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先說一下個人背景,普通211本科車輛專業,15年畢業進入合資OEM,初入職場時並不起眼,屬於扔在水裡都不起波瀾的釘子。但是2年半,我只專註一件事——職業生涯探索&個人成長。今年放棄了加薪選擇了辭職出國讀研。考慮到以後可能不再涉足汽車行業,所以想把這1000天的收穫濃縮分享,作為給自己的一份成績單,也希望對大家有或多或少的啟發或幫助。

我非常喜歡長江商學院的校訓——取勢、明道、優術。撇開浪漫主義情懷,拋開詩和遠方,這三個詞可以說從宏觀到微觀(個人)地概括了應該如何在職場獲得成功(高薪水)。本文其實也是遵循我領悟到的汽車行業之「道」,再介紹個人應該如何「優術」。至於為什麼不先說「取勢」,看到文末我相信你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了。

下文將從【揭開OEM的面紗】、【行業見解】、【如何拼職場】、【能力和思維】、【資源分享】5個方面一一道來。當然,由於個人行業資歷尚淺,有闡述不妥當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1. 揭開OEM的面紗

之所以把此內容放在第一個,是因為小編在來OEM之前,對OEM到底是幹什麼的、有哪些職位是一頭霧水。考慮到對將踏入此行業的學弟學妹們來說,提前掌握這些信息將會讓你先人一步、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方向,因此本章節也就呼之欲出了。

1.1 OEM的定位

我對OEM的定位概括為3句話:導入適應中國的新車型保質保量地生產汽車,儘可能多賣汽車並做好售後。拋開人力資源、財務、法律等行政機構,OEM的核心構架就清晰地劃分如下:

對於生產和銷售,想必大家容易理解。對於新車型的導入,它的存在是有2個背景的:同一款車面向北美和中國的設計絕對會存在差異;新車型導入是整車設計開發流程中最後一個重要環節。

1.2 你在OEM能幹什麼

其實我在上圖中已經回答了,因此OEM的主要職位,無外乎跟新車型導入、生產、銷售相關。

1.2.1 新車型導入

在介紹OEM的新車型導入的內容之前,有必要簡要說明一下整車的開發流程

全新換代車型的整車開發周期大概是3~4年,從企劃→工程階段的約 2/3 流程是主機廠R&D和供應商R&D完成的,OEM開始大規模地介入,是從試製階段開始的(也就是在OEM小批量加工實車,做生產前的調試準備)

既然談到了整車開發流程,那我就再多說一句。我目前的了解是主機廠R&D主要做 整車設計、規格設定、整車調試和測試。而供應商R&D是基於主機廠給的規格設計零部件、完成單品測試。個人認為,這兩者所需的技術含量和經驗積累要求都很高(Know how,成本控制…)。

曾經有個供應商問我「很多電子系統都是供應商設計的,那主機廠有什麼技術核心?」,我當時笑了笑,說「並不是所有的技術都是在圖紙上,主機廠的核心在know how。把2萬多個零件組裝成一台車,並可以無差錯地運轉,本身就是一種技術!」。

有個資深人士概括了汽車的開發有3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從0到1的設計開發過程;1到100的小批量試做過程;從100到10000的批量生產過程,OEM新車型導入完成就是從1到10000。(當然,1到10000的過程,R&D仍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

好啦,有了上面的整體框架,讓我們回到OEM的視角。「生產調試、整車試驗、法規認證、供應商監察」是我所知的新車型導入的主要內容

【生產調試】:當圖紙上的零件全部加工出來並組裝車一台車時,並不能立刻就達到批量生產的習熟程度。設備需要調整、生產員工需要熟練手法、工序編排還可以優化、設計的零件還可以小幅度優化。(賈躍亭的樂視就停在了從1到100的過程。這裡我想補刀一句:不能量產的技術都是耍流氓...)

整車試驗】:包含高原高熱高寒試驗、單個系統的試驗……此部分工作主要由OEM技術中心完成,他們的任務是檢驗R&D的設計規格是否滿足中國道路特點(有些零件存在北美OK,但是一到中國就有問題的情況)

法規認證】:一輛車想要獲得當地的生產資質,必須上報、認證、獲得生產資質。每個國家的標準都不一樣,因此法規認證的工作由當地的OEM技術中心完成,例如:碰撞試驗、油耗試驗、排放試驗。

供應商管理】:新車型導入階段,供應商零件的成熟度、工藝工序、物流等是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步在提升,能保證最後滿足要求,達到沒有差錯地量產,這是新車型階段供應商管理的大概內容

1.2.2 生產相關

生產流程大概如下:供應商提供零件,運輸到OEM倉庫,之後零件去到沖焊塗總(衝壓焊裝塗裝總裝)四個車間,按順序裝配完成後,進行質檢,質檢OK的車就列印合格證等等,後續可以交付給4S店

在這個流程中,其實有非常多的崗位(主要是管理,其次是生產技術)。以下列舉一二。

【物流管理】保證供應商按時、按量、保質地配送零件;保證零件從倉庫運送到生產線的穩定和正確性

【生產管理】制定每日、每周、每月生產計劃,有生產異常情況需要調整生產計劃

品質管理】監視和追蹤供應商零件的質量,避免大批量的零件缺陷,導致生產異常;解決生產時的單台質量問題;協調上下游工序,解決複合性的批量質量問題(品質管理是OEM的一大重頭戲,因為我前面說過,OEM的一大職能就是保質保量的生產汽車,但涉及這麼多零件的裝配,出現質量也是家常便飯的事。多說一句,自主品牌的質量工程師比合資OEM的更累,主要是R&D設計缺陷導致)

【工藝編排】優化工序編排,主要是保證質量、其次是節省成本

【設備維護】車間設備眾多,通過檢查、維修等方式保證設備的正常運作

1.2.3 銷售相關

銷售相關的崗位我了解得不是很多,主要有4S店管理,售後、市場調查、新媒體運營…..

2. 行業見解

2.1 大而不qiang

7年前,大學的第一堂課《汽車導論》,「中國的汽車行業大而不qiang」這句話從我們教授的口中脫口而出,當時大一的新兵蛋子的我對這句話毫無知覺,但是經過這2年多的切身體會,可以說這四個字影響著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從業人員,更直白點說,決定了薪水。

拋開個人能力差異,決定薪資的宏觀因素我認為有2個:市場和技術。市場的大小決定了總的蛋糕有多大,有需求才有供給,才有你公司的利潤來源。你所在的公司是否處在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決定了能否拿到大塊利潤。想想互聯網和金融行業從業者近年來的收入,你就大概明白為何別人的收入就是比你多。有市場沒技術,是目前中國汽車行業仍不能擺脫的現狀。所以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有些場合下確實是對的。

大而不強的現狀——關鍵零部件的設計、製造、甚至是測試技術,中國企業仍未掌握;國內合資OEM做的仍是代工的內容。可能有人說國內某些自護品牌的研發現在也做得火熱,市場表現好像也不錯。但是請注意,一家打著「技術中心、研究院」等旗號做汽車研發的公司可以是保時泰,也可以是豐田大眾。這中間的技術差異,我怕是有50年以上技術積累的差距。另外,中國還沒有一家能比肩博世大陸電裝的tier 1供應商,這也是差距。

為什麼大而不qiang?我認為的原因有2個:技術積累需要時間、逐利短視錯失機會。汽車產業鏈相當冗長和複雜,設計和製造的經驗對汽車廠商來說是核心。德國、美國、日本都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走這一步——right from wrong——從錯誤中吸收經驗,很多都不是理論推斷可以得出的東西。但是看看過往國字型大小兩位大哥的做法,可以說有點不務實,浪費了40年潛心積累的機會,走的是追求賬面數字的短視路線,活在當時某眾的光環下分一杯羹,甚至怕蛋糕被民營車企分掉,還打壓當時的企業家。當然,好的方面是,如今部分自主品牌的是有開始腳踏實地地做開發。但是,還是那句話——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2.2 產品迭代、產業升級節奏慢

之所以單獨拋出這一點,小編是想提前告訴一些人,汽車行業的這種特點,可能並不適合追求扁平快、追求讓創意立馬落地的人從業。同時這一特點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到汽車行業的產業升級任務艱巨、步伐蹣跚。

汽車迭代慢的原因——複雜、安全。汽車是除航空航天領域外,零件等級要求最高的一個行業。2萬多個零件組成的一台車,要求不論嚴寒酷暑、不論道路如何惡劣,都要保證其基本功能OK。一個手機一年死機一次你可能覺得質量還挺好,但是一台車如果有一次剎車失靈就是人命關天。

所以一些能在汽車上應用的技術都是已經非常成熟的技術,並不是什麼黑科技,這個技術肯定已經在其他產品上用過。(比如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手勢控制…),目前最熱的自動駕駛技術上還未完成成熟,距離大規模批量生產,我認為2020年的L4自動駕駛還需要打個問號(當然也看國家的政策是否提供保護罩,在出現事故時是否會保護主機廠繼續發展技術)

此外,汽車的開發周期長,並且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做測試驗證,如果你是一個追求快節奏、追求新穎想法能馬上實現的人,我覺得你即使從事汽車產品的開發,也會覺得略枯燥。

最後,之所以說汽車產業的結構升級、中國製造2025還任重道遠,是因為OEM本身的工藝流程複雜、流水線長。很多東西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OEM是一個凈資產龐大(設備設施多)的機構,而智能製造對設備的要求較高,那麼資金就是一個問題,畢竟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盈利,為了智能製造而智能化,不切實際。所以,基本上只有建立新工廠,企業才會考慮向智能化的方向邁出大步子。

2.3 行業趨勢

談到汽車行業的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自動駕駛」基本上成了定勢。

智能網聯:小編了解得不是很多,但是基本的發展方向就是汽車成了一個移動終端,可供辦公、休閑、娛樂。關於這一塊兒,用戶體驗感是核心,能否為用戶打造帶來便利的應用場景決定了該技術的優劣(購物、導航、與手機的通信、停車場找車...)

新能源:小編了解得也不多,但基本上純電動成了主流趨勢。主要是純電動汽車的可擴展空間很大,電池包是可以作為一個龐大的儲能單元存在,可以併入房屋用電系統,甚至可以併入電網填補用電高低峰之間的差異。有興趣的可以搜一下特斯拉solar city的概念。當然,另外一大原因也是國家的政策向純電動傾斜。

自動駕駛的內容,我想多說兩句。

【起源】自動駕駛的第一人Sebastian,也是谷歌自動駕駛的創始人,15年前致力於視覺識別和機器學習的自動駕駛方案,後因為谷歌市場化速度太慢,離開谷歌,創辦Udacity AI教育平台,同時也在自行開發自動駕駛方案。

【Mobileye】技術和市場都走在行業前列,是以色列教授創辦的公司,提供晶元級的自動駕駛方案,主打低成本的視覺識別自動駕駛方案,市場佔有率70%。但是受到一級供應商的擠壓無法直接給主機廠配套,沒有實現改變汽車行業格局,2017年被因特爾收購。由於視覺識別和AI是開源技術,從一級供應商(博世,大陸,電裝,德爾福)到晶元級供應商(英偉達,高通,飛思卡爾)都逐漸掌握技術。

【國外的走向】一級供應商擁有豐富的整車級系統配套經驗,且自動駕駛技術迅速跟上,留給初創公司機會越來越小。主機廠通過收購初創科技公司、與一級供應商合作繼續鞏固地位。晶元級廠家成為二級供應商。Uber可能藉助汽車共享,成為最大的汽車購買者和擁有者,有望重新定義汽車行業(因為數據訓練是決定自動駕駛成熟度的關鍵)

【中國的機會】中國自主品牌的沒有牢固的一級供應商體系,留給了初創公司機會。走在前沿的有「地平線」,「馭勢科技」,有望成為中國的Mobileye。滴滴也具有Uber在全球的類似機會。另外,封閉環境或特定環境下的自動駕駛最先可能量產(如倉庫物流車,大貨車在高速公路的自動駕駛)

3. 如何拼職場

我從來都不喜歡鼓吹努力就能致勝,即使我本人是個非常努力的人。

還是從宏觀層面說起,這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公平,為什麼?因為規則都是人定的,大到國際關係、小到組織,而人都是有偏好的。你如果想在某個組織里如魚得水,那請先了解這個組織的「規則」。因此關於這一章,我想告訴你的第一句話是「了解清楚你所在公司的遊戲規則」。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務實、拼效益、看個人能力和成果的公司,那請打造好你的個人品牌效應,把握時每一個展現自我能力的機會,營造出靠譜的形象。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內耗嚴重、拼背景、拼關係的公司,而正好你又只有背影沒有背景,但你確實想出人頭地升職加薪的話,那我的建議是「鍛煉個人能力,等待機會,跳到更高的平台」。而事實上,越是更優秀的平台,內耗也往往越小,這也是人家為什麼能在競爭中做大做強的原因,不是么?

OK,有了上述拼職場的綱領,接下來就是基於此綱領的具體可操作方法。我把拼職場分為兩個維度:軟實力和硬實力

3.1 軟實力

之所以先說軟實力,是因為它是職場中經常被人忽略的但又極其重要的部分。軟實力是那些可以完整地從一個平台遷移到另一個平台甚至是另一個行業的能力,我按重要度將其排序:共情力>結構表達力>時間管理>寫作>英語。(其實還有一些MBTI、思維導圖之類的…)

共情力】:很多人都說EQ比IQ更重要,我部分贊同。在一個企業,你能否成為領導的左右手、處理好同事間的關係、避開公司的一些陷阱,優秀的共情力是關鍵。

共情力到底是什麼東西?簡單說,就是你感知別人情緒的能力、「察言觀色」的能力。職場中那些人際關係處理得當,不同場合都能靈活處理的人通常都是共情力高的人。你會在領導一臉怒氣的時候提出休假申請么?你會在前輩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隨口就請教他問題么?你會在跟領導同事吃飯的時候干坐著什麼都不幹都不說么?是的,你覺得自己都不會,但實際在工作中,想成為一個「聰明人」並不容易。如果你要問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這方面的能力,我的建議是「掌握一些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並在工作中多留個心眼,觀察那些得心應手的前輩的言談舉止。

結構表達力】:很多人都覺得會說話會表達的能力好像與生俱來的一樣。但實際都是通過刻意練習獲得的。事實上,我經常觀察別人說話的邏輯,那些說話有條有理、言簡意賅的人,基本上都是優秀的領導。

麥肯錫諮詢公司有個30秒電梯理論:優秀的銷售人員必須掌握30秒在電梯內向客戶介紹推銷產品能力。

試想,如果領導總會讓你挑重點的說、跟領導彙報完經常被追問很多問題,那麼我還是恭喜你,你的結構表達能力還有提升的空間。

隱性思維→顯性化→結構化→形象化(這是結構化表達力的4個步驟)

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管理的永遠都不是時間,而是目標感。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扎克伯格、喬布斯都是買同一款式的衣服好幾套,因為他們是將時間管理做到極致的人,從日常瑣碎事物中節省時間,傾注在自己的事業上。

時間管理是用來提升其他方面能力的根基,一切的技能和經驗都需要時間來打磨,如果你想做一個高效的工作人士和學習者,這門技能必不可少。

順便說一句,極簡主義與時間管理是一對好朋友(降低物慾、減少物品佔據你的時間)

寫作】:寫作其實是個廣義上的概念,指的是將你知道的東西輸出給別人。比如寫文章、演講,哪怕是你跟同事走在路上的閑聊,也可以歸為此類。

工作中難免要寫報告,報告是體現你工作成果的機會。會寫報告的人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擅長表現自己的人,在這方面經常會吃虧。

其次,將工作中將積累到的經驗和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也是提升自己的一種方式。找出做得不足的,下次再改善,行業稱之為PDCA,但我想賦予它一個更時髦的詞——輸出倒逼輸入

英語】:我提示大家一點,什麼時候的英語培訓機構有如今這麼壯大?新東方,美聯、韋伯、英孚…數不勝數。說明了什麼,市場需求大!現在的企業對員工的英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其背景是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規模在日益壯大。CET6作用大不大?碰上跟老外談工作的時候支支吾吾,CET6就只是一紙證書。

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意味著在很多行業的工作機會就會比別人多。就是這麼簡單粗暴。

3.2 硬實力

硬實力可以簡單理解為業務能力(技術型和管理型),涵蓋了專業知識、業務熟悉度、工具的使用。如何提升這些硬實力,以下逐一敘述。

專業知識】:互聯網年代,百度、知乎、Google、維基百科,還有各類IT知識的MOOC網站… 可以說這年代的知識像水龍頭一般,擰開即有。此外,公司的專業培訓、行業會議等都是可以把握的提升專業知識的機會

業務熟悉度】:第一,每個領導交給你的任務,請了解任務的背景,追本溯源,你才能理清來龍去脈。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你的業務能力會比周圍人高出一個級別。第二,找准前輩不是很忙的時間,虛心請教,一般而言,他們會很高興你的求教的。

工具的使用】:幾次工業革命其實都是工具帶來的巨大效率提升。花一定的時間去熟練掌握工作中經常用到的軟體(office、CATIA…)絕對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另外,我個人會經常抱有一種觀點:世界上永遠存在更好的辦法。把這種思維放在工作和生活中,會讓你變得越來越高效。

4. 能力和思維

4.1 終身學習

我個人也覺得現在是個最好的時代,為什麼?因為中國的階層固化並不嚴重,階層之間仍保留了充足的流動性。其次,「資本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優秀的人力資源變得越來越珍貴;中國的經濟仍在較快增長,尤其是早已蓋過國有經濟勢頭的市場經濟。經濟發展的背後都是人的因素,全面優秀的人才在這個時代很難被埋沒。如果你真的渴望往上爬一兩個階層,那麼「終身學習」的這個標籤必不可少。畢竟,所有財富和能力的積累都需要時間。

4.2 獲取優秀資源

優秀資源 + 方法 + 時間 = 優秀能力

每個人都知道學東西的方法很重要,但是我這兩年來的感受是,優秀的資源比方法更重要。這是一個知識泛濫的年代,微信、公眾號、知乎、論壇等等,眼花繚亂,其水平也參差不齊。

我有2個辦法區分優劣資源的方法:首先看這個知識是不是系統化的。一個優秀的內容創作者是會先構築知識框架,再往框架里填充內容的。這符合人的大腦神經元建立連接的機制。其次,盡量接觸一二手資源。優質的資源都是從個人那裡創造的。原創論文、實驗室的成果這類都是第一手信息。接觸第一手信息,對第一手信息進行加工,融入個人觀點的都是第二手信息。市面上一般看到的書籍,大部分都是二手或者三手信息,而微信公眾號這種資源,基本上都是三手或四手信息了(不系統,偏主觀)。建議大家盡量接觸2手信息,避免4手信息。

4.3 批評性思維

當你接觸一定量的資源時,會發現越是優秀的人越是意見不一,因為他們往往都是已經在大量的知識和經歷中,篩選和濃縮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人。當你面對全新的觀念時,先別急著全盤接受別人的觀點,看看別人的授予你的觀念是不是有強邏輯性,是不是符合你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不是的話,「接受他人的意見,但保留自己的判斷」應該是最好的辦法。或者面對完全相悖的兩種觀點時,不著急站隊,不提前給自己關一扇門,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說個實際的例子,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房價,有唱衰的專家,說房地產泡沫太大,很多城市房屋空置率高。也有高度看好房價上升空間的北大教授,其背後依據是中國經濟仍會快速發展,大城市的人口集聚還沒完成。在面對這兩派觀點時,你可以去琢磨他們各自結論背後的依據是什麼,數據來源和推算是不是合理。再結合你自己城市的特點,自己的經濟情況和判斷,來決定最後到底該不該上車。

4.4 經濟學&金融學思維

這世界不存在絕對自由,因為規則是人定的;這世界不存在絕對的個體,因為人都要受宏觀環境的影響。

想要擁有完整的世界觀,想讓自己看問題的角度比別人高一個檔次,那經濟學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個人決策、公司治理、社會現象、國家政策…」都是經濟學研究的範疇。

舉個例子:你去電影院看電影,看到一半發現電影索然無味,這時你決定繼續看下去,值回自己的票價,還是掉頭就走?如果有點經濟學思維的人,會選擇轉身離開,因為「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四個字對於我選擇離職,也是有一定促進作用,我盯住的是「邊際成本」,盯住的是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拘泥於已經損失了多少。

相比國師之道的經濟學,金融學會稍顯枯燥,但是又是那麼直接——錢。沒錯,金融就是要讓現在財富在時間的放大下催生更多財富。降准、降息、金融危機、A股危機、貿易戰…這些都是直接影響你口袋中的錢、影響你投資決策的直接因素。

擁有完整經濟學&金融學思維的人,更有可能獲得財富自由。

4.5 活在未來

過去三次的工業革命,和這次AI的浪潮,其實本質都沒變過——用工具提高效率。而每一次的技術浪潮,都會讓財富和階層發生一次不同幅度的一次洗牌。

「取勢>明道>優術」。站在風口,豬都能飛,道理你我都懂,但是如何判斷風口在哪裡,其實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AI,15年因AlphaGo而進入你我的視野,但其實這項即使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成型,只是在近幾年的GPU的處理速度大增、大量可用於訓練的數據的推動下才展現其優勢。而短短几年,AI的創業風潮其實已過,AI入口之爭會在幾大科技巨頭中誕生,其他企業進入了大規模AI應用階段。

那5年後的機會和風口在哪裡?我想給到你的不是答案,而是活在未來的心態——積極擁抱變化,了解時代趨勢,形成自己的判斷,提前準備自己的能力。

人活著都是一個念頭做支撐,活在未來的心態會讓你在精進的過程中還能獲得幸福感

5. 福利

最後這一part,列出一些我這2年多來用過的覺得優秀的資源,涵蓋範圍較廣,大家各取所需。

【橙子學院】

一所職場大學,創始人古典是影響我的第一位大咖

涵蓋時間管理、溝通、結構表達力、MBTI等數十項職場技能

【得到app】

得到的專欄,其作者基本上都是該領域的權威

推薦《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矽谷來信》、《前哨王煜全》、《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超級個體》《產品思維30講》

【MOOC】

網易雲課堂——推薦《秋葉PPT》、《秋葉Excel》

Udacity——計算機領域教學

Cousera——計算機領域教學

有道雲課堂——推薦《邏輯英語》(這個老師有點強,擅長系統性教學)

【雜誌】

《汽車行業周報》——全方位了解各大公司的動向

【APP】

BBC六分鐘——最地道的英語閱讀和聽力材料

TED——較好練聽力

以上,就是個人1000天的從業成績單,接受檢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