酒同人打架,打死了一個中國人,被人追殺,被當時是船長的彌三右衛門救下。對甚內而言,這自然是一個大恩,但是幫助殺了人的人逃脫,並不合乎道德,這個死去的中國人承受的是凌冽的惡。所以這裡彌三右衛門的第一次施恩,就不是一個可以稱之為善的行為。

而作為一個大盜,甚內這六千貫錢是哪兒來的呢,顯然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他報的恩,也是對於彌三右衛門個人而言的,而被他奪走這六千貫錢的人,在這次報恩行為中承受的則是惡意。彌三右衛門接受了這強盜的錢,自己過上平安的日子,罔顧這錢是哪兒來的,將這種惡的行為加到大盜身上,彷彿自己不是這種惡的施予者,而只是一個接受別人報恩的人。

二年後,在行刑場上,彌三右衛門認出了自己的兒子保羅彌三郎的人頭。他裝作阿媽港甚內,代其受死刑。彌三右衛門發現這個人頭在微笑。他將這種行為理解為純粹的報恩,要報答自己家的恩人甚內,他的兒子是因為得以報恩而感到快樂。

保羅彌三郎,這是一個教名。在他受刑的前夜,芥川給了他一段獨白。文中多處暗示過是一個浪蕩子。他曾經非常崇拜大盜阿媽港甚內。在發現阿媽港甚內救了自己家以後,他立刻追上去,想要報恩。他報恩的方式,就是要跟著甚內去作惡。他對甚內吹噓自己作惡的本領,說自己會偷竊,會放火,肩膀能扛150斤,也殺過幾個人。

然而甚內卻說:「住嘴,我甚內不受你的報答。」「你這個敗家子,好好去孝敬你老子吧!」然後立刻以驚人的本領脫身離去。在這裡可以看見,雖然甚內是這三人中作惡最多的人,但他也是唯一理解自身的惡的人,他知道什麼是善,所以希望自己的恩人的孩子可以從善。

保羅彌三郎立志要報恩,也要雪恨。報恩,報的是家裡的恩,雪恨,雪的是自己的恨。因為甚內不願接受自己的報答,所以他對甚內產生了憎恨。他完全不理解自己的惡,認為幫助甚內作惡是一種非常合適的行為。而這種提議竟然被拒絕了,這就像自己莫大的好意被一個不識相的人粗暴地擲在了地上一般。

於是他想出了一條妙計,就是代替甚內來受刑。這裡有三個方面。一是它可以報家裡承受甚內的恩情。二是可以讓甚內承受自己的恩情。三是可以奪走甚內犯下的諸多惡名。前者是報恩,後兩者則是復仇。最後他就在報恩和復仇的愉悅中笑著,痛快地死去了。

對於這篇短篇的理解,我認為芥川是在一個報恩故事的外殼下,寫了人性惡的一種延續。文中人物的邏輯本身就是充滿了惡意的。文中三人和基督教都有一定的聯繫,更是顯得非常諷刺。


剛剛看完這篇,不討論文章的形式,單純說下我的淺見~~(從利己方面來看,我說淺見是因為害怕被批評而又無力反駁,從而以此當藉口,其實心底並不認為自己是淺見麼?)

文中彌三右衛門20年前救下了未來的大盜(我不覺得20年前就已經是大盜了),從他的視角來看,死的是一個外國人,救的是一個本國同胞,而且不是故意的,是醉酒爭執才殺人。右衛門不認為自己做了壞事。而後來當他知道自己的兒子為報恩死了,他怎麼做?他去找神甫懺悔。

我對西方的宗教不甚瞭解,但是我想,在神的面前,信徒應該是不分外國人還是本國人,大家都是有罪的人嘛。所以右衛門找神甫懺悔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底已經恨自己的恩人大盜,為自己20年前救大盜感到後悔。而表面上,他自己還不知。

一直說芥川先生寫文擅寫「利己主義」的人性之劣。放到右衛門身上,當一件事情(大盜偷竊來拯救右衛門的經濟危機)對他有益時,他感謝大盜;當自己的兒子又因報恩而死,而且是因為同一件事時,右衛門又恨起了大盜。

如果父母不讓孩子出去玩,而讓孩子去讀書,孩子心裡恨起了父母,但是二十年後,當知道自己與其他人的差距時,特別是身邊的人比自己發展的更優秀時,長大的孩子不肯承認自己的錯,心裡是否又恨當年父母應該給自己多安排補習呢?同一件事,會因為不同時間段的利己,而產生不同的看法。

彌三郎也如此,報恩也罷,復仇也罷,都是他覺得這是對自己有益。(讓自己心裡爽、舒服,也是有益)


怎麼看待這樣一個畸形的報恩呢,我們能用善惡去評價裡面的人物嗎,好想做不到。知恩圖報卻無惡不作的甚內用盜竊的方式償還了恩情,同樣無惡不作卻知恩圖報的保羅代替偶像去承受死亡,好像看到了他們一些人性的光,可是,又有一種說不出的病態。不管是以死報恩的方式,還是以惡報恩的方式,都讓人覺得心中一顫,報恩,好像變得可怕猙獰。


報恩記,顧明思義,它是一篇記錄主人公保羅彌三郎報恩的故事。本篇小說結構非常的簡單,但也非常巧妙。與其他小說的結構相比,可以說是獨具特色了,它拋開了大眾化的寫作手法(開頭――發展――高潮――結尾),而是通過三個不同人物,從三個不用的角度來敘說同一件事(報恩之謎)。本篇分為三個小結,分別是阿媽港甚內的話、北條屋彌三右衛門的話、保羅彌三郎的話,通過這三個人物的不同角度,把本身雜亂無章難以理清的故事情節寫的條理清晰,生動且有畫面感,讓讀者一目瞭然。


為什麼都已經直擊靈魂了,還要問怎麼理解。


文章中出現的甚內,是一個惡人,同時,也做過很多的善舉。報恩是他的一件具有代表性質的事情,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他還是講求道義的。但他報恩的方式卻是通過損害無關人的利益,從這一點來講,說明是一種病態畸形的報恩,但真要究底,是一種想著別人的利己主義,也就是說,探其根本,各個角色都是為了自身來懺悔,來做事。文章中揭示了太多太多有關人性的東西,以我淺薄的語言可能說不清,我只是體會到了滿滿的諷刺(比如這三個人都是基督徒),但也透露出些許變態的感動。

(第一次作文評,解釋不太好的地方,多多的包涵,也希望大家指出來,或沒有提到的地方予以補充)


那個..現在還沒看過這篇小說,等我有答案了會來回復的,先佔個位置(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