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一段時間在準備針對某家日本車行的自動駕駛諮詢項目,注意力從美國市場轉移到日本市場,常常慨嘆兩個不同的市場滋長於不同的文化,對自動駕駛的態度和市場策略也非常迥異。

在諸多角力於自動駕駛領域的日企中,豐田算是相對來說較為激進,理念與策略和美國的競爭對手最為接近的一個,這可能與豐田在美國市場完全本土化經營有關。即便如此,和美國競爭對手比,豐田對於自動駕駛的發展預測也相當保守。美國大多數自動駕駛玩家都將2020年前後設定為實現高級別甚至全自動駕駛的時間點,豐田也提出過2020年實現高級別的自動駕駛,但是非常明確的說是在高速駕駛環境下,而且很可能只是針對2020年東京夏季奧運會的「政治獻禮」。其實豐田的CEO曾在多個場合說過,他認為我們離全自動駕駛還遙遙無期,根本談不上接近,即便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在未來十年內或許也只能在個別場景實現商業化。

與之相對的,美國自動駕駛玩家幾乎個個都在牟足了勁兒製造聲勢,製造新聞,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自動駕駛勢不可擋,這就是未來,而且未來遠比我們想像的要來的快。有人認為這種宣傳落差來源於技術上的先進與落後,但是我覺得更多的是源於文化和市場的需求差異。美國是一個青少年文化導向的市場,一切為年輕人服務。而年輕人需要的就是high,需要刺激,需要推陳出新。從工程師,到潛在消費者,大家普遍對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持樂觀態度,進而對相應而來的風險和代價態度寬容甚至選擇性無視。所以把資金和人才引向這個領域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斷的描繪美好遠景,不斷的造勢。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家在不約而同的通過新聞一起打造一個啦啦隊長,這個啦啦隊長年輕性感,讓人夢寐以求。

而日本完全代表另一種文化和市場訴求,即老年人想要什麼: 安全,穩定,持重。面對行業變革和出行方式的變化,老齡化的市場其實是緊張的,遲疑地。雖然從某種程度看,自動駕駛很可能更好的造福老年人,讓他們更獨立更便捷的出行,但是說服這些觀眾,讓他們從心底認可這項技術,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切口。另一方面,和「廣袤荒蕪」的美國比,日本公共交通發達,私家車保有率低,消費者本身對通過自動駕駛節約出行成本和時間的訴求小很多。最重要的,基於日本文化基因的匠人精神也導致了日本市場對自動駕駛技術保守謹慎的態度。說到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尼桑在前幾個月和本地旅館合作的廣告視頻,把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在旅館裡的拖鞋和坐墊兒上,可以說想法和技術淋漓的體現了日本式的可愛:

https://www.zhihu.com/video/967967216049856512

這邊文章完全是源於工作中的慨嘆,沒有什麼硬數據和乾貨,但是我想通過這篇文章提醒自己兩件事。

第一,現階段大部分公司的路測和自動駕駛時間預測,其市場宣傳意義遠大於技術本身。不要通過這些造勢的新聞來武斷各個玩家的技術孰強孰弱,什麼時候這個行業可以出現一個廣泛認可的透明詳細標準,什麼時候我們才不是霧裡看花。

第二,自動駕駛的從業者,無論是投資方還是技術提供方,都應該問自己一些基本問題。你所針對的自動駕駛市場,其觀眾是怎樣的?他們到底會為了什麼放棄駕駛,自動駕駛在這個市場或者場景,會不會是一個虛假需求?這些問題弄明白了,這個喧囂的行業才會在你面前變得清晰和安靜一些。

以上,歡迎大家討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