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中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加快實施,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豐富的農業資源,為中國農業「走出去」帶來極大的市場。

1.糧食連連增,進口年年漲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從2004年恢復增產以來,至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07億噸,比2013年增加516萬噸,增長0.9%,實現了「十一連增」。與此同時,海關數據顯示,我國糧食進口在2014年也再創新高,僅前10個月的糧食進口量就幾乎相當於2013年全年進口量,全年進口總量突破1.042億噸,其中70%以上進口的是大豆,達到了7140萬噸。

一邊是國內糧食產量連年增加;一邊卻是進口總量連年暴漲,這已成為近年來我國糧食市場的基本特徵。對此,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認為,這是由於我國糧食需求增長遠遠超過生產增長。

儘管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2年鎖定「三農」問題,但受到我國自身環境資源的壓力,單純依靠國內糧食生產已經很難滿足需求。「目前中國的土地自給率只有80%,在農業資源超載運行、環境代價高昂的條件下,只能滿足國內90%的穀物、油料等農產品需求。而如果從國際市場進口10%的農產品,則相當於用國外農業資源補充20%的國內耕地資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局局長程國強說。

2.破解「中國買什麼漲什麼」

為保證我國糧食供應的長久安全,除了要發展現代農業、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改革外,實施新型戰略,使農業「走出去」,構建全球供應網路勢在必行。

「今後中國農業需要的是全球戰略,必須掌握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主動權,佔據農業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程國強表示,「一帶一路」正是中國推進農業對外投資、重塑國際農業規則、維護全球市場穩定的有利契機。

事實上,中國農業海外投資已經開展了幾十年,根據農業部數據,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農業對外累計投資總額39.56億美元,共有373家境內投資機構在境外投資設立了443家農業企業。央企投資額總計1.61億美元,佔4.1%,其餘為地方國企、農墾集團和民企。

然而,中國農業「走出去」並非坦途,除了面臨東道國政治不穩定,信息和人才缺乏,資金短缺等困難外,部分國家也對中國「買地」的舉動產生擔憂。對此,程國強表示,現在國內對國際市場有兩種擔憂,一種是擔憂國外低價農產品衝擊國內市場;另一種是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傳導到國內,影響國內宏觀經濟。為避免「中國買什麼漲什麼」的局面,通過制定規則來控制市場波動風險就顯得尤為必要,必須積極主動參與全球規則的制定。中國需要明確進口需求,給國際市場以穩定預期。

「農業走出去,絕對不僅僅是買地,而是全方位和立體的,包括貿易和技術交流。」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說。

3.或開拓7500億合作空間

事實上,糧食安全不僅是中國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關切的問題。因此,糧食合作可以說是「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最佳結合點之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進口總額為228.39億美元,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8.80%;農產品出口總額為210.32億美元,佔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9.48%。

「中亞地區地廣人稀,土地集中平坦,物種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效率低,勞動力不足,經營方式粗放。如中亞耕地面積最大的哈薩克,穀類單產卻是中亞最低的,小麥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的80%,小麥單產1噸/公頃,僅為中國的1/5,提升潛力巨大。」程國強說。

在韓一軍看來,2015年是中國農業海外投資的元年,今後的海外投資規模將出現大幅增長。「根據我們團隊的測算,我們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合作,種植業至少有5000億元合作的空間,養殖業有2000億元合作的空間,種子領域合作空間有500億元。」中信證券農業高級分析師劉洋認為,跟沿線的國家比,我國有競爭和研發的優勢,具備資金、技術、人才輸出的能力,「這個時候走出去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關鍵期」。

當前,「資金融通」為農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支撐。「三行一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4個平臺,以及地方政府及其他基金的建立、銀行等社會資本的融入,都將為「一帶一路」輸送源源不斷的資金。這些資金對於農業「走出去」企業來說可謂「久旱逢甘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