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六時半,慧日法堂,瑞靄香氛,四衆齊聚。在大屏幕的光影交錯間,前沿科技、影視佳片、人文對話、佛法開示,珍饈廣備,妙味歸一。觀看結束,更有傳喜法師的精確解讀與深入導引,字字句句,殷殷切切,廣奧輕柔,悲智深長。這一場場珍貴的甘露法雨,現已輯錄成集、隆重上線,願虔誠渴慕的你,能於此聆正聲,思佛德,入妙理,趣菩提。

  如何面對 生老病死

  人生旅途

  昨天.今天.明天

  佛教的智慧越多

  戒定慧的功德越深

  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

  會有正覺的資糧

  弱化生老病死帶來的苦

  1

  這兩天我們在集中地看“生老病死”,昨天看了“生”,今天我們看“老”。

  老不是一天降臨的,只要細心就能感受到,在我們的生命裏,“老”一直都在進行。

  但我們對老的認知還是很少的,特別是對這個“老苦”。

  我也想到我的爸爸媽媽,他們因爲自身知識的侷限,面對老的時候沒有辦法能避開它帶來的傷害。

  我們現在學佛實際上就是在尋找解決生老病死苦的辦法。

  做早課的時候,我們唸的第一句“妙湛總持不動尊”,你要在生活中去練習運用它——看着自己的生活,

  看着自己的念頭,精力旺盛的時候知道如何不衝動,身體衰落或疲憊的時候知道如何不沮喪,甚至打瞌睡的時候能夠“看着我怎麼打瞌睡”。

  2

  我們接受的佛教的智慧越多,積累的戒定慧的功德越深,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就越會有正覺的資糧,由此就能弱化生老病死帶來的苦。

  不僅能弱化,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成爲自己生老病死的旁觀者、體驗者、享受者。因爲當你不懼怕的時候,你看着它的時候,不僅能照見五蘊皆空,也可以照見生老病死,你的生命態度將截然不同。

  剛纔我們在片子裏看到的每一個角色都很實在,這種實在有時候就是一種剛強,他身上沒有因佛教的智慧修養而帶來的柔軟度,

  他認爲我就是我,我是技術員、我是士兵、我是老師。這種沒有彈性的、沒有空性的生命,最後就會被業力逼着無處躲藏。

  3

  這一集裏的幾位老人,裏面有好幾個其實都很有善根,但可惜的是生命中沒有接觸到信仰。像大慶這麼大一座城市,寺廟的數量屈指可數。

  所以我看到他們每一個人,心裏都會想:他是幹什麼的,他爲什麼有這種結果,他現在心裏還在想什麼。

  就像其中一位老人的老伴,她每天去照顧他就好像是上下班一樣。

  我還記得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每天騎着自行車上下班時都是很快樂地在念“阿彌陀佛”。

  每天都是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幸福地踩着車,幸福地等紅燈,幸福地到廠裏,幸福地上班,幸福地下班。

  有信仰的人在生活中不容易被無聊和焦躁襲擊。

  4

  而衆生沒有信仰時,雖然生活中他有一份工作,有一份責任,甚至有一份情感,但是他沒有辦法去提升它,沒有辦法去化解裏面的苦。

  事實上,生老病死苦,死並不是獨立完成的。生裏面有死的威脅,病裏面有死的籠罩,老更是直接與死連接。

  除此,衆生在造業的時候也是伴隨着死,比如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果報突然現前,死亡隨之而至。

  今天是佛陀涅槃的日子,

  看到“老”,

  我們更要生起對佛陀的感恩。

  一個人如果沒有佛教的信仰,

  不管生老病死哪一個環節,

  痛苦都在圍繞着他。

  甚至在無知的驅使下,

  不畏因果,致使橫死突降,

  這樣的事新聞上已屢見不鮮。

  摘自傳喜法師2019.03.21慧日法堂開示

  迴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