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之前的选择

选择不是大事,选择之前的思考才是大事。

打个比方:古代战争两军对垒,大规模冲突一触即发,主帅夜观天象,突然恍然大悟,大喝一声:我排兵布阵出了很严重的问题!

列坐军将一片哗然,唯有主帅无所畏惧的笑道:

没事,船到桥头自然直嘛!

人生的大多数败局其实并非命中注定,成败之间的规律,更不是靠所谓的「夜观天象」进行定夺的。

所以我们平时为人处事,一定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不要临时抱佛脚,那样的结果只能是谁的声音大你就会相信谁,谁的声音响亮你就会跟随谁。

选择之前的选择,是要为选择做准备,为选择做出一个符合自己现状的、利于自己执行的方案,做一个有计划的人,就是在选择来临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困局之中的局外思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迷局之内,对局者看不破的,局外人反倒是能瞧得一清二楚。

人生之中的很多困境亦是如此:我们陷入固有的思维之中,没有办法用其他方式去解决问题,到最后左顾右盼,唯有「不撞南墙不回头」。

跳出思维的桎梏,高一个维度看问题,往往会看出解决问题的端倪。

之前有不少朋友对我倾诉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麻烦事,其实他们当中不少人的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但他们之所以非常的迷惘,是因为他们太看重对局者这个身份,而没有考虑换一种心态去审视他们目前的麻烦。

这就导致他们所担心的问题过于庞大,而实际面临的问题往往很小很简单。

所以我们要树立局外思维,用更为清晰的角度,去解决那些在迷局之中无法看清的问题。

三、后悔之后

一生无怨无悔,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但事实上如果扪心自问,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后悔的时刻: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不够好导致错过了一场缘分,也许是因为实际还不成熟结果无法把握好机会,更有可能是一路努力的坚持,在最后的「临门一脚」发挥失常。

后悔,悔的是无能的自己,悔的是不可能重来的机会。

但是后悔之后呢?

人生的经验教训总能让人更快的成长,但这并不等于后悔之后必然成长,而是后悔之后,你如何总结,如何吸纳,如何改进那些令自己后悔的选择和做法。

人之所以要自省,就是因为自省可以帮助我们在经验教训中完善自己,在挫败中找到致胜的关键因素并得以学习了解,没有人可以永远一帆风顺,但却有人可以在屡败屡战中找到胜利的法门。

所以聪明人会把每一次失败看做提升自己的机会:

后悔之后,不再后悔。

四、给感性一点点空间

绝对的理性就是残酷无情,这句话并不准确,但却说出了感性的现实意义:

感性,可以让一个人的心绪,变得「海纳百川」

感性可以让人们接受更多繁复的情感体验,而太理性的人虽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若是出现巨大的波折,往往非常容易崩溃:

因为对普通人来说,理性的极点就是否定一切,贯彻自身认同的唯一。

所以我们要留有一点点感性,让感性去调剂我们认识世界,接受现实的方式,让感性让我们的喜怒哀乐不再是呆板的面孔,让人生多一点除了黑白灰之外的颜色。

我们不是机器人,我们之所以需要情绪,就是因为情绪能让我们理解生活之中那些多彩斑斓的生命意义。

人生不能重来,但人生也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所以人们穷极一生,都在找寻属于自己的道路,贯彻属于自己的人生哲理。

但是,什么样的标准是属于自己的呢?

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惊喜?还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荣誉?

是激流勇进一般的无所畏惧?还是船到桥头的奋力一击?

都是,但也都不是。

人生不能重来,我们每一次的选择,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在渡尽劫波之后的考量,每一次在迎接挑战之前的权衡,

都必须有著非常明确的现实意义:有时,这意义非常残酷,但为了更好的活著,我们必须要勇敢一点,

再勇敢一点!

我们需要被认可,被外界认可,更是被自我认可,而寻求认可的道路之中,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认识到我们本心的所思所想,究竟意味著怎样的人生需要。

正因如此,所有的选择都有一个微小的前提:

那就是适合自己的,才是属于自己的。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