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对潍柴的了解,他们搞的所谓的管理其实是40年代的动作研究类似的逻辑,无法提高周转率,只能剥削工人。这群垃圾,自以为懂管理,实际基本原理都没搞懂,山东重工以前发过一个学机械的领导对科学管理的感慨,纯属外行瞎逼逼。

其实也不必抱怨,中国本土现在还没诞生几个正常运营的制造企业,都是对内靠压榨剥削挣钱,越是销售出身的掌舵人越是这样。

有一届经济学奖里面不是有一个观点吗,高管因为幸运而被奖励,这些销售出身的掌舵人与其说他努力,不如说是幸运,因为同时代其它的岗位也很努力。但是赶上了行业的上升期,好像是业绩是销售创造的,那我们就看市场见顶之后他能玩啥。

除了对内剥削,就是对外下三滥。压库存,打价格战,依赖政商关系搞垄断,这些其实无可厚非,同行可以记恨他,潍柴内部大可不必,因为你们也是受益者。只是一直抱著这种旧的粗放式运营,哪天别人在关键技术上搞你一把,压的库存就是潍柴的催命符,不要说技术储备多牛多牛,国外同行现在推出的产品是数年之前就已经储备的,而且对旧产品的市场退出都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划。请问潍柴有吗?销售,市场,战略这些东西靠的不是情怀和演讲,是实打实的规划和计算。

历史上不乏在产品迭代时垮掉的巨头,先别嘲笑他们,很大一部分企业是死在同行的算计上,单就运营犯错误的少之又少,死于商战至少是悲壮的教科书会收录胜利者,死于错误教科书会把失败者当一个蠢货收录,潍柴的战略宝贝儿们好好研究下吧,顺便想想自己是懂运营的悲壮者还是不懂运营的蠢货。

而且潍柴的收购与其说是收购还不如说是在买理财分红,真的整合了产业链吗,人家让你控制吗?对人家横管用吗?

最后说点务实的,在潍柴,学技术还是可以的(而且在中国的企业学技术是能学到真东西的,因为外资里面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学不到,这个可以理解),在国内算很好的平台,做销售也可以,挣钱啊,老大就是这行出身的护著你呀。学管理的基层轮岗积累了具体印象后趁早走,去外资,你就知道原来他们不随便加班,他们的运营是靠脑子而不是靠嘴巴和强权。你会知道精益生产不是为了剥削工人工时而是尽可能剥削机器,准时制也不是在旁边建个仓库而是需求跟供给间的预先平衡,你会知道原来这标准那体系就是一个好听的样子洒洒水经得起推敲就行,工作该怎么做好跟那些臭氧层子毛关系没有,你会知道考核并不是为了坐牢和违背人性而是防小人不防君子,你会发现人家虽然也重视销售和技术但各部门之间讲的是道理而不是宠幸,你会觉得原来很多工作毫无意义,真有意义的我们从来没做好过。

再多说几句,你们去过行业展会吗,尤其是国际的,为啥有些中国制造搞排场自嗨无人问津,因为去展会的都是行家里手,他们心里有数,自己现在手里有啥,水平差不太多的,看对方新产品也能估量出彼此的技术储备,你来我往无非相视而笑。我们呢,好不容易模仿出来了,去参展了,自信满满,谁看你现在啊,人家看的是未来的需求,那些老外去展会烧钱还不追求销量是他们傻吗。真是储备不行才是资本介入,买个毛理财。

不服的话,不是喜欢对标吗,自己核算下两个指标,跟同行对比下,OEE以及其中的设备性能稼动率,设备性能稼动率在加班赶工的期间超100%才说明你的加班不是因为效率低下。


八零后潍柴员工尝试说几句。题目应注明是潍柴潍坊本部,其他地区分子公司似乎没有此类现象。觉得有必要说明:员工清明加班事后是拿到了可观的加班费的,严格意义说公司做法ok。但我想这里的关键是,员工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属于「被加班」。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大概就是常常出现的「别人都在休假,而我依然在工作」或「平时每周休一天,逢年过节负一天」现象。

个人觉得这种做法很不高级、很不专业、很脱节于时代。姑且不提公司能获得多少额外效益(还支付了高额加班费),这些效益与损失的员工归属感、幸福感、以及给企业形象带来的影响相比,得不偿失。

可能在老一辈企业家或者老员工心里,工作就要「崇高奉献」、必须要有事业追求,但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巨变,人们对工作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诉求均已今非昔比。在多数后辈人的眼里,工作的本质就是一纸契约关系,我工作,你给钱,在此之上的情感付出只能是凭良心,而不是义务。现在一个现象是,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在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上存在重大分歧。管理层认为「我们要有事业追求,时间不等人,怎么能休息?」而大量员工认为,「我就是赚工资改善生活,现在连基本的休息权利都没有,还谈什么生活?你的追求又跟我有什么关系?」企业一边要求员工去付出、去奉献,一边却连员工的基本权益都要进行事实上的侵犯。这些做法面对二十年前的员工可能不会有任何问题,而在如今却必然收获大量不满。这可能就是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发生了大的改变,一些在过去取得成效的认知和做法恐怕不再完全适用。

不仅如此,公司希望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所谓2030战略,依靠现在的人才队伍么?当然不够的。培养自有人才是一方面,但引进新血必不可少。而当整个社会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的时候,潍柴却逆潮流而动为自己树立了这样一个雇主形象并且一副我行我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遍寻网路,鲜有对潍柴工作环境的肯定。身处一个并不十分具有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不去设法改善形象、增强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潍柴打算靠什么吸引这个时代的人才呢?靠金钱?靠梦想?靠奉献?靠民族制造业的情怀?潍柴之人才危机即使不在当下,也并不远矣。

休假没有保障看似孤立的现象,实际体现了一种从老国企时代遗留下来的粗放的、落后于时代的管理理念,绝非一日便可改变。身为一名员工,对公司既爱又恨,对公司忧心忡忡。至于为什么匿名,也是公司环境如何的另一个体现吧。

真心祝愿潍柴基业长青


企业观念亟待转变,不是想著如何提升效率,提高研发水平,而是绞尽脑汁压榨普通劳动力,这种发展不可持续。

看这一大堆匿名就知道这公司离完蛋不远了,谭旭光现在极度膨胀。


恶心至极。确实忙可以理解,但是真有必要这样吗?感觉管理层很虚荣,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企业文化和导向出现了问题。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