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曉蓓/臺北報導

有「太空最準確溫度計」之稱的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福衛三號)自2006年發射迄今已超過12年,已收集全球大氣與電離層資料,總數超過1000萬筆,未來將由年底升空的福衛七號取代。計畫總主持人朱崇惠表示,福衛七號擁有先進觀測儀器設備,預計最快年底將升空擔起氣象觀測任務,可望延續福衛三號在國際太空上領先地位。

福衛七號計畫是臺美大型國際合作案,由臺灣國研院太空中心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簡稱NOAA)共同執行。由我方負責系統設計、衛星本體、衛星操控系統發展,美方負責提供3項酬載儀器及發射載具,雙方共同進行資料處理與應用平台開發。在發射系統方面,委託SpaceX以獵鷹重型運載火箭(Falcon Heavy)進行發射,備受外界注目。

6枚衛星系統組成 擴大監測效能

臺灣國研院太空中心指出,福衛七號的任務目標是建立一高可靠度操作型的6枚衛星系統。接續福衛三號任務,擴大在天氣預測與太空天氣監測效能。福衛七號衛星資料量測可不受陸地或海洋的地形限制,也不受天候影響,除可提供比福衛三號更多的觀測資料外,並加強對於中、低緯度(熱帶及副熱帶)地區觀測效果。相關資料可用於分析颱風或西南氣流,不僅對熱帶及副熱帶水氣分布研究甚有助益,更能提升颱風、梅雨及劇烈天氣豪大雨預報的準確度。

福衛七號原本預計今年7、8月升空,但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說,獵鷹重型火箭是SpaceX公司最新研發製造的火箭,為讓發射完美,需要花更多時間進行嚴謹測試。因此,福衛七號發射排程可能延至年底或明年。目前一切已準備就緒,就等美國通知發射時間。

預置返回機制 避免太空垃圾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福衛七號衛星設計時,也有考慮「返回機制」,未來福衛七號任何一顆衛星到達壽命使用年限時,都會啟動返回機制在大氣層燒毀,以避免人造衛星退休後,滯留在太空成為太空垃圾造成問題。至於由臺灣自主製造的衛星獵風者號,後續會找美國、法國、印度等各國廠商協助發射升空,將編列5.4億元經費,預計2020年發射。

福衛三號是世界首個採用星系觀測系統的衛星,它在國際上知名度非常高,一般衛星升空後,至少需1年甚至更久時間,才會被納入全球預報系統,但福衛三號只花8個月時間,就被納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系統中,這在國際上非常少見,而且更提升全球氣象準確度達6%。未來,福衛七號將取代已服役逾12年的福衛三號工作。

檢視相片

福衛七號小百科及我國人造衛星發展歷程圖。

檢視相片

6顆福衛七號於潔淨帳中。(取自國家太空中心官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