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應該是自然的,要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民藝博物館

- 項目背景 -

項目地位於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這裡曾經是一片茶田,設計任務是在曾經是茶田的坡地上建一個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致力於表達中國手工藝文化的承繼、活化和再生。

- 設計師 -

隈研吾,日本一級建築師,建築作品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又以自然景觀的融合為特色,運用木材、泥磚、竹子、石板、紙或玻璃等天然建材。

- 建築方案 -

設計師希望這座佔地 4970 平方米的大型建築能夠像自然生長出的,不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的,融入其中的一個體量。

而茶田地勢綿延起伏,因此設計師想到順應地勢,讓建築貼著地面生長,和山水相融。

整個方案的設計思路都來源於一個最為普通,也最「中國」的建築材料——瓦。瓦暗含著歷史氣息和印記,成為整個建築的靈魂。

瓦的屋頂,瓦的外立面,瓦的地面鋪裝,甚至建築的形式——瓦的四邊形。

選擇以四邊形為單位的切割法,使建築能夠延伸,擴大,重複,為建築的起伏形式提供了基礎模塊。

同時經過精確的計算,屋頂像中國傳統建築一樣,彎曲的瓦片隨著四邊形的起伏而層層落上,巧妙的融合於四邊形之中。每一個起伏的四邊形的屋頂,便形成了一個中國傳統「村莊」的景觀。

外立面由不鏽鋼絲網拉成同建築一致的四邊形,將瓦片陣列排布,這樣即使整個建築統一在一種語言之下,同時也起到控制採光的作用。

瓦片根據不同功能區採光需求,其排布形式與密集度都會相應調整,使外立面自然的形成韻律與漸變。

陽光透過瓦牆,使室內呈現斑斕的光影效果。

被鐵絲網拉住的瓦片呈現漂浮的狀態,像是構成建築最基本的單元,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

- 室內方案 -

整個博物館主要的功能包括1700平方米大小共7個的展覽空間、200人的多功能廳,以及大小會議室和放映廳等。

整個室內空間如同建築一般,是一個連貫的,一氣呵成的整體,並不存在明顯的空間劃分。伴隨一種中心的消解與界定的模糊,而呈現出一種整體開放的態勢。

慣常的台階也被坡道所取代,使外部空間的地面形式進入空間,使遊覽者像在小鎮中蜿蜒上行,由於空間的開敞,上坡時能夠看到下方的路,也能看到上方的展館,力圖營造一種村落中漫步的動線體驗。

館中7個展覽展示空間也沒有做出特別明確的界定,尋求一種不經意遇見的可能性。

將粗糙的金屬網作為室內的天花,是為了呼應了室外瓦的質感與體驗。

無論是低矮的建築形式,還是帶有歷史傳承意味的材料,都是對中國民俗文化的一種回應與再生,這也順承了隈研吾本人提出的「負建築」理念,讓建築「消隱」,消弭它與環境的隔閡,與自然渾然一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