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這是軍事部署問題。

張飛時任巴西太守,掌閬中軍區,負責蜀中穩定。而孟達是荊州的將領,他是宜都太守,由三峽口的秭歸北上進攻房陵,孟達的行動是屬於荊州軍。在孟達出兵上庸之時,張飛和馬超正率領吳蘭、雷銅臨沮水,進攻武都、陰平二郡,作為主戰區部隊,任務較孟達更為艱巨。只不過張飛、馬超中曹休之計而兵敗,二人戰敗後應該是轉回漢中協助劉備作戰。當劉備攻下漢中以後,孟達亦已拿下上庸,沒理由孟達拿下的地盤又另派將領,這樣對軍心不服。況且張飛、馬超此前還有敗績。

其二,張飛出身不比孟達

劉備麾下雖有宿將關羽、張飛、趙雲,可自從劉備入荊州、益州以來大量招攬士人為自己效力。自劉備入成都後,他的謀士團已有了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黃權這幫正規出身的士人。

其中孟達和法正是秤不離砣的同鄉好友,法正主內則孟達主外,再加上馬超,扶風人在劉備集團已佔有相當大的政治力量。張飛、魏延的父輩都不是名人,張飛只是一個邊疆武人出身,連劉巴都瞧不起他。孟達的父親孟他當年靠賄賂張讓,得到了涼州刺史一職,法正和馬超的祖輩更是顯赫,能為張飛撐腰的只有遠在荊州的關羽。

曹操那邊的張郃為了迎合士大夫,經常看儒經培養共同話題,還被陳壽專門記在列傳當中。孟達在當代有相當名氣,曹丕聽聞孟達前來,派人觀察,多說孟達有將帥之才,卿相之器。雖說孟達言過其實,可能夠忽悠到別人給予這樣高的評價,實也有過人之處。從張飛與孟達的出身,就確定了孟達具有後來居上的優勢。

其三,孟達根本就不是上庸軍區主將。

孟達由荊州出兵繞道北上已攻陷房陵,殺了諸葛亮的姐夫蒯祺。孟達將要轉攻上庸,劉備怕孟達難以獨任就派遣劉封從漢中乘沔水而下統領孟達,一同進攻上庸。此後劉封進封副軍將軍,可節制孟達、申耽等人。其後劉封奪走孟達的樂隊,孟達也只有忍氣吞聲的份。

至於為啥劉封地位那麼高,不僅因為他是劉備義子,他還是羅侯寇氏之後,就是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寇詢的後裔,孟達拼出身也拼不過劉封。


荊州三郡之地,駐兵數萬,確實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地方軍團」,漢中郡地理位置關鍵,屯兵數萬,也確實可以稱得上「第二地方軍團」,至於上庸和房陵等郡,兵馬萬餘,地理位置很尷尬,能否稱得上「第三地方軍團」?有待商榷。

荊州七郡

接下來回到問題,題主的意思估計是上庸也是個相當重要的地方軍團,漢中郡沒讓張飛守,上庸等地總該輪到三弟張飛了吧,為什麼偏偏讓孟達去守了?

簡單來概括下幾個原因。

其一,上庸郡等地的地理位置很尷尬,很難守住。

注意看上庸郡位置

若荊州三郡還在劉備集團的手中,那倒還好,荊州三郡和上庸郡是連通的,可以相互援助,比如關羽攻打樊城的時候,就請孟達和劉封派兵支援,可二人不答應。

但荊州一旦失去,上庸郡就北靠曹魏,東臨東吳,地理位置相當不舒服。如此一來,就很難守住,後來孟達私通蜀漢,欲聯合伐曹魏,司馬懿急行軍兵臨城下,孟達只能乖乖投降,可見上庸郡不好防禦。

既然如此,上庸郡難以保全,讓張飛去守豈不大材小用?

張飛

其二,劉備重用孟達也是為了各種勢力「雨露均霑」。

孟達是扶風人,和法正是死黨,還有馬超也是。孟達的祖輩也是有官職的,孟達也算是個名士,曹丕就曾誇他「將帥之才也」。

劉備入主益州,務必要用其他地方的人才,比如用扶風人法正,比如用巴西郡人黃權,比如兗州南下來的吳懿等等,雨露均霑,權御羣臣纔有帝王風範。

孟達

其三,張飛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而且年紀大了。

劉備剛攻下益州時,任命張飛為巴西郡太守,而巴西郡是漢中郡後的第二道屏障,當時張魯仍然佔據漢中郡,地理位置很關鍵,張飛務必擔當起大任。

就是在此時,張飛用計謀打敗了張郃,取得了宕渠之戰勝利。

而到了公元220年,張飛已經約55歲,依然屯兵巴西郡,向北可支援漢中郡,向東可支援永安郡,也很關鍵。

張郃

其四,上庸軍區真正的boss並不是孟達,而是劉封。

劉備派劉封帶兵去援助孟達攻打上庸郡,於是劉封也留在那裡,劉封是荊州派將領,又是養子,自然是上庸軍區的一把手。

劉備的目的很簡單,將劉封外派,排除劉禪的威脅,制衡孟達,兩人都要約束。

可惜劉封和孟達嚴重不和,兩人又各自有各自的兵馬,於是孟達投降曹魏,還和劉封大打出手,於是上庸等地丟失了。

劉封

要是換了張飛守備上庸郡,肯定會去支援二哥關羽,那麼是否有希望拿下襄陽呢?


因為張飛有一個更重要的職權!劉備三大心腹愛將一個關羽,一個張飛,另外一個是趙雲。分別掌握著劉備的三支部隊。一個是關羽掌握的荊州兵團,荊州兵團有兵三萬人。一個張飛掌控的御林軍,這支軍隊有兩萬人,分兩個萬人隊,一個劉備自己掌管,一個張飛掌管。這是劉備在赤壁之戰後的所有家當!進川前劉備下令趙雲進攻桂陽,趙雲在原地徵兵兩萬後攻取桂陽並在當地休整。其後劉備入川帶走了自己一萬軍隊,以及攻下南荊州收降的兩萬軍隊(由黃忠魏延統領),共三萬人!劉備與劉璋反目以後,劉備偷襲失敗龐統戰死,於是劉備詔令諸葛亮升為縱隊司令,張飛與趙雲受其節制統兵入川。劉備取川以後,川軍投降人數五萬左右。這支軍隊與其他軍隊有著明顯的區別,那就是,這支軍隊是倒戈來的,劉備待之以懷柔,也就是說,這支軍隊是劉備僱傭的,將領是收買的,一旦說反水就可能反水了。所以劉備取川之後,把魏延黃忠的兩萬部隊放到了漢中地區,把五萬川軍分散開來駐紮在各地。成都地區則留兵三萬,全部是自己的嫡系部隊,自己一萬御林軍守皇宮,趙雲兩萬護衛軍守成都各地。張飛則守巴郡,扼守成都咽喉地區。所以,張飛的位置很重要,劉備只信得過張飛趙雲,才把這兩個最重要的地區交給他們。至於上庸這種地區,用不著這麼一個心腹大將守衛。


站在劉備的角度,肯定是非常希望張飛能夠鎮守上庸,但問題是,劉備顯然不敢這樣做。因為,以上庸城為中心的三郡地區當時處於魏蜀兩國的緩衝地帶,在當時的背景下,不管是魏國和蜀漢,都無法完全意義上的佔據三郡地區,所以不論誰佔據這塊地區,都必須依靠當地的力量,才能進行有效的統治。

而孟達,就是三郡地區最大的地頭蛇,所以劉璋時代,孟達就是三郡地區大哥級的人物,在劉備控制三郡時,孟達是三郡的最高軍政長官,後來孟達投降了曹丕,依然是三郡的最高軍政長官。直到後來司馬懿親率大軍武力征服三郡,孟達才成為過去式。所以說,在沒有實現武力徹底佔據三郡之前,不管是誰,都得尊重孟達在三郡的地位。

當時的孟達,是主動歸順劉備,所以劉備不可能再對孟達進行武力統一,而且基於統戰的需要,劉備也必須讓孟達鎮守上庸城,繼續管理三郡地區。如果劉備敢讓孟達遷徙到其他地區,讓張飛等重要將領來守上庸,那孟達很有可能做出什麼過激行為,到時候劉備絕對是得不償失。

因為,孟達現在名義上已經歸順劉備,劉備完全可以通過向三郡地區派遣官員、政委來達到對該地區的和平滲透。而事實上,劉備在讓孟達鎮守上庸的同時,就讓劉封到三郡當政委。既然是政委,主要的工作目標,自然是把中央政府的意志,強力的滲透到三郡地區。

當然,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最終孟達在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後,果斷率領自己的嫡系部隊投降了曹丕,並且在曹丕的協助下,重新奪回了三郡。而曹丕在協助孟達奪取三郡後,繼續讓孟達鎮守上庸和統領三郡,甚至而言,在借鑒劉備的失敗後,他連政委都沒敢給孟達派遣。所以說,以劉備當時的控制力,想要佔據三郡,只能是讓孟達鎮守上庸,又哪裡敢讓張飛來鎮守呢?


劉備一生慧眼識才,最終才能成就一番帝王之業。還沒有出山前,因為人品被人認可,常有一班小兄弟喜歡跟著他。而這時候的劉備,直到得到了中山大商的資金支持,纔有條件將這一班小兄弟正式收為自己的部屬。這時候,劉備已經不是一般的織席販履的「窮光蛋」了,成了當地的一個民間小集團,但充其量也僅是類似於今天的黑社會之類的團體而已。關張因為曾為他「禦侮」,一下就被他看上眼了。所謂的「禦侮」,估計也不過就是黑社會搶地盤,爭利益之類的事,可能是關張幫他「打贏了羣架」。後來黃巾之亂,劉備便帶著這班小兄弟,跟隨鄒靖討伐黃巾,立了一些功勞,被封為安喜縣尉。從討伐黃巾的戰役中,並沒有關張特別的功績記載。直到劉備鞭打督郵,辭去縣尉。關、張也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並不比別人出色。後來,投奔了公孫瓚,又成了平原縣令。之間可能和袁紹交鋒的時候,關張終於開始成熟,幫助劉備立下了大功。所以,在劉備成為平原縣令時,就把關張正式立為「別部司馬」。關張此時,才真正的成了劉備的左右手。而就是這樣的兩個市井「年少」,卻在後來成為了威震天下的兩員猛將!足見劉備眼光的獨到!

但是,劉封卻是劉備看走眼最嚴重的一人;他擔心孟達一人打不下上庸,派遣劉封與孟達共取上庸,趁機也將劉封調離京畿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劉封跟著劉備這麼多年,他的性格應該瞭解;他有這樣的領導能力,和足以令孟達信服的才能麼?而孟達是與法正齊名的能人,又是世家大族出身。怎麼可能接受劉封的領導?而且,平常相互碾軋也就罷了,還公然搶奪孟達的開道儀仗——吹鼓手(並不是孟達用以娛樂的軍樂隊)。這不是明著剃孟達的眼眉毛麼?所謂「是可忍,孰不可忍?」!孟達是迎接劉備入川的功臣,而且還是攻取房齡、上庸的主將。受到這樣的侮辱,試問,又有幾人能夠嚥下這口氣?

所以,孟達的叛走,完全是劉封逼迫造成的。取得上庸後,就應該把劉封調回。哪怕接替張飛住在閬中,還能起到一點作用。以孟達之能,鎮守上庸是絕不會丟的。即使要調人去協助(實際是不放心而監督)孟達,也不應該是劉封。張飛過於強勢,和孟達不一定合得來,也是不適合的。最好的監軍,反而是趙雲。趙雲官職不高,又很識大體,政治能力極強。居於孟達之下,趙雲不會有意見。而趙雲又是劉備的朋友性質舊將,他的身份不在於官職的高低,而在於他是劉備最貼心的好友。監軍之位雖然表面還是歸孟達統轄,但實際上又可以代替皇帝監督孟達的一言一行。孟達也只能以平級處理和趙雲的關係,並不委屈趙雲。這樣安排,當關羽要求孟達增援攻打襄樊的時候,孟達就不得不考慮趙雲的意見;他即使想說服趙雲拒絕關羽,趙雲也不會答應。有了上庸兵力及趙雲的支援,即使關羽還是打不下襄樊,退兵反奪荊州的時候;荊州兵會散去,但上庸兵因家屬不在荊州,絕不會散去。有了上庸的兵力在手(麥城突圍時,關羽僅存二百餘親兵),麥城突圍的關羽就能輕而易舉回到成都,絕不至於被俘!

而張飛的機動兵團讓給劉封后,張飛也可以調回成都掌管京畿部隊(掌管京畿部隊的,原來是掛「楊武將軍」銜的法正,取漢中第二年就死了)。法正是文官,又和劉備交情深厚,不帶兵是不會有意見的。這樣做,既使劉封離開成都的目的達到,又使劉封很有面子;劉封是「副軍將軍(副統帥)」,掌管機動兵團名正言順,並不委屈他。而張飛掌握京畿重地,也不怕劉封有什麼別的想法。


關羽的荊州軍是駐紮在荊州,主要是防備東吳和曹魏的。

魏延的漢中軍是駐紮漢中,主要是防備曹魏的。

孟達一樣。

張飛的軍隊駐紮在閬中,這個地方在地圖上看,距離成都不遠,他的作用並不是用來防備曹魏或者東吳,而是用來當作蜀漢的後背機動軍團的,劉備後來打東吳就可以看出來,並沒有調漢中和上庸駐軍來。因為那兩支隊伍是不能調的。

而且閬中軍團還有一個作用,是用來鎮壓益州本土士族的,這個工作,孟達做不了。只能有荊州集團出身的張飛來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