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也和保险一样不停的再招聘?


对于很多在纠结要不要入职券商营业部的同学来讲,我认为这个回答值得你们一看。目前国内很多的金融公司,他们的基层岗位招聘可以说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涉世未深,不明白一些公司里的套路,容易一个踉跄就栽进坑里.........

也许看这个回答的也有在营业部工作的人员,比如HR,经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等。如果本回答内容揭了你们底,还请多多包涵。与各位的招聘工作相比,我觉得还是年轻人的前途更加重要。有的人明明不适合做这个也不想做这个,结果稀里糊涂被赶鸭子上架做了这一行,我认为这是一种极为不负责的行为。耽误了别人的前途不说,对各位自身的业务也不会产生任何贡献,是一种两边都不讨好的做法。

OK,来说正题。

这里首先要纠正题主的措辞 ——

我们不能说是证券公司总在招人,而应该说是证券公司的营业部总在招人。这个重音在「营业部」三个字上面(加黑加粗)。而「证券公司的营业部在招人」≠「证券公司在招人」,这两者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请各位千万不要等同起来看。在后文我会详解证券公司营业部招人的一些思路和方法,看完了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证券公司总是在招人了?」

目前全国各大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三方财富公司,他们往往都会下设很多营业部。大家在一些大城市坐公交车,基本每站都能看见好各个证券公司的营业部。而银行的支行更是数不胜数。而不管是哪种机构的营业部,他们做的事基本都一样 —— 干销售、拉客户、提存量、升权益

比方说大家几乎每天都要打交道的银行,各位千万不要以为银行就是帮你存个钱,办个银行卡然后给你搞搞房贷这么简单。银行捆绑了一大堆的代销业务,比如:帮合作的保险公司贩卖保险产品帮基金公司代销基金产品帮留学中介引荐客户,给客户推信用卡等等等。这些基本都是银行基层人员每天都要涉及的工作内容。

图文无关

如果各位在知乎专门搜索有关「银行」或者「银行基层」「银行柜员」的提问,下方的回答我敢说95%以上都是偏负面的。即便不来知乎看网友评论,仅从我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批银行从业人员来看,也一样是惨不忍睹 ———— 离职率极高,工作内容繁杂,考核压力巨大,晋升路线不明朗,薪资待遇与付出严重不匹配

为什么现在的银行柜员牢骚满腹,怨气很大?其主要原因就是现在柜员要背负的任务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拉点存款到还算不上什么,这是银行的主业。然而保险、ETC,信用卡、贵金属、基金乱七八糟什么产品的销售业绩柜员都要兼顾,少一样都可能影响你的考核。考核是银行从业人员的命脉,待遇也和「考核」直接挂钩。

坦白说,这些本来不该银行涉猎的营销业务都是银行高层为了创收而刻意安插在各支行网点层面的。大家如果去国外造访一家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他们通常不会有「理财产品」这么一说,大家做的都是很基本的存贷业务,保险、资管、共同基金都有其他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不会跑银行里来「挂靠」。这可以说是属于「中国特色式」的组织结构。

这当中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去年非常火爆的ETC。我记得当时朋友圈里一帮在银行上班的朋友为了推广这个东西到处求人,语音低三下四,就跟街边推销健身卡的小哥们一样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哪怕你没车他恨不得都要你去办一个。

这个ETC本来是跟交通运输部门相关的,怎么会跑到银行里来搞推广呢?其起因就是银行的总行计划跟支付宝和微信抢电子支付的市场,然后把这个任务分派给了全国无数个一线柜员/客户经理。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干销售、拉客户」的工作案例。

券商也是一样。现在基本除了券商投行部、资管、自营、合规、人力等职能部门以外,券商从上至下一律都是全员营销

什么叫「全员营销」?就是整个营业部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到部门普通员工(客户经理、投顾等),甚至是开户柜台的小妹,从上至下每个人都背负营销任务

比如说某券商总部目前给全国各营业部下达了「10亿XXXX基金产品」的营销指标,在本年度第二季度以内各个营业部就要完成各自分派的数额。比如现在分派到华东区,浙江杭州的某营业部,按照你们地区的业绩情况,经济发展状况,营业部人员数量等分派3000万的指标给你们。

领导接到3000万的指标以后,他自己肯定不能跑去拉客户对不对?那这3000万就要「逐一下放」到每一个基层市场人员的头上,少的可能背个几百万,多的那就是上千万了。

不单是基金产品销售,和银行一样,券商营业部的考核要求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比如一个月规定你至少要开多少户,要新增多少权益,要「创收」多少钱,两融(融资融券)开户多少等等。这些都是营业部为券商总部「吸纳血液」的手段,在这种任务压力下,很少有人会挨过业绩考核,往往都是做几个月就走人了。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整个证券公司有点类似于蜜蜂的社群结构 ———— 总部就相当于是蜂王和蜂后,负责繁殖,营业部就是下属的工蜂,负责到处采蜜供养蜂皇蜂后,并构筑蜂巢。营业部为了采到「好蜜」往往触角会伸得很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券商总部在上海,但是在远离上海很远的地方都有营业部,比如甘肃、宁夏、甚至是西藏和新疆........

蜂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组织结构?因为券商其他很多部门本身是不产生效益的。比如说券商的研究所,你现在当一个专职的证券分析师,你每天都在写报告,然后朝网上po报告,这个行为本身盈利吗?并不怎么盈利,报告全网到处都是,大街动手指一搜就出来了,谁还会专门付钱去买卖方分析师的报告?

同样的,后台的一些非营销的职能部门,比如风控,合规,人力资源,财务,IT支持,人力资源等,这些部门都是不直接盈利的 ———— 比方说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你说他们怎么给公司创造利润?财报的利润表里也不可能有一栏写「人力资源营业收入」对不对?

这些部门都是为了支撑这个证券公司的运作而存在的,但是本身对公司的利润并不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不是说这些部门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是他们没有直接「赚钱」)。所以为了给证券公司创收,产生利润回馈给股东,经纪业务就当仁不让成了各大金融机构的命脉。所谓「经纪业务」说简单点就是招人到处去拉客户、卖产品。依靠客户存入证券账户的资金,以及交易所产生的手续费等支撑全公司的运作。而经纪业务主推者就是大家在外面看到的客户经理.......

客户经理」拆开来就是 ——「需要客户经常理解我」。为什么客户要理解你?因为他们理解你他们才买你的账,在你手上开户,买你推的产品,给你贡献「权益」。他们要是不理解你,不炒股票,不买你的产品,然后你就会很难过..........因为没奖金(客户经理岗位底薪极低,基本就靠奖金过活),没奖金你就要喝西北风.....


为了满足这种「采蜜」输给「蜂皇」的需求,全国大多数的证券营业部采用的招聘策略都是:广撒网,慢慢筛

下图是一个比较标准的「证券客户经理」招聘广告示意图。大家如果上招聘网站,什么前程51,猎聘,赶集,BOSS直聘,随便什么社招平台,输入关键词「证券」之后弹出来的90%以上都是这种岗位......

券商营业部标准招聘启事

一般来讲,为了吸引求职者的眼球,同时尽快完成领导下达的「团队扩张」任务,券商营业部招客户经理都会把前景描绘的很宏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大饼」 ———— 薪资写的老高,动不动就是每月1万,2万,甚至写40-50K的也不少见。不可否认,如果你的营销做得极其成功,客户权益超高,这些数字的确是有可能实现。但是很少有人会告诉各位,要在客户经理岗位上做到上面这种水平得有多难.........

这里,大家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 —— 凡是天天在网上招人的工作,通常都不是啥好差事(极少有例外)

理由一:好工作人人都会抢,应该是供不应求才对。如果真的是这个工作很好,那怎么可能会招不到人呢?很多人热衷券商投资银行,你们见过几个券商的投行天天挂网上招人的?(不包括承揽业务,承揽说白了就是要你过去到处拉业务,本质跟客户经理一样)。

理由二:这个岗位可能流动性极大,招进来的人经常离职。为什么会经常离职?无外乎就是那么几种可能 ———— 对待遇不满,对工作环境不满,对自己的工作性质不喜欢,或者没有达到工作要求自行离职。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说明这个工作又内幕,反正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员工无缘无故的离职,离职地很频繁必有隐情。

理由三:一个好工作,学历要求一栏中会写「专科」吗?(参看上方图片)

很多营业部的HR知道毕业生不想做营销,所以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招人任务,招聘的名称往往不会直白的叫「证券经纪人/客户经理」,他们会刻意编纂出一些很好听的,看上去很高大上的岗位名称,欲盖弥彰。比如 ——

「财富管理管培生」

「投资顾问」

「财富理财经理」

甚至是「分析师」之类的

话说在营业部一个「分析师」能分析个啥?帮老头老太太分析一下个股走势吗?

如果你在网上找工作找出一定经验了,基本2-3秒瞟一眼就知道这是营销岗。主要关键词包括「客户」「高净值」「渠道」「任务」等。有一些心机比较深的营业部甚至连这些词都不写,打电话他们也不透露具体细节,都说「你过来面谈吧」。这种情况下各位就要自己判断了。如果对方给的面试地址,你在网上用百度全景地图查出来是一个营业部,那基本99.999999999%这个岗位就是营销岗了,不管他在电话里给你讲的岗位名称是什么

营业部难道就没有营销以外的岗位?有肯定是有的,但是其他非营销岗位要么极少,要么就是压根不可能在网上招个没经验的大学生来做。营业部为了压缩成本,凡是不产生效益的岗位都是尽可能地压缩。比如营业部肯定有柜员岗,负责一些账户事务的,这种岗位基本不会超过3个人。而且柜员也是要背任务的,只不过比专门的市场人员要求要低一些......

很多金融专业学生特别热衷的投资银行啊、资管啊、产品研发等岗位100%绝对不可能安插在营业部里面的,所以很多学生光是看见一个「XXX证券」的牌子就兴致勃勃的前去面试,被一个名头唬住了,以为自己总算从事了自己心心念念、高大上的「金融行业」,其实他们只是进了一个业务部门而已所有的券商,他们的核心非营销岗全部都在券商的全国总部,比如中信证券,他的核心职能岗就都在北京亮马桥的总部,投资银行也好,资管也好,基本90%都在那一幢楼里。

这跟大家去汽车行业找工作一样。4S店到处都有,里面的推销店员每天西装革履,笑脸相迎。但你让他们去设计汽车,讲讲发动机原理,我估计没几个人讲的出来。他们可以备定义为「营销人员」,但绝对不是「汽车专业人士」。就是这个道理。


「广撒网」就是到处发布招聘广告,前面说到了猎聘、前程无忧、赶集、58同城这些常见的网站。不止是网路渠道,很多营业部领导还会发动已经入职的市场人员拉拢自己身边的亲友入职,招到合适的人上级会给予奖励。

为什么营业部需要招这么多人?一个原因是做市场业务的部门要有足够的牌面,能够「镇得住」客户。中国人嘛,大家都懂的,讲究排场和形象。如果客户去到一个营业部,发现里面黑压压坐了一大票人,他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肯定是一个大公司,大企业,有雄厚背景,这公司的产品肯定值得信赖,公司的品牌过硬.......整体的印象就会比较好。同时,人多的营业部也容易聚集人气,投资本来就有一定的冲动成分,有的时候在身边人的感染下自己也会受到影响,就更容易跟风交易......这又是券商很希望看到的局面。

另一个原因就是券商的「钓鱼思维」。大家去河边钓鱼,河岸这一侧只架一根钓竿,另一侧架了100根钓竿,你说哪边鱼上钩的可能性更大?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统计学思维......跟大家去买彩票一样,你买的号码越多越全,中奖的概率就越大,非常好理解.....

为了尽快招到人,吸引更多的人入职,给自己的营业部带来权益,很多营业部基本招人「来者不拒」,招聘要求很低,大专学历热爱证券行业就行了。在一些金融人才过剩的城市,比如上海,可能会有一些大券商营业部只招985/211的毕业生,但这也仅仅是因为名校生多到数不过来了,所以才会「派高射炮去打蚊子」。某些营业部甚至都不提什么学历要求了,你是研究生也好,本科也好,职高也好,技校也好,只要你有资源,有人脉就可以入职。

拉客户、卖产品这种工作也用不著什么本科生研究生之类的学历,你能够把客户邀来,可以让客户把合同签了,把钱打到账上,就OK了。没人关心你是硕士还是博士.........我给你指定多少的销售任务,你能够完成就行。有业绩就是好员工,没业绩你说的天花乱坠领导也不喜欢,因为你没给营业部拉来好处嘛.......别人还要想法覆盖你的用工成本。


「慢慢筛」就是进来之后给你指定各种五花八门的任务,通过绩效考核把一些社会资源不充分,营销水平不高的员工逼走。

如果有人跟金融营销从业人员打过交道应该都听说过一个名言:「部门里20%的人拉动了80%的业绩」。这在一些高端的理财公司非常明显,往往一个团队里5-10个人,其中的1-2个人完成了全队80%的业绩。这1-2个人往往就是经过层层筛选,历经各种考核之后存活下来的「香饽饽」。

那么剩下的那些不是「香饽饽」的人该怎么解决?随便开除人?不行,得找个合适的理由。

很多营业部为了压缩成本,跟客户经理签署的根本就不是正规的劳动合同,而是类似于劳务派遣一类的合约(具体名称不太清楚,跟临时工差不多)。在这种合同关系下,营业部基本不需要覆盖员工的社保,或者只用负担很小一部分。很多员工往往在还没转正之前就被劝退了。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节省成本,反正招多一个人一个月也就多那么1000块,2000块的基本薪资,就算我一个月试10个人也不过2-3万块的成本,这对券商而言九牛一毛.......

而在「慢慢筛」期间你拉来的任何客户都是营业部的永恒资产 ———— 不管你是否离职,客户的权益都已经挂在那个营业部了。你离职的时候,很多金融公司的人事会强迫你签《竞业协议》,简而言之就是 ———— 你离开我这儿XXX年以内,不允许把我这边的客户挖走,更严格的甚至有规定你在若干年以内不能进入同业其他的公司。你的离职对营业部没有半毛钱的影响,他们甚至巴不得你赶快离职,好降低人员开支.........这个时候客户经理的角色就跟餐馆里的一次性餐具差不多,用完了,没价值了,就可以扔了,反正很便宜。把之前招人的广告往网上一发,又有一批人上门来应征.........

一次性餐具

以国内某知名券商为例,它一个20人规模左右的营业部一年可以招进不下70个人去面试。最后真正入职的可能还不到1/5。然后来一波熊市,客户不炒股也不买产品,那寒冬期又要逼走几个,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营业部频繁的不停地换人洗牌,一个客户今天可能是客户经理A负责服务,过1-2个月可能就变成客户经理B来服务了,再过几个月可能压根就没客户经理了......这些「遗留客户」营业部可能会进行二次筛选:有价值的就留下,交给一些比较看好的客户经理去打理。没有价值的客户,那对不起,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ps:我自己并不是营业部从业人员,但跟很多基层营业部业务员打过交道,都是内部人士说的实情)

像金融营销岗,尤其是证券这种,它是具有一定周期性的。你的生活品质和业绩相关,业绩跟市场行情相关,而中国的股市一般来讲都是「4熊1牛」,也就是4年熊市才会迎来一波大牛市,最长都不超过1年半。

因为行业内同业的激烈竞争,现在很多券商的经纪业务普遍都已经没有什么利润空间了。各大券商为了吸引客户开户基本都把手续费压到自己的极限水平个别情况下客户开户交易营业部恨不得还得倒贴客户一点钱,以达到挽留客户的目的。对于营业部来讲,权益就是生命,客户把钱一转走,从营业部总经理到基层客户经理,所有的人都会很头疼.....因为营业部的数据会很难看,影响排名。有很多券商的市场人员都指望著年底的奖金,一个数据不好看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综合评价。所以目前各大券商都在积极转型,最热门的就是财富管理

财富管理是啥?就是找有钱人,然后向有钱人推销产品..........emmmm,本质跟经纪业务没啥区别,一样是推销.......只不过推销的对象变了,从大爷大妈变成了拆迁户、土豪、大老板.......所以干这种业务的一般都是自带高净值客户资源的人,比如银行工作多年的客户经理,自家有背景的富二代等......


为什么我很不推荐应届毕业生去证券营业部工作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1.营销业务岗局限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如果各位在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到一个营销岗位,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营销(卖房子也好、卖车也好、金融销售也好),你之后这一辈子就只能在营销这个圈子里打转了不太可能跳出这个圈子

有的人做这一行并非是心之所向,而是刚毕业有点懵圈,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能干点啥,恰好有个营业部投来橄榄枝,他们就好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心里想著:「要不就先做一阵子,不行再换就是」

金融这个行当有两点至关重要的考量要素:1.出身;2.经验

出身就是指的就是毕业院校,这个好理解。经验就是各位过往的经历。很多人刚毕业的第一年还是应届毕业生身份,过了1-2年以后慢慢就变成了「社会人员」了。这个时候你要跳槽,简历一递出去,HR首先要看的就是你毕业之后做的是什么事情。如果你简历上抬头最近一期的工作经验写的就是「客户经理」,稍微有点经验的HR一眼就开的出来怎么回事:

第一,你的履历够不到很多非营销部门的门槛,所以你才去做的营销

第二,你只有营销的经历,没有实际项目经验,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技能

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公司给出来的岗位往往就仍旧是营销岗.......

你说你这个时候如果不想做营销了该怎么办?

企业招人往往都是先入为主,真正能够全面考核人员通常都只是一小部分。毕竟目前的求职市场供大于求,企业犯不上为了一个应征者投入巨大的精力,除非你真的是非常出众的人才,还没进公司之前就有著显著的光环。

所以,很多营销人员,往往都是这一条路走到黑。中间很少有别的渠道留给他们,去到任何一家公司面临的都是「业绩」「客户」「指标」,哪怕再不喜欢也只能硬著头皮做,因为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2. 营销难以培养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 技能和项目经验

营销的核心价值就是你的客户资源,不要说什么营销技巧之类的。营销的技巧说的再天花乱坠无外乎也就是套近乎、察言观色、帮人送礼,你并没有通过营销工作掌握一个实质性的技能。所以不管你的营销业务做的有多久,你提升的都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你的技能。

换句话说,不管是任何企业任何公司,他们决定是否录用你的标准都不再是你这个人本身了,而是你身上附带的资源。很多新招人的公司在招聘一个社会渠道入职的业务人员时最先考量的就是他的社会资源,他认识一些什么人,过往都是服务的什么客户,跟什么机构打过交道,问的都是「他能够给公司带来什么」。反而对这个应征人员本身没太大兴趣。

我想跟大家强调的一点是 —— 一个有实质性技能的人,如果你有一天想去做营销你随时都可以去做,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只从事营销工作,时间一长,如果没有其他相关的经验和特定的背景,想要转行那基本是痴人说梦

还是拿汽车生产企业来举例,如果你是车间里面负责生产汽车的,或者是设计部负责画图纸的设计师,或者是生产线上某个环节的工人,如果有一天汽车行业不景气,我把你裁掉了派去4S店卖车?你觉得自己能够胜任吗?

我觉得是没问题的,因为你专业,你参与了汽车制造的某个环节。客户有啥疑问你噼里啪啦都能讲的出来个1234

但如果你是4S店里面负责销售汽车的业务员,你想跑去工厂里设计汽车,或者参与汽车制造环节,你觉得可能吗?多半情况下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专门去修读学位,然后有相关工作经历......

就是这个道理

2. 营销的层次确实不高

因为我前面讲到的的那么些原因,很多营业部招营销岗基本都是来者不拒,营业部里同一个岗位上可能既有研究生,也有大专生,有的甚至是技校和职高毕业的。行业内的从业者人数太多,无形之中同业竞争就会很鸡肋。所以为什么销售行业经常爆出丑闻?因为同质化严重。我在你这里买房子也是买,在那个经纪人手上买也是一样的买,凭什么这个业绩要让你赚走呢?慢慢的就会有一些Dirty Business出现.........。

因为这个原因,在券商整体的业务线当中,经纪业务是很受同公司同事的鄙视的。哪怕你的收入赚的再高,别人也可能斜眼看你。和投行、资管、自营、甚至是人事部比起来,经纪业务的档次都显得很low.......

加上人员流动性极高,你基本接触不到什么很有价值的人脉资源。别人投行的经理今天跟私募碰面,明天去跟XX行长开会,后天可能跟独角兽企业负责人吃火锅,出入都是商务舱,住五星级酒店。而客户经理很有可能是:今天去社区给大爷大妈送色拉油和免费鸡蛋,明天跑美容院给富婆宣传产品,后天去农庄服务客户钓鱼和抓螃蟹,总之要让客户开心,让客户愿意在你这开户买产品.......

我们并非瞧不起营销。但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自我技能的培养,还有职业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一上来就研究怎么去推销,这样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刚开始的工作可以琐碎,可以工资低,可以辛苦,但是一定要有技能的成长

3. 营销岗收入不定,风险极高

这个就不解释了,大家都懂的。但凡市场有大的变动,比如碰到监管收紧,行业聚变一类的,首先要裁员的就是基层营销岗。因为不需要有那么多人卖产品了。权益高的客户经理营业部会考虑留下,不怎么突出的就各回各家.......

如果你有其他关于证券行业就业的任何问题,欢迎付费咨询


国内金融业分为银行,保险,券商。

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全部都是销售岗,就是卖产品,上面发行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什么产品提成高就卖什么产品,核心:赚钱才有人愿意做,任务也是一种驱动力,压著你不得不做。

既然是销售岗,资源一般是先从自己家中亲人下手,出于支持你的目的,出于亲人关系的信任。这部分人用光了,需要新开发客户,银行有源源不断的人上门。保险和券商需要主动出击,走出营业部,去拉人头,难度在于:凭什么人家愿意相信你,一旦信任解决了,剩下都好做,就需要你会说,会跪舔,哄得人家高兴,送礼等等。

券商很多人做不来,就算做来了,客户也有山穷水尽的底部。一两年可以,8年,10年呢?要不转岗,要不客户多(多年积累的优质客户),要不背后有人支持你(金主),要不离职。

大多数人走得就是离职的道路。十多年下来一场空,别说什么金融知识,行业经验,多年下来套路就那些。入行的人会很明白。

所以招人,实际上是要你的资源,你人走了,资源基本上都可以留下,对营业部来说,付出很少的工资,换来了客户(开户,入金,买理财,股票,有效户,这是一套考核体系)。但是对于营业部来说,对于一把手,市场部经理,老员工,你帮他们分担了任务,减轻了压力,他们最后还会过得营业部的营销费用,营销费用是当官说了算,小兵根本没有。

领导的任务就是画大饼,告诉你来一波行情就可以过得高收入,大家待遇都会提高。你有辞职的念头时候,如果营业部缺人,就会变著花样挽留你,说明年待遇会提高,明年营业部会创收等等,忽悠你,其实最后能不能到你手里,是另一回事儿,重要的是拖住你,让你干活,总不能一把手,经理下去干活吧?

总之,如果要去问一问是不是营销岗,或者主要任务是营销,如果是,不要去。至于,每个经理,高层都是经历过基层销售岗这样的鬼话,你千万别信,他在引诱你。大多数人都是炮灰,如果你很有信心,当我没说。

招人招收的都是能带来资源的人。能带来钱的人。背后有金主的人。啰嗦了。谢谢。

能力有限,有些点说得可能不清楚。欢迎提问。以上只是一个普通人的观点,对于优秀的你可能不适用。谢谢。


大家都在说营业部,我来讲讲其它业务为什么流动性那么高,揭了机构的锅打了机构的脸不得不匿名了。

主要原因就是众多券商激励机制毫无诚信,这些券商里在外光鲜得体券商高管们耍起流氓来还不如市井无赖。

券商前台业务员工收入高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大部分中小券商的前台员工(包含投行、资管、自营)基本工资却远比大家想像中低,你想实现高收入必须出项目实现利润,才能按照业绩比例实现年终奖。多少券商员工都是靠著年终奖在养家、还房贷、维系还算得体的生活。能在券商核心部门有一席之地的人多多少少也算是精英,当年放弃其它高薪机会选择来这里不就是因为公司许诺了足够吸引人的业绩奖金比例吗?

但是实际上这两年行情下行,券商整体收入下滑,众多券商纷纷开始了一种耍流氓的降成本办法。举个例子,高管许诺下属部门或个人创造1000w利润能拿200w的年终奖,当这个业务部门或者个人一年完成了业绩,到了下一年就用各种理由少发或者直接不发承诺的奖金,不是公司立马多出来了200w的利润吗~可是业务部门及员工创造1000w的利润付出的可都是自己的汗水、努力、专业知识和资源。拖到最后人员不流失不是见了鬼了,但是券商不怕,你走了我大不了再去忽悠其它团队和个人。虽然长此以往券商在圈子里的名声必然会坏掉,可是短期内信息不对称还是会让很多人入坑。更可气的是有些券商为了从员工身上压榨利润,连报销都要克扣和拖欠,券商的业务员工出差跟吃饭一样,每个月的差旅费过万很正常,公司一拖拖半年,有多少员工是贴钱上著班。

而且这个问题这两年仿佛是有传染性,有几家券商这么操作得了利,其它券商纷纷效仿,每到过年前后各个金融同业群中,你家要是已经按约定发放了去年的年终奖,都要招致无数同行的羡慕嫉妒之情,当年无秘盛行之时,各大券商的圈子里无不是讨薪群,一个还算光鲜的行业,搞得跟农民工一样。

所以你说为什么不停在招人,因为老员工全被套路完了,要么没心思做业务在公司混著(做了也白做),要么跳到其它还算诚信的券商里去,公司为了维持收入只好不停忽悠能创造利润的团队和个人。你如果有券商的朋友正在寻求跳槽,你去问问有什么要求,大部分都会回答你奖金多少可以谈,但是底线是要能兑现。

很多人会说,你说的这些都是小券商吧,大平台不可能的,那你可错了。反正匿名我也不怕,某泰、某发、某融、某创、某投、某建投都干过,无一不是国内响当当的平台,小平台就更不用说了。

把这些讲出来不是为了泄愤,我的东家在圈子里虽然业务一般但还是相当良心的。但是诸多朋友踩坑被忽悠的事情太多了,让我对部分券商的行为非常气愤。希望后来者和跳槽的朋友们选择平台的时候多打听多了解再做决定。


拉客啊,证券也像保险行业一样利用员工,来动用员工身边的亲戚朋友资源投钱到该券商。


我用自己的经历来解答一下,本人2年前在杭州某知名证券营业部干过,当时认识的同事领导,如今已经悉数走光,新人一代又一代的补进来,所以招人的背后不是缺人,而是留不住人。

为啥留不住人?原因很多,首先说新人,证券公司新人来了几年,没有主动学习提升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业务,开户,给客户卖产品,而自己知识体系空空,根本无法支撑自己混到晋升,比如出了新的基金产品,自己不知道怎么去分析该基金的好坏,不敢给客户推荐,一旦推荐错了就会砸了口碑,因此缺乏知识体系会错失很多机遇和生意,导致新人资源人脉都没建立的很好,几年之后呆不下去了,就离职,公司就会招新。

第二,关于领导为什么频繁变动。我当时所在的营业部,十几个小中层目前就剩下一个了,大领导一个去了京城,另外两个女的乳腺癌后佛系工作,关于为啥会得病,因为太拚命,没休息时间。来谈谈小中层为什么也会走,中层离职会有沉没成本,毕竟资源人脉都在这个公司,离职可以带走一部分客户人脉,但是带不走所有。走的原因有些是上升空间不足,中年危机出现,工资水平无法支持小孩房子等,还有一部分是直属领导的问题,当时我所在的证券公司,大领导去北京之后,换了一个领导力一般的领导,之前的狼性文化也消失殆尽,新领导不会画大饼,不会鼓动新员工及中层拚命,这就很致命,本来就没啥前途的营业部,让员工们不仅吃不到真大饼,还看不到假的大饼,离职跳槽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所以为啥总是招人,因为离职率太高了,工资、工作环境、业绩压力、繁杂的人际关系、领导不会团结下属等等,这些都会造成留不住人的情况。

我在银行 保险 证券都有过实习和工作经历,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知识体系,总结一下,金融业留不住人的岗位主要是各大证券公司营业部业务岗,银行柜员及管培生,保险公司销售岗。希望看到这个帖的人入行慎重,很容易被招进去的岗位,也很容易让你离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