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早已開始,因為不是媒體界的人,僅從周圍觀察到的情況回答下:

1、無論是新媒體還是紙媒體,都只是媒介,媒體的核心還是內容。很多傳統媒體也是積極推動和跟進新媒體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媒體在紙媒的的同時也在做基於互聯網的內容傳播,比如網站、App、公眾賬號等。這些新的傳播途徑也都需要傳統媒體的支持。

2、關於新聞及時性問題,確實很多傳統媒體遇到了這個問題。在信息傳播成本越來越低的今天,很多突發時間的最新消息往往來自於普通用戶,這很正常。傳統媒體就要做好差異化,突出自己的優勢,做深度全面的報道,做客觀的評論觀點,權威的信息發布。這些都是普通用戶無法做到且有價值的部分。

3、群體差異,新媒體並不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傳統紙媒還有空間的。

4、關於盈利,盈利是一個全局的事情,利用新媒體來擴大盈利的空間和實現新的盈利增長才是傳統媒體需要考慮的事情。也許全媒體環境下盈利更多了。

5、學習互聯網營銷方式,把紙媒的權威行和互聯網的傳播性結合起來,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最近看到的幾個營銷案例,錢江晚報的尋狗送房的廣告,就起到了很好的話題事件效應。

既然新的生活方式逐漸改變了一些東西,那麼做好轉型的同時,發揮自身的積累和優勢,在新的格局中也不會被淘汰。


The Daily是淋漓盡致展現《紐約時報》數字創新能力的最好例證。這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播客產品之一,擁有800萬月度聽眾,並且30%的聽眾來自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The Daily的大獲成功,極大提升了《紐約時報》的全球品牌形象。

基於語音互動的聲控媒體可能是主宰未來的趨勢之一,《紐約時報》自然不會錯過這一歷史機遇。探索亞馬遜智能語音平台Alexa的商業潛力和新聞報道潛力,便是《紐約時報》跟進語音趨勢的打法之一,它會在亞馬遜Alexa上定期舉辦每日新聞發布會(20分鐘The Daily播客的三分鐘剪輯版),並進行一周一次的線上小測驗。《紐約時報》還推出了一系列針對亞馬遜Alexa量身打造的編輯技能,為其旅遊、圖書和流行專欄的讀者提供額外的音頻內容,並會在紙質版和數字版相應內容中提供音頻內容的提示和網頁鏈接。

德外5號:紙媒仍有未來!《紐約時報》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德外獨家?

zhuanlan.zhihu.com圖標

  1. 報紙的的存活空間還是一直都有的,可能內容市場所佔據的份額會相對減少,但是也並不會被新媒體所取代,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是影響會有,但是誰也不會取代誰。
  2. 報紙、雜誌等傳統類型的媒體,在互聯網時代中尋求新的盈利點,可以選擇線上內容付費的形式來實現,簡單來說,就是將以往線下的報紙內容通過編輯,將其上傳至網路,並且以免費或者付費的形式來進行傳播,從而獲取收益。
  3. 在內容付費平台的選擇中,可以選擇的類型有兩種,分別是 流量導向型 和 內容導向型
  4. 流量導向型主要是以得到、喜馬拉雅為代表,以音頻、圖文等作為傳播形式進行內容發布,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平台內部具有流量,但這也是其的缺點,因為流量是共享的,並且內容之間還具備有智能推薦的演算法,這對傳統媒體報紙轉變新媒體而言,並不具備好處。
  5. 內容導向型,是一種SaaS型的工具服務平台,以短書平台作為代表。
  6. 作為一款SaaS型工具,短書以H5頁面為傳播形態,以「圖文音頻專欄+語音Live直播+視頻直播講解」為內容載體,以知識微店為呈現形式,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為內容付費的變現方式,支持嵌入公眾號、APP、網頁等任何地方,可幫助企業、機構及個人打造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完全獨立的品牌知識服務平台,並在品牌領域內完成付費轉化。
  7. 傳統媒體可以將內容同步至新媒體平台當中,打造線上與線下內容同步,使不同的人群都能獲取內容,並且為內容付費,實現新的盈利方式。

本文原創於短書平台(http://duanshu.com)

短書為各位商家提供各方面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相關教程,對於平台內的使用問題、相關APP的解決問題等,會有專人進行一對一服務,側重於使用戶在平台得到更好的體驗感,實時與用戶進行溝通聯繫。


1、將傳統媒體的讀者轉化為新媒體的用戶,用互聯網的方式讓用戶互動、2、相比以往傳統媒體的覆蓋率,目前商家更看中的是轉化率。有了(1)帶來的用戶,能更好的進行商業化變現,客戶還是那些客戶,只是策劃方案需要更加互聯網化。3、本地化電商/服務,例如"碼上淘"。雖不看好,但也是一次轉型機會。


建議轉型回歸到客戶的痛點上:本地客戶越來越轉向新媒體,但客戶的問題卻由投放渠道轉為定位及營銷,傳統廣告服務商除了代理或開發新媒體外,還需要向定位及營銷服務商轉型,單純的投放服務商必然衰落

我有個專欄【可愛的互聯網代理商】,關注下 可省去很多試錯成本,一起為傳統轉型排憂解難
純個人化觀點:沒有新的盈利點,大部分都市報距離關門一步之遙,黨報屬於中國國情。只有徹底轉型。


貌似知乎上對這類問題基本沒人回答啊?是行業水太深,不可為外人道,還是什麼原因(諸如職業道德、商業秘密等方面的考量) ?
停電了,斷網了,就知道為啥需要傳統紙媒要繼續存在了。那種拿在手裡的實在感,新媒體互聯網永遠替代不了。區別就像流水線造和純手工製作,其中玄妙,自己體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